完全解釋了為什麼有人會累阿...
https://technews.tw/2020/07/27/is-amoled-screen-good/
節錄其中的一段話
至於頻閃為什麼會造成人眼疲勞,簡單來說就是即使人眼無法感受頻閃,但視覺神經習慣仍然能夠感知,並驅動肌肉調節,頻繁的調節就會刺激神經,造成眼睛疲勞、甚至引發頭暈。
完全就是這種感覺阿
眼睛好酸好累,最後感到頭暈
看著他就開始酸,真的是太奇耙
但看電腦螢幕或舊手機或真實世界就完全沒感覺
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完全不會酸
完全不會酸不是肌肉沒在調節,就是肌肉超級發達,怎調節都不累?
但我是不信肌肉超級發達,怎調節都不累
我比較相信是根本沒在調節(誤),也代表有人視覺神經感覺不到?
1247413600 wrote:
mini真的讓我感到很遺憾
如果能+3000用好一點的螢幕我也願意
如果能+3000退回LCD,我都願意
mini才13CM,真的是太讚了
莫名其妙,11就只有pro才OLED
這次12竟然一般版也升OLED,簡直要哭了
因為便宜是吧,有一批好便宜的OLED阿
myth0102 wrote:
趁現在還有iPhone 11換掉OLED螢幕的手機吧,目前OLED的PWM調光無解,不然就請在光線充足下使用!
如果12pro我也GG
我可能會改iphone se2020,13.8公分
不過iphone 11好像是15公分了


12pro都已經大到我想放棄了,11要15公分,我不甘心
(安卓機表示,沒一台可以上來PK了...)
liwmewmew wrote:
大家先冷靜,我不是果...(恕刪)
每個人對螢幕調光頻率適應不同、有興趣的來這看看
比對一下、就知道該怎麼選手機了
我是看了這表才知道、為啥我使用手上Samsung Note8 可以閱讀的比 Note9 來得久了
https://www.notebookcheck.net/PWM-Ranking-Notebooks-Smartphones-and-Tablets-with-PWM.163979.0.html
不管LCD也好,OLED也好
使用一定時間後休息
長時間閱讀或者觀看影片還是螢幕大一點然後在光源充足的環境下才是正途
差別只是在於OLED容易讓眼睛疲勞
也許就像其它版友講的,因為這樣減少使用時間反而能降低眼睛老化的進度
手機畢竟是行動裝置
在家看影片可以投射到電視,其它用途用桌機筆電還是平板來對應都會比較好的
liwmewmew wrote:
大家先冷靜,我不是果(恕刪)
蘋果OLED 只有 PWM 調光
眼睛較為敏感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不適
快換手機吧~這不是吐槽~真的要為自己的眼睛好!
玩手機使眼睛痠痛的元兇是「閃爍」
PWM(脈寬調變)技術是一種用來調節螢幕亮度的成熟技術,它利用閃爍的特性讓一個只能在0或100工作的發光二極體降低亮度。PWM的頻率越低人體越容易受之影響;越高則越近似不閃爍的發光體。
IEEE 1789對於LED閃爍的研究
2015年一群IEEE的研究人員指出,100–400Hz的閃爍會對人類造成健康影響。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對人類有影響的危險因子總共有三種:
頻率 — 螢幕閃爍的頻率
閃爍指數 — Flicker Index,利用專業儀器測量出一個對人眼安全的亮度範圍,定義一顆發光體的閃爍危害指數
調變比例 — (閃爍亮度的最大值減掉最小值)除以(發光體最大亮度)
肉眼可以分辨出低於80Hz的閃爍,而其中 flicker fusion threshold,也就是人眼對閃爍無感的頻率,大約在60Hz-80Hz左右。當閃爍頻率太低的時候,即便短暫的接觸都有可能誘發羊癲瘋、抽搐與癲癇的症狀。長期接觸閃爍則對多數人都有影響,容易導致頭痛與視力衰退。
報告指出,15Hz-20Hz是他們認為最危險的閃爍頻率,日本於1997年的神奇寶貝節目中曾經有一段長達四分鐘的閃爍特效,內容大約是以12Hz的頻率不斷地閃爍藍色與紅色,這次事件造成大約650名兒童通報癲癇症狀。而科學家認為,相對於閃爍來看,螢幕的亮度也有很大的影響。人眼在暗處的 flicker fusion threshold僅有15Hz-16Hz,因此在較暗的環境中人眼對閃爍的敏感度會大幅下降,比較不容易誘發癲癇症狀。
人類的腦皮層與視神經對閃爍的靈敏度大約在160Hz,而視網膜對閃爍的靈敏度大約在200Hz。所以儘管許多OLED的PWM調光頻率約在250Hz上下,少數人還是有可能感受到不適,進而產生頭痛、煩躁、耳鳴的現象。
IEEE組織對於螢幕閃爍的標準非常嚴格,目前最無害的閃爍頻率被定義在3000Hz以上,任何在這個頻率以下的閃爍都有可能對人類造成視力危害。未來他們還會進一步研究調變波型與調變比例對視力的影響。
由於當今的製造商還無法提出解決方案,因此大部分公司都會希望消費者不要太在乎螢幕閃爍對健康所帶來的風險。而大部分手機評測機構也都不會太過著墨於PWM的危險。
----
DC調光是一種依靠調整直流功率來控制螢幕亮度的技術,發光體的亮度可以從1逐漸變成100,而不是像PWM一樣只有不亮或全亮。DC調光技術的好處在於它對人眼更加友善,因此大部分電腦螢幕都會使用DC調光技術以便使用者長時間的工作。
DC這麼好為什麼廠商不全面採用?
DC調光技術必須在LED外面再放置一個控制器,在大型螢幕上非常容易解決,但是手機內部寸土寸金,要找地方放控制器談何容易。另外LCD本身發光的背光板只有數十至數百個LED,因此廠商更容易導入DC調光技術,反觀OLED的基板上有數百萬個小型有機發光體,即便廠商有心要做也無從下手。當前所有OLED供應商都沒有相應的閃爍解決方案,畢竟同樣使用DC調節閃爍可能是數百倍的成本的增加,這對廠商與消費者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小狸(保育類) wrote:
人類的腦皮層與視神經對閃爍的靈敏度大約在160Hz,而視網膜對閃爍的靈敏度大約在200Hz。所以儘管許多OLED的PWM調光頻率約在250Hz上下,少數人還是有可能感受到不適,進而產生頭痛、煩躁、耳鳴的現象。
這就是為何,我看12的畫面,雖然不覺得他有在閃,但是我的眼睛卻越來越難過跟痛苦
因為我的大腦已經被騙過去了
但是我的眼睛並沒有被騙過去,所以眼睛花一堆力氣在追它的閃爍,然後累死
要嘛就是我的眼睛跟大部份的人一樣好騙,不會發現他在閃而去追閃
要嘛就是期待未來技術再提升、頻率再拉高,把我的眼睛也騙過去,不會跟著追閃
小狸(保育類) wrote:
DC調光技術的好處在於它對人眼更加友善,因此大部分電腦螢幕都會使用DC調光技術以便使用者長時間的工作。
這也是為何我目前使用其他的螢幕都可以穩定順利輕鬆的長期工作好久
都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狀況
目前我改用iphone SE2,眼睛完全OK,長期使用沒任何不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