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三年一度的換機時間,這次選擇了標準版的17。這次的17擁有平凡的外觀,令人驚喜的內在,也讓我這個一直用Pro系列的用戶做了買標準版的決定。接下來來跟各位分享我為什麼會買標準版而不是Pro系列。
—開箱—

這次隨著機身買的還有原廠矽膠殼,除了滿足自己以往都用透明殼而沒用過矽膠殼的好奇感,更重要的是那絕頂的顏值。在我眼中,他跟鼠尾草綠的手機是天生一對。

配件部分沒什麼好介紹的,唯獨螢幕保護膜。從12系列開始為了環保從塑膠透明膜換成紙膜,不知道從哪一代開始,上面的按鍵標註會跟機身的顏色相同。算一個蠻有趣的小細節。
—矽膠殼心得—


接下來是矽膠殼,在貼了imos鏡頭貼之後跟殼本身的鏡頭保護圈同高。殼本體的顏色與機身顏色形成兩種不同色階,多了一點層次。按鍵與殼同色。(私心希望蘋果能把前段時間的不同色按鍵改回來)

內部為植絨,延伸到邊框部分。質感滿滿,也能保護手機避免刮傷。

邊框的包覆性一樣維持傳統,露出一點點金屬邊框,可能是為了拆裝更方便。
—透明殼心得—
這次除了矽膠殼,也遵循傳統購入了透明殼。在我用過的皮革,矽膠與透明殼之中,我認為最具技術含量的是透明殼。最讓我印象的時候是邊框倒勾的設計,讓我疑惑了一下這樣要怎麼脱模。除了基本摸不到模具的割線之外,殼體雖然是PC材質,但其實不完全硬,好像混合了TPU。那溫潤的特殊PC材質與有防刮鍍膜的表面簡直是完美手感。重要的是這次按鍵的部分有特別處理,跟進了獨立按鍵,讓按鈕手感接近裸機手感。底部的部分還是一樣全開,估計是考量到拆裝容易與脱模。

殼本身是不容易會變黃的材質,用了三年的14 Pro原廠透明殼和17透明殼相比顏色其實差異不大。

用了三年的刮痕
—手機不專業日常使用心得—

三年前,蘋果發表了iPhone 14 Pro。用動態島震撼了很多人,包含我。大家都預測了蘋果在這次會採用挖孔螢幕,但沒預測到的是軟體設計。挖孔與UI設計的軟硬體結合堪稱當時的教科書,除了絲滑的動畫合乎物理邏輯,在閒置的時候點一下島也會有震動回饋,相當有趣。也就是當時,我決定把我的11 Pro升級成了14 Pro。
今年,蘋果終於破天荒的把可變更新率、隨顯螢幕等最新螢幕技術下放到標準版,使這次17系列與Pro系列的螢幕規格基本一致,也使我決定給標準版一次機會。

一開機,映入眼簾的是窄邊框和大了0.2吋的螢幕。旁邊的14 Pro瞬間變成了過時的大黑邊,不禁令人感慨科技的進步。

17與14 Pro螢幕黑邊比較

雖然是不到三萬的標準版,但機身做工也絲毫不馬虎。陽極處理的綠色鋁合金邊框與注色玻璃形成了美妙的特殊色,相較於16標準版的鮮豔,17的顏色淡了許多,也更吸引我,有種淡雅高貴的感覺,自然了許多。

影響我選擇手機的關鍵之一 — 隨顯。隨顯(Always on Display) 顧名思義就是讓螢幕隨時顯示,在安卓陣營已經行之有年。蘋果陣營則是在14 Pro系列首度加入。當時,蘋果成功與安卓陣營做出分隔,直接把變暗一點點的螢幕當作隨顯。這不但考驗電量控制,也增加了OLED烙印的風險。我認為蘋果在那時期才加入的原因可能是當時OLED逐漸成熟,更不容易烙印,也更能成就蘋果當時的目標 — 一片真正永不熄滅的螢幕。蘋果隨顯的成功也在14 Pro上得到了應證,使用了三年完全沒有烙印,而我也習慣了螢幕隨時亮著的方便,所以這次17我依然會開著隨顯。

就現實面而言,相較於11 Pro到14 Pro的升級。這次的升級確實沒那麼有感,下放ProMotion對我也屬實算不上什麼升級,畢竟14 Pro就有了。主要還是看3000 nits的螢幕亮度在往後冬天能不能發揮作用吧(夏天真的無法,動不動過熱…)真要說的話我覺得多了兩吋的螢幕意外的有感。
主要升級點還是在於更輕的機身、電量的增加和USB-C的泛用性。讓我一條線終於能充手機、相機、穩定器、耳機、電腦等……也算是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Apple Watch 的部分就算了xd磁吸無線也挺好)
—總結—
這次買標準版除了螢幕達到標準(可變更新率、隨顯、3000nits)、超廣角升級到48MP、更輕的重量和USB-C,最重要的還有那典雅的鼠尾草綠。許多人買Pro系列不外乎就是日常會用到長焦鏡頭或者為了那好一點點的螢幕、好一點點的材質(16系列以前)。但這次兩系列材質相同,螢幕也相同,身為後者的我看到17標準版與Pro系列規格相同的螢幕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標準版,原因不外乎就是手機對我來說只是日常看社群、回郵件、輕鬆紀錄生活的工具,因此夠用就好。


在我的生活日常會使用到長焦的機會基本不多,若要認真拍照、使用長焦,我也壓根不會拿手機來拍照,傾向拿相機來拍攝。手機的鏡頭就是「夠用」就好,而這次的17也完美完成我的日常需求。

若用耳機的「音質」比喻,我覺得17就像AirPods。沒有特別突出的點,但能用得舒服。Pro系列就像音響牌出的耳機,音質更好,但也有人用不到。若真要認真欣賞音樂,也會拿有線耳機出來。

這次蘋果區分標準版與Pro的邏輯也轉變為大眾與專業用戶,不同於以往的螢幕分級制度,這次也意識到一般用戶也值得擁有與Pro相同的螢幕,畢竟再一般的用戶也會用到螢幕,不然買手機幹嘛xd
這個分級方式我也舉雙手雙腳贊成,可說是下了一步好棋(也有可能是60hz庫存沒了)。需要長焦的專業用戶就去買Pro,標準版則給一般用戶或者不在乎手機拍照能力、只會拿相機拍照的人。
—手機攝影—
最後,讓我分享幾張由17拍出來的照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