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記者,因為某個總統在高雄開過一張政治支票,要將高雄某港變成東方邁阿密,並豪氣的說以後這個港口將停滿世界各國的遊艇!但這張支票從沒兌現過,所以他很感嘆的寫下「是夢太大台灣人做不起?還是台灣人連夢都做不起?」引述這句話,電影是夢的工業,可是台灣電影好像連夢都不能做,有段時間像失事的飛機怎麼都拉都拉不回來。
我以自身例子來說,遠的也不說!因為1970年前我還沒出娘胎,但是我看過電影資料庫,實在是太爆笑了甚麼死人骨頭的片子都有(台語版的007~黑珍珠),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80~1990年的片子,以現在的標準真的量好~質精~劇情棒,票房也是沒話說,劇情類的像魯冰花、稻草人、搭錯車、無言山丘、悲情城市,就連商業性的爆笑片也很好看,像好小子、七匹狼、報告班長,實在讓人回味無窮,劇情我也大部分記得,有些片子第四台還在重播。
1990年後台灣電影就好像得了黑死病一樣一路往下走,雖然這期間很多導演拍出許多藝術片橫掃國際影展(熱帶魚~什麼什麼雲…),但普遍的心聲是”看不懂”票房更是慘兮兮,到底是甚麼原因呢?很多人歸類以下原因:
一、西方好萊烏大軍壓境:
很多人說好萊烏的片子跟外來種一樣,挾著資金~技術~人才~橫行霸道,國片跟毫無招架之力,好那為什麼日本~香港~韓國~印度影視卻都沒死,寶來烏還趁勢崛起(百萬富翁~三個傻瓜!讚),遠的不說港片也活得頭好壯壯,我最度爛的是為什麼港片在戲院會歸在國片類。
二、政府不保護:
典型失敗者的藉口,腦殘的人講了幾十年政府不幫忙,我可以舉前面的例子日本~韓國雖然有保護,但香港跟印度並沒有,而且台灣還算不錯有輔導金,更何況就算幫了,難保不會成為2兆傷心的翻版。
三、毫無人才~技術~資金:
挖勒!舉例林青霞、王祖賢都是台灣出去的演員也不錯,而就算最差的時候還不一是一堆人拿大獎技術應該還可以吧,另外1970(二秦二林那個年代)台灣電影有一度橫掃華人世界,很多人捧錢搶著拍電影,怎麼搞到最後都變一毛不拔?
四、黑道搞爛
一但有利可圖,一群敗類就會趁機會水摸魚,什麼產業給黑道攪和都沒啥好事,職棒就是最血淋淋的例子,追朔到二秦二林時國片因為市道大好(秀場也事一樣),因此很多黑道就一直介入這個市場,這些人基本上是混蛋,壓幾個明星隨便拍拍有錢收就好,加上台灣沒甚麼制度,這種動不動被黑道押走是很多明星跟導演的夢饜,許多人放棄台灣紛紛出走香港,加入x集團(基本上也是黑道啦),但是人家盜亦有道,對旗下也是很保護。
五、故步自封
綜合以上幾點!其實粗製爛造後,國片開始有走下坡的趨勢,這些制片商也不是笨蛋,心態上也漸趨保守
,能賺錢的片一拍再拍拍到爛掉,電影跟電視劇可不一樣,家和萬事興能這樣拍,電影要收錢,觀眾可沒那種耐心被你挑戰,因此落入惡性循環中,當然技術也不可能給你進步,就舉個槍戰畫面,我每次都在想!在台灣正常男人應該都當過兵,你們這些特效組雞雞被切掉了嘛?打靶的時候煙會這麼多嗎?是在放沖天炮嗎?因此搞到現在動作指導要找外國人!爆破要找外國人!cg要找外國人。
六、盜版猖獗
有網友指出這點,的確這是每個創作人的痛,但這個陣痛期每個國家都經過,只要撐過這段時期,觀眾事會成長的,那種槍版小時候還會看,大了至少dvd畫質才能下飯。
七、補助沒在刀口上
感謝樓下的提醒!我本來還沒意識到這點,國片輔導金的確沒用對方向,例如技術的養成,輔導金應該用來培訓技術人員而不是拿去投資電影像是編劇、道具、爆破、燈光、攝影、剪接、成音...,我是沒讀過戲劇科系,不過感覺好像這些學校著重於個人演出養成,頂多就是舞台燈光,至於國片輔導金能不能拿來拍電影我想是可以,但是我想頂多事獎勵性質,不用錢的頂多是惡搞。
第一個原因是盜版,還記得10年前大家都在不知名的地方購買搶版的VCD就是看電影時會看到觀眾站起來或聲音
的那種,這原因連港片的市場也支撐不住紛紛落寞,小時候常看到的嘉禾.永盛等電影公司都不見了。
至於國片更可憐早在港片沒落時期就已經沒市場了。
再來就接近網路時期,這時連盜版都沒落了有清晰版的影片可下載誰還要買畫質不佳的搶版。
2.沒人才.沒技術.沒市場.沒資金
我的映象中10幾年前朱延平的烏龍院還蠻賣座居然有破億。那時的國片商業電影大都靠朱導再撐場,但素質
不一連劇情笑點配樂都是抄來抄去的使用他自己的導過的電影。
沒人才,有市場的大牌明星都已經過氣或年老大都找當紅的偶像或找港星,等到都用爛後那些人都跑到對岸繼
續發展,在台灣就只剩下蔡明亮的藝術電影再撐場,時常拿輔導金拍得獎電影,但拍出來的東西又沒啥人看得
懂要脫不脫的每次都在炒作到底有無漏毛或露點,固定男主角....李康生。
沒技術,國產的槍戰動作片一直都沒進步使用的道具槍實在爛的可以時常看到冒白煙的卡賓槍或衝鋒槍,
音效配的又爛,武打動作又沒人才之前拍武打都找香港比較知名的程小東導演,就算到近期如賽德克巴萊
也是找韓國武打,但是總覺得韓國武打雖比較實際但打起來的精采度還是輸港片。
接下來就更簡單了。
沒人才就沒人看,沒人看就沒人出錢,沒人出錢就沒市場了。
king2000 wrote:
曾經有個記者,因為某...(恕刪)
把梗拍到爛再找新題材
報告班長大賣,之後軍教片就拍了一堆
台灣的市場小
電影投資也就越來越小
其實以前的電影院還有分專放國片跟專放洋片的電影院(糟糕,洩漏年紀了
)後來國片吸引力不敵洋片
專放國片的電影院也都漸漸收攤或改播洋片
再加上好萊塢企業化經營把西片大舉入侵
影城其實就是手段之一
當這些國外電影公司投資的影城都只放好萊塢電影
國片找不到院線可以播映時
漸漸的國片就衰敗了
至於為何日本片沒有被打敗
看小薛的文就知道
日本政府對電影有保護政策
洋片極少第一時間上檔
大概全球上映幾個月後日本才會上映
而且電影院有一定的比例給日本自己的本土電影上檔
台灣政府這一點就沒規範
導致影城制度讓國片沒有生存空間
現在台灣的電影技術人才出現斷層
像是爆破特效這類的都還得請國外的技術人員
導致要拍大場面資金需求都很高
要把片子賣到國外可能得參加影展提高知名度
才會造就好一陣子名導演都拍些沒人看得懂的藝術電影
我覺得國片輔導金制度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就好像職業選手還跟國家拿補助一樣奇怪
職業選手本來就該靠自己的實力吸引廠商贊助
業餘選手才是國家政府培養
我反而覺得輔導金應該用來培訓技術人員而不是拿去投資電影
像是編劇、道具、爆破、燈光、攝影、剪接、成音...
看金馬獎就知道這些技術類拿獎的要嘛不是老面孔不然就是香港的技術人員
新生代培訓不足
導演倒是一堆
不知不覺就打太多,先喇賽到這裡吧
海角七號 不是掀起了一個大夢,更別提今年的 賽德克 不可能的夢境
台灣片 魯冰花、稻草人.. 真的很不錯,之後每況日下,搞笑片拍太多,
內容大同小異,再者 充斥著 想賺錢,最好只靠輔導金就能拍起來的電影,
這種國片一路爛到底也正常,更別提內容大同小異。好小子 ? 只有第一部很
不錯,後來越來越爛,玩到爛,更別提報告班長這一類。阿兵哥電影還不少,
拍這種也不用甚麼成本。
2008年 前有哪幾部電影破2千萬拍攝,有千萬就偷笑了...有嗎 ?
有千萬等級的國片嗎? 海角七號用的還是非一線演員,更別今年的賽德克。
某個藝人 到處邀人投資電影,但自己的房子都沒抵押,一天到晚追著要投資,
靠著這幾年的國片興起,也終於拍片了,內容 也沒創新,光看廣告其內容
類似於 一公升的眼淚 ?
海角七號 5千萬 ( 那一年 這部電影好歹也是幾千萬拍攝,記得好像3千萬 )
賽德克 7億 ( 前提 賽德克沒垮 ... 以後億萬拍攝的電影絕對會有 )
海角花那麼多錢,當初如果垮了,沒有人敢投資千萬去拍電影
如今賽德克一口氣玩很大 7億,這部電影要是垮了,以後台灣
本土國片要出現億萬拍攝電影...才是真的夢
垮了 就是沒回本,目前說的 14億-15億 那是連本帶利 賺回來
台灣國片,不可否認,被一些老導演給搞掛的,始終如一的拍攝手法及劇情,
不掛都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