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俄之役德軍裝甲部隊的骨幹是三號戰車G/H型,且大部分皆已由原本火力不足的3.7 cm KwK 36 L/45戰車砲改裝為5 cm KwK 38 L/42戰車砲。電影中將火力強化後的三號戰車G型做得很逼真,但戰鬥中砲塔所有艙蓋都打開不知道是什麼意義。當時作為步兵支援的7.5 cm KwK 37 L/24短砲管四號戰車,在各裝甲師中的數量僅為三號戰車的1/5至1/3,而裝備7.5 cm KwK 40 L/43長砲管的四號戰車F2 (G)型則要等到1942年三月才開始量產。在此時期,一號及二號戰車已退居偵察支援及側翼包圍角色。
戰爭中後期常見的裝甲側裙(Schürzen)間隙裝甲在此時尚未出現。裝甲側裙是基於與俄軍交戰的經驗,為了抵禦俄軍慣用的戰防步槍而發展。因此戰車在垂直裝甲薄於40公釐與30度傾斜裝甲薄於30公釐的部位皆以裝甲側裙防護。裝甲側裙在1943年二月底馮•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元帥擘畫執行的「反手拍」第三次卡爾可夫戰役期間剛完成測試,同年三月即由希特勒下令加裝於突擊砲、三號戰車、四號戰車及豹式戰車。戰場現地加掛裝甲側裙由六月開始,正好趕上七月在庫斯克突出部發動的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