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電視影集「淚之谷」(עֵמֶק הַבָּכָא)考證

在1967年六月上旬的第三次以阿戰爭(六日戰爭)中,以色列空軍率先偷襲殲滅埃及空軍,南方挺進埃及西奈半島直抵蘇彞士運河、東方直取約旦的約旦河西岸,再北攻敘利亞戈蘭高地,獲致壓倒性勝利;最後佔領包括西奈半島、加薩走廊、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等廣袤的區域。之後接續三年以阿消耗戰(War of Attrition),阿拉伯鄰邦亦無法奪回原領地。

1973年10月6日正逢猶太人一年中最神聖的贖罪日(יוֹם כִּיפּוּר, Yom Kippur),必須恆常祈禱且不得進食與工作。當日下午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埃及由南方渡過蘇彞士運河突擊西奈半島、敘利亞由北方往戈蘭高地夾攻,第四次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於焉爆發。此役以色列一時抵擋不住雙方面攻勢損失慘重,但隨即在10月8日驅退敘利亞攻勢返回戰前國境線、10月12日迫近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北方陣線穩定後,以色列國防軍在10月15日晚間橫渡蘇彞士運河侵入埃及,但在運河西岸攻勢受阻。最終在10月25日達成停火協議。
以色列電視影集「淚之谷」(עֵמֶק הַבָּכָא)考證

2020年10月19日首播的以色列電視影集「淚之谷」(עֵמֶק הַבָּכָא)回顧以色列因1967年六日戰爭的大勝而輕忽了危機,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時的困境與組織反擊。
以色列電視影集「淚之谷」(עֵמֶק הַבָּכָא)考證

「淚之谷」為猶太教與基督信仰圈的成語,意為痛苦受難之地。影集第一季描寫贖罪日戰爭的北方戈蘭高地敘利亞前線,「淚之谷」即指稱此陣線以敘激戰的區域。
以色列電視影集「淚之谷」(עֵמֶק הַבָּכָא)考證
以色列電視影集「淚之谷」(עֵמֶק הַבָּכָא)考證
以阿雙方的戰術弱點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以阿戰爭(六日戰爭)大獲全勝掠取大量領土,接續的三年以阿消耗戰(War of Attrition)亦能抑制阿拉伯鄰邦奪回原領地的企圖;因而深信實踐既有的戰術教範就能獲取軍事勝利,就如同兩次大戰期間的法國一般。

當時以色列的勝利模式是先不計任何手段取得空中優勢,再以空中對地密接支援掩護裝甲部隊進擊。所以其建軍原則就是極端強化飛機與戰車,忽視步兵與砲兵。




然而在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爆發之前,埃及與敘利亞在步兵戰防武器及地對空飛彈防禦網的技術、數量、規模已有長足進展。戰爭爆發前以色列軍事情報局(AMAN)並未獲取情資,因而阿拉伯聯軍選在猶太贖罪日發動突襲完全出乎以色列預料之外,故以色列空軍無法如六日戰爭般以偷襲殲滅地面敵機方式在開戰時即取得空中優勢。

雖然以色列空軍空戰纏鬥仍是技高數籌,但地對空飛彈防禦網卻使其無法有效進行對地密接支援,使戰車在八至十倍的數量劣勢中損失慘重。同時阿拉伯聯軍步兵以戰防武器固守據點,即能讓無步砲協同的以色列戰車久攻不下、蒙受重大損失,而以色列換以傘兵攻擊後卻能輕易奪取。影集對以色列裝甲部隊作戰的呈現與當時的狀況相去不遠;而阿拉伯聯軍已採步戰協同模式,但其拙劣的指揮及僵固的教範導致實戰中步戰協同無法發揮。


簡言之,埃及和敘利亞有步戰協同的編制,但實戰絕少有步戰協同的發揮。贖罪日戰爭中,阿拉伯聯軍的進攻模式是戰車向前衝,機械化步兵也乘車隨伴向前衝;全無偵察、側翼防衛、迂迴包抄的戰術規劃,只是跟著戰車一起衝的步兵而已。指揮部一旦掛點或失去聯繫,只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部隊就繼續向前衝,與敵軍正面硬拚數量優勢;甚至不知要駛離道路繞行前方毀損車輛,因而自行遲滯攻勢。於是有大幅數量優勢的攻方就不斷為守方的小部隊伏擊蠶食,逐漸瓦解而敗退。
以色列國防軍小口徑槍械

在1973年十月上旬贖罪日戰爭時,9 mm Uzi衝鋒槍大致上裝備步兵及傘兵單位軍士官(班長及以上軍職)、後備步兵單位、戰車組員、砲兵部隊、特種部隊。其體積小射速高,與當年極端強調戰車與機械化步兵的以色列國防軍建軍需求高度吻合;但有效射程短、自動射擊準度差,自然無法與持步槍的敵軍抗衡。



步兵與傘兵單位士兵主要配備7.62 mm FN FAL戰鬥步槍。贖罪日戰爭後逐步換裝5.56 mm Galil突擊步槍。



步兵與傘兵單位排級機槍為7.62 mm FN MAG輕機槍。


贖罪日戰爭前5.56 mm Galil突擊步槍已有小量裝備部隊。這些小口徑槍械中以7.62 mm FN MAG輕機槍最為耐操。贖罪日戰爭初期以色列國防軍棄置在西奈半島的槍械,在反攻奪回後,只有FN MAG還能正常使用。
以色列Magach戰車與APFSDS

1973年十月上旬的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或稱第四次以阿戰爭)中,裝備Magach 3主戰車的以色列國防軍新編第421旅已配備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該旅也是以色列開始反攻後,率先橫渡蘇彞士運河侵入埃及的部隊。





美製M48與M60等Patton系列戰車的衍生型及混合升級版在以色列統稱為Magach戰車,再賦予各自的型號。在贖罪日戰爭爆發前,以色列國防軍既有的Magach 1 (M48A1)及Magach 2 (M48A2C)皆已更換發動機升級為A3規格,並換裝無砲口制退器的美製105 mm M68線膛砲(即授權生產的英國L7線膛砲)。此混合升級的M48A3稱為Magach 3。

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五百餘輛Magach戰車全數部署於南方西奈半島埃及前線,而具備APFSDS彈種的蘇製T-62主戰車數量仍少。當時以色列戰車慣用的脫殼穿甲彈(APDS)、高爆戰防彈(HEAT)及碎甲彈(HESH)已足以應付阿拉伯聯盟的主流T-54/55戰車。

1990年面世的M48H/CM-11勇虎戰車將M48A3砲塔拼裝M60A3底盤,換裝射控系統與美製105 mm M68A1線膛砲;與以色列在七〇年代贖罪日戰爭爆發前將M48早期衍生型升級為Magach 3戰車殊途同歸,但整整晚了廿年。
以色列國防軍主力Sho’t戰車

以色列電視影集「淚之谷」背景為1973年十月上旬的贖罪日戰爭,第一季劇情為北方戈蘭高地敘利亞前線,該戰線並未部署美製Patton系列的Magach戰車。

在贖罪日戰爭爆發前,以色列國防軍千輛英製各型Centurion戰車皆已換裝美製105 mm M68線膛砲(即授權生產的英國L7線膛砲),統稱為Sho’t戰車。此M68線膛砲同為Magach 3戰車(M48A3混合升級)所搭載,可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rmou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 sabot, APFSDS)。但當時APFSDS僅屬實驗性彈種,直到七〇年代末才正式量產。


本影集在第八集中提到Sho’t戰車的三種戰防彈:脫殼穿甲彈(armour-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 APDS)、高爆戰防彈(high-explosive anti-tank, HEAT)、碎甲彈(high-explosive squash head, HESH);這就是當時以色列國防軍具105 mm主砲的各式戰車使用的主要彈種。影集裡作戰中的戰車組員口白也常提及裝填HESH或APDS,HEAT反而未提到。
贖罪日戰爭時以色列戰車戰防彈種

贖罪日戰爭時以色列戰車大多數搭載美製105 mm M68線膛砲(即授權生產的英國L7線膛砲),使用的彈種由左至右分別為脫殼穿甲彈(APDS)、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戰防彈(HEAT)、人員殺傷彈(APERS)、碎甲彈(HESH)。


第九集的Sho’t戰車彈藥補給場景中,以外形可判定彈箱旁為三枚HEAT,彈箱中為兩枚APFSDS。但當時APFSDS尚未廣泛配發,應是APDS才合理。




這部影集全為希伯萊語。動能穿甲彈諸如APDS在希柏萊文為חודר שריון。成形裝藥(shaped charge或hollow charge,即高爆戰防彈HEAT)在希伯萊文為מטען חלול,即意譯的hollow charge,發音為ha’lun。碎甲彈(squash head,即HESH)在希伯萊文為פגז נפיץ פלסטי,簡稱מעיך,發音為meiich。第八集介紹Sho’t戰車使用彈種時就是依照חודר שריון (APDS)、חלול (HEAT)、מעיך (HESH)的順序。

整部影集中,戰車長指令大多是裝填APDS、偶有HESH,而HEAT大概只有第八集介紹戰車彈種時才出現。影集Sho’t戰車內部可見APFSDS (屬時空錯置)及HEAT,未見HESH。但不論指令為何,裝填手填裝的都是APFSDS。影集英文字幕將指令全翻成HESH;中文字幕以穿甲彈指APDS、空心裝藥榴彈指HESH,顯見已注意到填裝彈種指令的差異,但將HESH誤為HEAT。

舉例而言,首次戰車戰中,車長指令裝填動能穿甲彈חודר שריון (APDS),但英文字幕為HESH。



Sho’t戰車內部確實有HEAT,而裝填手依指示填裝五年後才普及的動能穿甲彈APFSDS。



下列場景指令應為裝填碎甲彈מעיך (HESH),中文字幕為HEAT,裝填手一樣填裝APFSDS。



美國軍援行動

以色列國防軍在贖罪日戰爭爆發時,既有的五百餘輛Magach戰車(M48與M60等Patton戰車衍生型與混合升級版)皆已換裝美製105 mm M68線膛砲。戰役期間Magach戰車戰損或失能約三百餘輛。美國在1973年10月13日戰爭中期啟動的軍援(含海運與代號Nickel Grass的空運行動)共運送兩百輛中古M48A3與M60/A1戰車予以色列,但絕大部份都在戰役結束後方才運抵。此批美援戰車中僅同具105 mm M68線膛砲的M60/A1即刻配發以色列國防軍第14、401、600旅;而搭載90 mm M41線膛砲的M48A3想必須先入廠換裝105 mm M68才能達到既有Magach 3戰車的規格。美國直到1975年才推出搭載105 mm M68的M48A5。



Nickel Grass為「祝願金」、「救贖金」之意,源自五〇年代韓戰時期美軍戰鬥機飛行員傳唱的自編曲「...throwing a nickel on the grass, save a fighter pilot’s ass...throw a nickel on the grass and you’ll be saved」。此曲靈感來自廿世紀初基督教慈善組織「救世軍」(The Salvage Army)在街頭演奏募款,以鼓翻面承接零錢時喊的「Throw a nickel on the drum and you'll be saved」口號。
步兵戰防武器的變革

隨著裝甲防禦力的提升,戰防砲就必須藉口徑加大提升穿甲動能才能抗衡。但越大口徑的戰防砲就越大越重,在90 mm以上已不是步兵或甚至車載所能輕易操作,其體積與機動力也不適合實戰。不如藉彈種改變,以金屬噴流或脫殼彈芯讓穿甲動能大幅躍進,而不再過度強調砲口初速。於是既有的戰防砲已落伍、加大口徑的戰防砲又不切實際,只需以低速發射的金屬噴流彈種就成了步兵反裝甲武器的主流。此變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已逐漸發生。

以色列改裝美製M4 Sherman戰車的最後一役

1952年量產的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Issy-les-Moulineaux AMX-13 (Char 13t-75 Modèle 51)輕戰車為戰後首輛極為成功的法製戰車。AMX-13搭載法製75 mm SA 50 (或稱CN 75-50)戰車砲。此砲雖非如傳言直接仿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豹式戰車的7,5 cm KwK 42 L/70,但其設計確實植基於KwK 42。SA 50將倍徑縮短為L/61,砲彈尺寸75 x 597R也較KwK 42的75 x 640R砲彈尺寸為短。但其推進藥有所改良,而得以達到與KwK 42類同的1000 m/s砲口初速。


以色列自行改裝的Sherman M-50即搭載AMX-13的CN 75-50戰車砲(以色列購置後稱為M-50),1956年面世。



其次世代改款Sherman M-51搭載法製105 mm CN 105-57戰車砲(以色列購置後稱為M-51),1965年面世。CN 105-57戰車砲搭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砲口初速可達1430 m/s。



這兩款改裝美製M4 Sherman戰車外界通稱Super Sherman,其中M-51又稱為Isherman (Israeli Sherman)。但皆非官方稱謂。

M-50及M-51戰車皆為以色列國防軍在1967年六月上旬第三次以阿戰爭(六日戰爭)的裝甲主力。當以色列自六〇年代取得英製Centurion及美製M48、M60 Patton戰車之後,Sherman戰車就已逐步汰換。1973年十月上旬第四次以阿戰爭(贖罪日戰爭)由於事起不備,當時僅有約340輛的這兩款改裝Sherman戰車皆不得不投入戰場,但只有M-51藉不需高砲口初速的高爆戰防彈(HEAT)還能與阿拉伯聯軍的T-54、T-55、T-62一搏。


與M-50戰車的外觀特徵相較,M-51戰車具大型砲口制退器、砲塔側面兩支煙霧彈發射器前方的三片備用履帶以側向懸掛;車身兩個貯物箱位於後方者較短。這是M-51戰車的兩種標準配置之一,並無例外。







M-51戰車另種標準配置與M-50戰車相同:三片備用履帶正向懸掛於車身前側、貯物箱僅有一個。不同的配置可能來自不同生產工廠,實際部隊運作則並存。
欽佩樓主的用心, 當初曾看過贖罪日戰爭的書籍 (記不清楚來源?好像是當時國防部出的書籍?), 看到一方在毫無防備下遭到南北夾擊, 仍能轉變劣勢,擊退侵入者, 看的熱血沸騰, 想不到有影集了, 一定要好好看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