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於台灣時間明日(11/21)上映的電影《魔法壞女巫》(Wicked),是改編自美國作家格萊葛利馬奎爾的原著小說〈Wicked: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Wicked Witch of the West〉,這本顛覆〈綠野仙蹤〉的敘事視角的知名小說,更在 2003 年被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由葛萊美獎及奧斯卡獎得主

本片故事以〈綠野仙蹤〉故事中的奧茲國為背景,探索艾法芭與格琳達這兩位女巫如何從彼此對立到成為摯友,並揭示艾法芭被誤解為「壞女巫」的過程。電影不僅是友情的頌歌,也反映了權力、歧視與成見等深刻議題。製作團隊找來葛萊美獎及東尼

其他主要角色如費耶羅由喬納森·貝利飾演,奧茲國大巫師由好萊塢傳奇影星傑夫·高布倫出演,更找來奧斯卡影后楊紫瓊飾演希茲大學校長莫里貝爾夫人,歌唱實力與演技兼具的豪華演員陣容不僅能吸引百老匯音樂劇迷,也讓電影迷們充滿期待。

《魔法壞女巫 Wicked》由臺灣裔美國電影導演朱浩偉執導,他以執導《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與《紐約高地》(In the Heights)兩部電影在全球打開知名度,從先前執導的兩部電影,不難看出朱浩偉導演不僅善於打造炫目華麗的場景,更以情感豐富的角色刻畫成為他備受讚譽的關鍵。本片於 2022 年在倫敦展開拍攝,電影中則使用了大量的實景拍攝與 CGI 進行結合,以呈現奧茲國的奇幻氛圍。此外,為了忠實還原百老匯音樂劇的魔力,製作團隊也與音樂劇創作者密切合作,確保音樂與故事情節的原汁原味。而花費超過一年的拍攝時間,環球影業也宣布本片將拆分成上下兩部上映,同時也公開續作的上映日期為 2025 年 11 月 26 日。

既然是百老匯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作品,想當然音樂就會是《魔法壞女巫》(Wicked)的靈魂,音樂劇中的經典曲目如《Defying Gravity》《Popular》都在電影中完整的保留,並經過重新編曲後以符合電影語境,當然兩位女主角的歌聲與舞蹈的編排,更重現了百老匯音樂劇中最讓觀眾們喜愛的關鍵要素。而製作團隊更大膽運用了色彩與光影來呈現奧茲國的魔幻氛圍,從希茲大學的詩情畫意到翡翠城的金碧輝煌,每個畫面都讓原著小說甚至是音樂劇無法呈現部分,完整的具象化在觀眾眼前。

總結來說《魔法壞女巫》(Wicked)的核心就是「選擇與命運」。當艾法芭在面對種種誤解與迫害時,即使被貼上「壞女巫」的標籤,她也選擇堅守信念。以艾法芭的視角來看整個故事,也讓人不禁思考:好與壞是否只是因為觀看與理解角度的不同?電影更深刻揭示了偏見如何塑造社會對個人的看法,挑戰傳統正反兩派的界線。此外,友情則是本片中的另一大主題,艾法芭與格琳達的關係從對立到理解的過程,則顯示每個個體如何在差異中尋找到共通點。
雖然本片忠實還原了音樂劇的故事情節,但朱浩偉導演使用他擅長刻畫角色與情感的專長,讓每個角色的個性與形象都相當鮮明立體,我自己則是很喜歡艾法芭與格琳達兩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讓人感到既真摯又帶有些許的遺憾。整體而言《魔法壞女巫》(Wicked)確實是一部兼具娛樂性與情感深度的電影,本片不僅是對百老匯音樂劇的致敬,更是對人性複雜性的探索,展現了藝術改編的無限可能性。

而說起發跡於美國紐約的百老匯音樂劇,可以算是美國文化的重要象徵,其音樂、舞蹈與故事更是深深影響著世界戲劇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崛起,許多經典百老匯音樂劇陸續被改編為電影,將原本限定於劇場的作品帶到更廣泛的觀眾群體面前。而這些改編電影不僅擴展ㄉ了音樂劇的魅力,也為電影影像藝術注入了新的創意。


時間來到 1950-60 年代,這個時期是百老匯音樂劇改編電影的黃金時期,包括《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1965)等均成為票房與口碑兼具的經典作品。這幾部改編電影不僅忠實保留音樂劇的經典元素,並利用電影的視覺語言進一步放大了音樂劇舞台的感染力。

進入 1970 年代,因傳統音樂劇的受眾逐漸縮減,百老匯音樂劇改編電影則邁入低潮期,儘管《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1978)和《芝加哥》(Chicago, 1975,後於 2002 年改編成電影)兩齣百老匯音樂劇仍取得一定成功,但整體市場對音樂劇的需求有所減弱。到 1990 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像是迪士尼的《美女與野獸》動畫電影與現代音樂劇的興起,百老匯改編電影也有逐漸復甦,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如《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1998)等,則為音樂劇與後續的改編電影帶來全新的元素。

而從 21 世紀初期迄今,由百老匯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再度成為潮流,新世代的作品結合了現代電影技術與舞台藝術的深度,成功的吸引了不同世代的觀眾,如:《芝加哥》(2002)以電影形式重現舞台歌舞表演的華麗動感,《悲慘世界》(2012)更強調角色情感與表演的真實性;近年的《狂舞紐約》(2021),與即將上映的《魔法壞女巫》更是將音樂劇舞台與電影的交融推向另一個新高度,以下就是布萊恩為各位盤點幾部經典的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各位有興趣的話也可找時間去看看。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 年/2021 年)
由人生必看十大百老匯音樂劇之一的《西城故事》改編而成,這部作品以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為基礎,敘述兩個敵對幫派間的愛情悲劇。這部作品分別於 1961 年與 2021 年改編成電影,在 1961 改編的版本奪得 10 項奧斯卡大獎,而 2021 年由好萊塢傳奇大導演史蒂芬·史匹伯執導的全新改編版本,則帶來更為脫離舞台形式的真實場景,並在視覺與敘事上有了全新突破。
《芝加哥》(Chicago,2002 年)
由羅伯·馬歇爾執導,比爾·坎登編劇,芮妮·齊薇格、凱薩琳·麗塔-瓊絲、李察·吉爾主演的黑色音樂喜劇《芝加哥》,則是探討了犯罪、名聲與道德的模糊界線,以華麗的舞蹈與剪輯贏得觀眾與影評們的高度讚譽,本片更在 2003 年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 6 項奧斯卡金像獎,這也是繼 1968 年《孤雛淚》獲得此獎項後,睽違 30 年後再度由百老匯歌舞劇改編的歌舞片拿下最佳影片大獎。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2012 年)
改編自維克多·雨果的經典小說與同名音樂劇,《悲慘世界》以其來自法國七月革命的沉重主題與壯闊的音樂聞名。電影版由湯姆·霍伯執導,並找來休·傑克曼、羅素·克洛、安·海瑟薇、愛曼達·塞佛瑞、艾迪·瑞德曼、薩夏·拜倫·柯恩、海倫娜·寶漢·卡特主演,並特別採用現場錄音的方式,凸顯每個演員的情感與歌唱的真實性。
《媽媽咪呀!》(Mamma Mia!,2008 年)
這部由英國、美國和瑞典共同拍攝的浪漫喜劇歌舞片,改編自 1999 年起公映的同名音樂劇。在音樂劇與改編電影中均以 ABBA 樂團的流行音樂為基礎,故事講述一名準新娘邀請了三個男人參加她即將舉行的婚禮,而這三個人都有可能是她的生父。本片憑藉其輕鬆愉快的氛圍與朗朗上口的流行音樂吸引了全球影迷的喜愛,更以全球票房 6.15 億美元成為該年電影最高票房榜上的第五名,同時也催生在 2018 年的續集《媽媽咪呀!回來了》。

以觀眾的角度來說,音樂劇與舞台劇通常依賴現場演出與觀眾互動,較強調情感的直接傳達;而電影則是透過鏡頭語言與後製剪輯創造更加豐富的敘事方式。如何平衡這兩者的特性,遂成為改編電影是否能成功的關鍵之一。而音樂劇迷期待看到傳統舞台熟悉的元素,但電影觀眾們往往希望作品能更具新意,在保留音樂劇經典曲目與敘事的同時,進一步透過視覺、音效或角色塑造帶來新的體驗,則是電影改編版本各位可以去注意的看點。

現代電影製作技術使得音樂劇改編電影能夠實現舞台上無法完成的場景與特效,舉例來說:《悲慘世界》採用實景拍攝與數位處理讓畫面更加震撼,而《魔法壞女巫 Wicked》則是利用 CGI 來還原奧茲國的魔幻場景,讓音樂劇迷可將需要想像的場景,徹底的在大螢幕上呈現,這種震撼感是先前音樂劇改編電影較無法達到的全新視覺體驗。

百老匯音樂劇改編電影是一座連接舞台藝術與影像藝術的橋樑,它讓音樂劇不再局限於劇場,並以更豐富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這些作品不僅是經典故事的再現,更是現代技術與傳統藝術的完美融合,為觀眾帶來了獨特且幻想成真般的視聽體驗,延續了百老匯經典的藝術價值,還將其嵌入到更廣泛的大眾文化中,使音樂劇的經典元素在電影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劇照、圖片 / 環球影業提供、Google、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