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需求,目前需增加1-2台較高等級電腦
兩個月內要先投資一臺
兩三年之前都自己組,後來越來越懶...
電腦的東西又變化的很快...現在幾乎都不認識了...
所以這幾年都買現成品牌工作站
但老實說,一臺8-10萬的品牌工作站規格實在是...
網路上找了幾天...MACpro實在CP值太低...忍痛淘汰...

需求:
執行MAYA、AE為主
主要要明顯提升AE的運算

現況:
兩台品牌工作站,一臺三年、一臺一年多
規格就甭提了~就是不夠...

預算:
20萬內最好,有需要可提升到30萬最多......

爬文後目前有兩個選項
1.
奇摩裡的一臺20萬的繪圖工作站
Z68MA-G45(B3)主機板
Core i7-2600K採用4核心8線,3.4GHz
16GB-1600終保記憶體
2TB-SATA3大容量高速硬碟
NV_Quadro6000_6GD5專業繪圖卡
Win7_Pro專業版作業系統

這張單除了顯卡深得我心之外...其它的實在是感覺有點弱

另一張:
2.
黑蘋果...
GA-X58A-UD3R v2
3.33GHz 6核12T Intel Core i7-980
Corsair H60 CPU水冷散熱
24GB DDR-1333
240GB SSD OCZ Vertex 3 SATA 6GB (X2)
2TB SATA (X2)
LSI 4埠 SATA/SAS 6GB 陣列加速卡(有必要嗎?)
NVIDIA Quadro 4000 2GB
其他就是光碟機啦、雙正版系統啦、apple滑鼠鍵盤啦、藍芽啦、wifi啦
這樣約莫是19萬
(是希望記憶體能衝到64,但不知道要貴到多少?)

以上是兩張目前看到比較有小心動的
但是第一張就是感覺怪怪的
第二張感覺划算的多

請教各位神人
這兩張單CP值、效能,來說何者為優?
(主要是AE吃CPU又吃顯卡)

或者各位有更漂亮的配法?
還請各位不吝賜教!!感謝各位!!

再次重申...小弟對電腦規格不太懂
如果有什麼笑話的還請見諒!!

文章關鍵字
CPU: i7-780分數在2600K之上 跟2700K差不多 看個人喜好
RAM: 目前8G的一條要一萬以上 不划算 你也上不到64G 以4G的插滿為原則黑蘋果容量對多(六槽) 可以8G的先上兩槽試試水溫(IVY的板子有8 DIMM 你會考慮嗎)

黑蘋果有兩顆SSD 兩顆2TB
相較之下 第一台還比較寒酸 少了SSD又少一顆2TB 這台就算花五萬插滿8G 使用上還是不足夠

黑蘋果的顯卡再多加一張 買8G記憶體的錢拿來買這個應該夠
陣列卡是因為你的板子只有SATA2 SSD是SATA3 你自己衡量(這張也沒多貴吧)
在Marvell SE9128 SATA3 RAID 0模式下不建議使用SATA3 固態硬碟(SSD)

(註二) 為發揮顯示卡最大效能,安裝一張顯示卡時務必安裝至PCIEX16_1插槽。若您欲安 裝兩張顯示卡,建議安裝至PCIEX16_1及PCIEX16_2插槽。
(註三) 由於PCIEX8_1/PCIEX8_2插槽分別與PCIEX16_1/PCIEX16_2插槽共享頻寬,所以當PCIEX8_1插槽安裝介面卡時,PCIEX16_1插槽最高以x8頻寬運作。而當PCIEX8_2插槽安裝介面卡時,PCIEX16_2插槽最高以x8頻寬運作。
這點你再跟廠商討論一下 看兩張顯卡是不是能裝在PCIEX16_1及PCIEX16_2插槽

接下來是水冷
是玩家級的配備 但是玩家都玩不久又換新玩具
你是拿來工作的 管路的老化 十幾萬就這樣過去了
氣冷應該降不了這些配備的燥熱
除非這台待在24/7的冷氣房 還拉一條風管對機殼裡灌

viphone wrote:
CPU: i7-780分數在2600K之上 跟2700K差不多 看個人喜好
RAM: 目前8G的一條要一萬以上 不划算 你也上不到64G 以4G的插滿為原則黑蘋果容量對多(六槽) 可以8G的先上兩槽試試水溫(IVY的板子有8 DIMM 你會考慮嗎)

黑蘋果有兩顆SSD 兩顆2TB
相較之下 第一台還比較寒酸 少了SSD又少一顆2TB 這台就算花五萬插滿8G 使用上還是不足夠

黑蘋果的顯卡再多加一張 買8G記憶體的錢拿來買這個應該夠
陣列卡是因為你的板子只有SATA2 SSD是SATA3 你自己衡量(這張也沒多貴吧)
在Marvell SE9128 SATA3 RAID 0模式下不建議使用SATA3 固態硬碟(SSD)

(註二) 為發揮顯示卡最大效能,安裝一張顯示卡時務必安裝至PCIEX16_1插槽。若您欲安 裝兩張顯示卡,建議安裝至PCIEX16_1及PCIEX16_2插槽。
(註三) 由於PCIEX8_1/PCIEX8_2插槽分別與PCIEX16_1/PCIEX16_2插槽共享頻寬,所以當PCIEX8_1插槽安裝介面卡時,PCIEX16_1插槽最高以x8頻寬運作。而當PCIEX8_2插槽安裝介面卡時,PCIEX16_2插槽最高以x8頻寬運作。
這點你再跟廠商討論一下 看兩張顯卡是不是能裝在PCIEX16_1及PCIEX16_2插槽

接下來是水冷
是玩家級的配備 但是玩家都玩不久又換新玩具
你是拿來工作的 管路的老化 十幾萬就這樣過去了
氣冷應該降不了這些配備的燥熱
除非這台待在24/7的冷氣房 還拉一條風管對機殼裡灌...(恕刪)


感謝!您提到的對小弟來說都非常受用啊~
所以黑蘋這張單帳面上來說算是比較實惠的!
不知道黑蘋穩定性高不高
小弟一直都是雙系統,所以無所謂非要OS,只求穩、快
只是剛好找到這張比較接近想要的剛好是專組黑蘋的
et7899 wrote:
因工作需求,目前需增...(恕刪)
需求:
執行MAYA、AE為主
主要要明顯提升AE的運算


AE吃CPU+GPU,你用哪一版? 有支援到幾核心?
這一點你要先弄清楚,不然核心數買再多也沒用。
讓GPU去算OPEN GL會快很多。

MAYA一樣是吃CPU+GPU,一塊繪圖卡不夠就插2塊。


記憶體需要多大要問你自己,因為你的案子的檔案大小只有你知道。

散熱方面我的看法和viphone相同,
Quadro6000公版配的散熱器不足以應付200W的廢熱,
因此顯示卡長時間處於高負載,很快就壞了;
但是又不建議用水冷,原因一樣是"漏液"。


========================
額外請教一下,
你有比較過『繪圖卡』和『遊戲卡』的運算差異嗎?
我自己的心得是純跑OPEN GL的話,
相同核心下(遮蔽部分功能就變遊戲卡),『繪圖卡』比『遊戲卡』快,
但是隨著運算項目不同,增幅從10%到100%不等,
因為價格高昂,增幅卻不如期待,感覺不是很好。
(跑DIRECT X則結果相反)

線條品質差異很小,多數光源時,似乎畫面差異比較明顯。

現在想用一樣的錢,買『遊戲卡』2~4塊來陣列運算,
看看會不會快一點,但是能源耗損量也要仔細評估。

舉例來說:
NV_Quadro6000 要價約15萬,官方公佈的耗電量是204W IN DC,
(實際運作不會這麼高)
以耗電量為基準,
買2塊 GTX 550 TI(實測約90W)來連合運算,
不知何方較強?

eanck wrote:
AE吃CPU+GPU,你用哪一版? 有支援到幾核心?
這一點你要先弄清楚,不然核心數買再多也沒用。
讓GPU去算OPEN GL會快很多。
...(恕刪)

目前CS4為主,5.0偶爾用XD(插件多)
要買一套CS5不是問題,必竟軟體用的久

eanck wrote:
MAYA一樣是吃CPU+GPU,一塊繪圖卡不夠就插2塊。
...(恕刪)

所以上兩張顯卡有助於即時運算?
我以為多卡只是為了多螢幕= =
不過我背景運算量大,CPU跟記憶體應該也是大需求吧...

eanck wrote:
記憶體需要多大要問你自己,因為你的案子的檔案大小只有你知道。
...(恕刪)

真的能多大就多大了...我只求有明顯的效能...
畢竟影視後期,時間才是關鍵..

eanck wrote:
散熱方面我的看法和viphone相同,
Quadro6000公版配的散熱器不足以應付200W的廢熱,
因此顯示卡長時間處於高負載,很快就壞了;
但是又不建議用水冷,原因一樣是"漏液"。
...(恕刪)

所以沒有長期冷房不建議就是了?XD

eanck wrote:
========================
額外請教一下,
你有比較過『繪圖卡』和『遊戲卡』的運算差異嗎?
...(恕刪)

哈...我沒玩遊戲...而且如果我能回答
那我也不用來討教啦XD

eanck wrote:
我自己的心得是純跑OPEN GL的話,
相同核心下(遮蔽部分功能就變遊戲卡),『繪圖卡』比『遊戲卡』快,
但是隨著運算項目不同,增幅從10%到100%不等,
因為價格高昂,增幅卻不如期待,感覺不是很好。
...(恕刪)

非常同意...目前使用FX580跟FX1800
跟以前一張3-4千的繪圖卡感覺差異的確不大
(也也許是東西也越大了吧)

eanck wrote:
線條品質差異很小,多數光源時,似乎畫面差異比較明顯。
...(恕刪)

說真的....在maya裡都只是抓大概
細節都是進AE裡修去了,我還真沒去仔細注意
畢竟以前也沒有光跡可以算~

eanck wrote:
現在想用一樣的錢,買『遊戲卡』2~4塊來陣列運算,
看看會不會快一點,但是能源耗損量也要仔細評估。

舉例來說:
NV_Quadro6000 要價約15萬,官方公佈的耗電量是204W IN DC,
(實際運作不會這麼高)
以耗電量為基準,
買2塊 GTX 550 TI(實測約90W)來連合運算,
不知何方較強?
...(恕刪)

哈~我不是硬體玩家,我只求工作順暢啊= =
所以才來討教啊XD
不過我很樂意聽到結果~哈

感謝分享
在外用哀鳳回覆,有遺漏什麼還請見諒~
(框框好小....)
小弟建議:

CPU:
可以考慮用i7-2600k,因為可以支援到最大32GB的記憶體,而I7-980只能到24GB。
效能上雖然980是6核,但兩者幾乎無差距。

記憶體:
8G X4 = 32GB

主機板:
Z68晶片組的皆可,但至少要有支援PCIE X16插槽兩個(for繪圖卡)、PCIE X4或x8插槽(for陣列卡)
一個,而"不會互相擋到"(繪圖卡兩張要佔四個插槽空間)

陣列卡:
PCIE規格、至少有四個獨立SATA 6Gb通道、有"專屬處理器及記憶體"的陣列卡。
陣列卡可以協助CPU在處理大量資料IN/OUT時的負荷,不要小看它的功能,尤其是在CPU滿檔在
跑的時候,有陣列卡在幫忙處理雜事(大量資料IN/OUT)會差很多。

硬碟:
用兩顆SSD作 RAID 0 加速資料傳輸IN/OUT。
傳統硬碟容量需求(儲存為主)就以樓主實際需要來買,建議是買兩顆來作 RAID 1 以保資料安全性。
SSD使用陣列卡上個別的SATA通道(每個SSD獨佔一個6Gb通道),傳統硬碟則可用主機板上的SATA。
如果發現資料IN/OUT過於龐大,以至於限制到整體效能,可再加買兩顆SSD湊成四顆作RAID 0,應
該就夠用了。

機殼和電源:
機殼以散熱為主要考量,再來就是要挑有重量一點的,因為機殼穩重度會很重要,自己可挑選一下。
電源供應器建議以金牌為主,而為了確保運作穩定,瓦數是建議挑選1000W上下。

繪圖卡:
放在最後的原因是,剩下的預算通通投入繪圖卡(但至少也要有每張6、7萬以上的等級),不過建議是
買兩張並列運算,增加效能。

以上一點想法,樓主可以參考一下。


PS.如果對CPU不滿足,還有市售最高階的i7-3960X加上X79晶片組的組合(CPU是6核),但價位上比
2600k + Z68組合多了30000元上下,而效能保守預估可以多個二成以上(不過軟體如果沒有支援到
6核就沒有這樣的效益)。而有些X79板還甚至支援到64GB記憶體(8G x8)。這些通通加買下去,勢必
會排擠到繪圖卡的預算,這就要依樓主需求自己來決定了。
windpeter wrote:

電源供應器建議以金牌為主,而為了確保運作穩定,瓦數是建議挑選1000W上下。


只要各電壓供應量夠,非虛標瓦數,多餘過大的瓦數對穩定性沒有幫助。
穩定性取決於架構、用料。

如果按照第一張清單的配備,12v接近400w,
因繪圖卡耗電量極大,需要獨立一路12v給它。
所以兼顧能源利用率與穩定性時,需要選3路12v以上的psu。
500w~550w就夠了(需注意12v供應量與各路分配哪些接頭,各款不同)。

ex:
康舒 R88-500W 80+ 銀牌 / 全日系電容.終身免費保固, $3580 ★
魔族 II MODU 525W 模組化/APFC/82 PLUS/V2.3 / 內附 保銳原廠風扇, $3750 ★
金魔族 EMG 500W APFC / 87+ 金牌.全日系電容/專利磁力滾珠軸承風扇/模組化, $4490 ★
全漢 聖母峰 550W 12CM/85+銅牌/全日系/模組化 /五年免費保固90天換新, $2790 ★


如果需要再加第2塊同等級的顯示卡,750w已綽綽有餘,需選4路12v以上的psu。
瓦數我已多抓約100w,考量到高負載運作可能會持續1~2h。

ex:
康舒 R88-700W 80+ 銀牌 / 全日系電容.終身免費保固, $3980 ★
be quiet! E7 SP E7 Golden 750W / 金牌認證.全日系電容.鑽型液壓軸承風扇, $4780 ★
eanck wrote:
只要各電壓供應量夠,...(恕刪)


嗯...大大說的對,實際上用不到這麼高瓦數的電源供應器。

不過就小弟大略列出的配備來說,電源方面的考慮點是在:
1.當開機一段時間後,主機、電源供應器還是會發熱,當下造成電源轉換效率降低,所以要考慮進去。

2.當電腦元件在機殼內部較高熱的環境使用一、兩年後後,電源供應器內的元件效能,會開始慢慢
退化,尤其是被動元件,也會造成電源轉換效率降低。

3.先不談裝機以後是否有可能要加裝硬體設備在裡頭。如果把電腦使用電源的瓦數,設在電源供應
器的80%左右,會有一個問題就是,CPU或顯卡這種高耗電元件電源在待機及滿載之間,電源耗用波
動幅度會很大造成電源供應不穩定,當然如果電源供應器有分路是可以把這種情況降至最低,但總
輸出的部分,你已經把電源供應器使用量逼到了80%,就電源供應器內部元件而言,耗損一定會比
較快。


所以綜合以上的考慮及運作的穩定性(可不要哪天跑到一半突然停掉,會瘋掉的!!),小弟會建議使用
"1000W上下" 金牌認證的電源供應器,就是要把電腦耗電量,設在電源供應器的50%~60%左右(同
時也是電源供應器的最高效率範圍附近),以應付往後可能的熱損耗、元件內耗、及未來可能要擴充的
問題。


而且如果組了20~30萬元的電腦,應該不必在電源供應器上省這一點錢吧!! 因為電腦能工作穩定為上!!


PS.電源供應器的認證,只是在送驗的時候以最佳狀態驗出來的結果,實際在這麼競爭的市場上買到的電
源供應器,其實標示的W數我還是會在心裡打個折扣,更何況如果廠商刻意節省成本,後來用較差的料
(我也不會無聊到去打開電源供應器去看元件),那我們就無從去了解電源供應器在巔峰狀態後,裡頭的
"料"衰退幅度是快還是慢,真的是不知道。所以我還是不會省那一點點錢去冒那個風險。
所以如果問題出在電源供應器上,而只是超過電源負荷跳掉也就算了,萬一衰一些順便燒了電腦裡頭的
貴重元件,又耽誤到工作,那真是會捶胸頓足!!

windpeter wrote:
以上一點想法,樓主可以參考一下。
...(恕刪)


感謝感謝...提到很多我不知道但是我需要的東西==~很有幫助
現在才知道兩張顯卡不是只是為了多螢幕而已(目前只有雙螢幕)
windpeter wrote:
所以綜合以上的考慮及運作的穩定性(可不要哪天跑到一半突然停掉,會瘋掉的!!),小弟會建議使用
"1000W上下" 金牌認證的電源供應器,就是要把電腦耗電量,設在電源供應器的50%~60%左右(同
時也是電源供應器的最高效率範圍附近),以應付往後可能的熱損耗、元件內耗、及未來可能要擴充的
問題。


以上你擔心的都對,但是你忽略了一點,實測數據!

如果你有變電家、萬用勾表、電表 這類測量儀器,
多測試幾種機台在各負載下的ac、dc耗電量,
就會發現官方公佈的耗電量最大値其實很難頂到。

舉個例:
nvdia 的550ti 官方公佈最大値為116w,但這不是說執行運算時就一定處在116w,
實際滿載數據約90w,116w必須用特定的程式去刻意操才會出現。
(超頻不在此限)
官方公佈極限的用意是提醒消費者的同時,也避免日後的糾紛。

intel多數cpu 的實際功耗較TDP少,且少的比例還更多,

目前唯一例外的只有amd的cpu,偶爾會出現略高於TDP的情況,
※2家對TDP的定義不同。(AMD因CPU技術落後太多,所以玩文字遊戲,讓數字美化)

還有一點會讓功耗增加,就是"溫度",
相同效能表現下,硬體處於高溫時的功耗明顯增加,
所以廢熱能否有效排除,這很重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