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對7座SUV國民車產品介紹有興趣,也可以點下面這篇文章進去瀏覽。
SUV 7座150~180萬區間還有哪些車可以選?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97&t=6482225
就來一篇CUV 2022的大致分類。
* Toyota Corolla Cross / 國產


台灣最暢旺銷售王。
說真的,Toyota的車,要我寫出這台車能對競品蓋台的優點,我想破頭都想不出來,真佩服和泰的營銷單位和其他車媒,厲害了哥!
雖然之前公司這台汽油車我常開來開去在跟日本Alpine搞此車的設計開發,思來想去,只能說,沒有優點與沒有缺點,就是它最大的優勝點。
只要車友首次買車,或對車是阿白,不想花時間了解車,只把車抓來純代步用而已,對車沒我們這種汽車產業設計開發咖的特殊情感在,我個人幾乎清一色,都跟親友推薦Toyota。
原因無它,因為它沒個性,好養、好用,奴性佳、不矯情。
雖然平價車我愛開福特,但推薦福特,親戚不懂車,車子使性子出狀況,我還會被罵臭,老司機推福特這類歐系車,會比較知道怎麼應對與養護,這跟送禮一樣。XD
高級車我也不主動推雙B,會考慮推凌志,至少不失禮。
該怎麼說,這個品牌的車,可以說是新車友進入擁車階段入門的門檻新手禮,是非常恰如其分的,也不會對車主造成太大的經濟負擔。
套句"進擊巨人"口號,這品牌車,便是能為主人獻出心臟的奇耙!
它就是直到心臟停止前,都不容易隨便給您跳出一個紅色警示燈號,讓車主燒腦"要怎麼辦"。
放心,東南亞的Toyota進口神廂車Innova的傳奇,就是機油燒乾到剩下25~30%,它都不會跳燈,車主都還如平常開著載貨到處趴趴走。
這看在車廠老外工程師眼裡,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神蹟!!!XD
優點 : 空間大,不輸中型SUV,想的到的配備大多有。保養成本低廉。
缺點 : 系統輔助判定較弱,道路判定MISS多,千萬穩湯放著ACC讓車子自己開直直去。
它的道路偏移對台灣路況判定不優,壓過去機率高,ACC建議設3格起,不是每次都會自動停煞,辨別能力不佳。(大多日系車共通的系統都有這毛病,相較VW這類歐洲系統判讀能力較弱)
* Toyota C-HR / 進口






2016發表的C-HR,可以說是Toyota品牌旗下,鮮少的靚車之一。
車身設計相當精簡歐化,造型即使這麼多年過去依然不顯老,這便是成功的車體設計案例。
因為世代較老,配備系統也稍微比較跟不上現在ACC全速域等,琳瑯滿目主、被動安全配置主流。
即使日產發表了全新第二代Juke,價位、配備、設計上,仍然不容易對C-HR產生半分壓制力。
這就是和泰跟日本母廠關係好到甩台灣其他車廠幾條街的不爭事實。
RAV4近兩三代,幾乎都是台灣為全球第一上市的市場,上面的Corolla Cross也可以算幾乎是,日本都還沒車。
Corolla Cross(CC)還是去年日本才剛能陸續交車,因為我都供設計案給日本了,因為日本新車未上市,無法確認台灣版本與日規版本的差異。
豐田可以說是獨厚台灣市場,也給足和泰豐富的子彈作戰,包含Lexus剛上市,全球也唯有台灣有2.0的new NX 200引擎動力單元。
這對其他台灣品牌車廠,根本只能乾瞪眼比都沒法比的待遇。
優點 : 末代車型,價可議。TNGA首搭的車種之一,富有此車經典的歷史意義。1.2T渦輪增壓,動力帶勁。
缺點 : C柱後面視覺盲點多、C柱遮蔽面積大,盲點建議要有比較好。
* Nissan Kicks / 國產




即將小改款。
如喜新厭舊者,建議等2022年小改款上市,快了。(舊的享較多折扣)
中規中矩的造車產品,外觀因為自A、B柱後往C柱車尾下壓後掠,車腰線則反向,前低、後高屁股翹,讓此車有平價不俗的帥車樣貌,昔日日產靠這台車,穩坐CUV國產銷售王座,即便過去HRV壓陣都蓋不了台,直到Corolla Cross國產出現讓出王座。
優點 : 熱賣CUV小車,脫手容易。保養成本一般般。
缺點 : 相比對手小台,適合小資男女、2大1~2小家庭使用,不適合大家庭用。
* Nissan Juke / 進口



與Toyota CHR打對台的日產鋼砲CUV。
型男的帥車設計,但二代沒有初代那麼搞鬼,設計趨中規中矩,但好看。
優點 : 設計不俗、1.0T動力強勁,引擎、變速箱、底盤皆為運動取向設定產品。
缺點 : 價格略高、配備較弱勢些。
* Honda HRV / 國產
現行款 :




2022 new HRV :




即將於今年推出大改款。
據傳,汽油版會先推出,eHEV約年中旬或下半年。
如果HRV eHEV如Fit MK4 eHEV推出下殺爆冷門價,這台便有相當層度會爆單,直接對手便是Corolla Cross油電款的定價帶。
如開出以往本田略高於同級競品空車優惠落差10萬左右,對CC的威脅性就不大,和泰心裡便可放下大石。XD
就看台灣本田的策略。
優點 : 不錯的油門反應與底盤,後座空間變化不輸FIT,後行李箱容積也頗大,整體不輸Corolla Cross。現行款出清應有相當大的優惠空間。
缺點 : 空車優惠普遍本田比較硬一點,車價比較貴些,與Toyota競品相較實際入手價,過往約相差7~10萬左右。保養成本低。
過往的作風,配備給比較少一點、或半套,例如引擎啟動鍵,卻沒給Keyless,或只設計左駕側後視鏡電眼,右側從缺,ACC尚未給全速域這一類半套模式,小改後陸續才會給比較齊。
* Mazda CX-3 / 進口



Nazda初代小CUV,在CX-30未面市前,該品牌唯一的小休旅。
承襲初代CX-5的濃郁動感設計氛圍。
家族內剛好有一台,對此車熟捻,與2015個人購置Mazda 3開發時配置系統一致,精緻小車。
優點 : 小型休旅停車容易,長車頭身型駿美、內裝鋪陳仍不顯老。
缺點 : 後座空間、行李箱容積略小,較適合2大+2小或毛小孩家庭使用。如家中5位成人,後艙會略顯侷促,行李箱可能不敷使用。
* Mazda CX-30 / 進口



具備長車頭最美身段的國民車,卻自帶高級車質感的內外觀設計。
Mazda 3同根車型,競品較近似Focus Active、Volvo V40,屬於hatchback掀背5門車的加高CUV版本。
Mazda自KODO魂動世代由 - 前田育男設計總監操刀督軍起建,設計屢屢拿下德國紅點設計大賞。
其設計衛為當代日系汽車設計的翹楚自不諱言。
讓這品牌的產品,有著國民車的廠徽,朝向高級車路線行走的趨勢。
一般日系車廠,例如Toyota的高級車品牌Lexus、Honda的北美高級車品牌Acura、Nissan的高級車品牌Infiniti,大多為了跟自家既有的國民車做出差異化,選擇雙品牌制。
Mazda相對是這些日本車廠來說資本是最小的,在初代CX-5未面市前,該品牌全球市佔也不過僅約150萬輛,屬於相對弱小的車廠,但自2009年脫離福特集團後,創馳藍天科技的全面翻新與首代CX-5全球熱銷便超過150萬輛,讓Mazda雄心再起,鉅額投資,重新設立品牌形象館據點與產品廣宣,讓這個國民品牌,逐步有跨越藩籬,朝向高級車的路線走去。
個人也相信,現階段,沒有設立雙品牌切割的Mazda,應該也在猶豫要將此品牌徹底朝向高級車路線,還是留守國民車範圍繼續闖蕩,這是個艱鉅的選擇。
優點 : 特殊不同於競品偏方正的車格,較運動休閒風,內外觀設計皆為一時之選,品味優。進口車國產養車成本價,算很好養的進口品牌,幾乎跟國產車保養價差不大。
缺點 : 為了身形美麗,車頭長,車室空間較不若對手。
* Focus Active / 國產








與CX-30完全相仿的產品,國產化,也算當代美型的歐式設計。
福特歐系體質車,內行人產品。
只要您家中是開歐系車的,對養歐系車普遍會遇到的,它大概養起來就類似的相對問題。
它的車身感知單元相當多,同一車型的通訊協定,普遍歐系車約相當日系車的翻倍。
當日系車車主改電裝品,仍頭好壯壯,拍勢,歐系車不是給車主這樣玩的,傻白甜就會去買大陸製或民間改裝的電裝品裝歐系車給自己找麻煩。
福特車也跟歐系車許多愛改動力晶片車主一樣,例如245匹馬力,已足可傲視國民車一大票同級競品,高速公路速限110,發揮不出180 or 245這顆引擎70%戰力,還是一堆被勸敗,刷雙晶片,一個2萬雙晶片4萬+60匹。
試問,天底下可有馬兒超會跑又不愛吃草,一切都是等價交換,吃多焉有不拉屎的道理,如果這麼好幹,原廠內燃機動力單位的工程師通通可以去吃土了,阿不,應該用吃X來形容(自動消音)!

歐洲車,沒這個屁股,穩湯吃這個瀉藥,車子會掛急診洗腎,早早買單。
一切都得車主自己做,得甘願受。
口袋深,敢改就穩湯回原廠灰勾勾。
福特車是國產唯一歐系體質車款,也應該是在台灣能用國產價買到C/P值最高的歐系車老美品牌。
個人因在車界設計開發,開過車型多,底盤、動力應僅次於VW,但福斯車壓榨動力大,熱衰竭相對負擔也比較大些,福特的引擎與變速箱保護機制比較強勢,所以輸出上略不若VW福斯。
也是有它的好處在。
優點 : 具備較多種的路面模式可切換,屬此車獨有的底盤配備,脫困能力稍強於對手(只差沒上AWD)。空間大相當好用。
缺點 : 福特的保養成本稍比較高些,例如Mazda開3萬公里保養累計約4萬,Ford通常約5萬,依此類推。
* KIA Stonic / 進口




進口平價的CUV小休旅,推出的動力包含1.0輕油電,價格實宜。
KIA併入Hyundai 後,設計也是很獨樹一門,集團大力網羅歐洲設計人才造車,水準皆已進入全球前十大。
與Hyundai 的設計,各自呈現不同風貌,設計表現不俗。
森那美KIA車,比較常去看這品牌的設計、用料、開發工程。
實際操駕則沒接觸,比較沒辦法提供進一步的使用感受。

優點 : C/P值相當高,造車設計不輸日系車。
缺點 : 品牌弱勢,據點少。
* Hyundai Venue / 國產






2018年中旬個人承接原廠KONA套件設計案,緊接著便是設計Venue+Suzuki金鈴總代理的Jimny JB74,搭配合作多年的車廠認證塑膠製造成型廠製作。
這台小車在設計上很歐式,採用Hyundai自KONA頭燈分離家族車頭設計,大異於同級其他競品,設計上頗有MINI所能帶出的歐式圓潤復古車體韻味。
車頂獨立色的車身雙色配置,更加讓此車富有藝術氣息,即使現今多車也採用雙車色車頂配置,但Venue就是有獨到設計品味在,上路絕不撞衫,一看就是它獨門的設計,非常好辨識。
近幾年亞太地區車廠的車輛設計,日本車就Mazda的極簡朝高級車設計語法設計令人驚艷,另外的,就屬韓國Hyundai、KIA的設計,有著濃厚歐風不同於整個亞太地區的設計手法,也不跟進普遍國際車廠搞家族臉,各階車款,都擁有各自獨立造型涇渭分明的本我風格,令人激賞,是一款設計上很特別的型車。
以一台65~75萬的小CUV來說,也沒其它車特色能蓋過它了。
市場發表後,也穩穩地每月貢獻400~500台,讓南陽現代有著一台穩健的新軍突起。
優點 : C/P值高、價格入手門檻低,小資女極易上手,都會區迴轉半徑相當小。
缺點 : 後座、行李箱空間略小。
對此車有興趣的車友可以參考U-car這篇Venue VS Kicks的空間評比,有詳盡的分析。
https://newcar.u-car.com.tw/Hyundai/Venue/4912/article/262344
* Hyundai Kona / 進口





全新導入Kona N-line後,此車的銷售,捨棄原本入門與中階車型(中階受訂),南陽主力全集中在高階N-line車型上。
應尺碼4200mm,剛引進時,確實也定位在HRV這類CUV變種休旅的銷售群內,故也將其列入。
只是現在的產品定位,已經朝性能CUV鋼砲車走向,與上述眾多車款拉出差異化,不會是主流市場客層。
優點 : 中型不錯的CUV容積,車價合宜,是Hyundai 採用頭燈、LED上下分離新世代設計的初始世代,設計奪下獎項多。
缺點 : 定位101萬N-line,為小眾市場,揮別普遍70~90萬價格區間定位客層。
* Škoda Kamiq / 進口


VW福斯集團雙生車,捷克製。
Skoda品牌初代CUV,此車的底盤是相對較低,較不似略大一號的中型SUV Karoq都會休旅的高度,更加適合小資女都會區使用。
Skoda採用波希米亞Jozef Kabaň設計總監獨特的鑽石切割特徵造型線設計,讓這個品牌完全大翻身,一改90~20年代老態的車體設計氛圍,也是Skoda全球熱賣超過200%的重要設計分水嶺。
Jozef Kabaň設計總監,也是目前歐洲國際車壇倍受重視,爭相挖角的產品總監型人物。
其理念與Mazda前田育男設計總監相同,奉行極簡特徵線條,創造出最美的那道重要須加工的折線,捨棄不必要的累贅造型與生產疊加不必要的成本,讓這品牌的客層入手門檻降低。
優點 : 與福斯系出同門,主核心幾乎共用,用國產車價格,便可擁有福斯車的產品。C/P值高。
缺點 : 經銷據點門市相對國產車品牌較少些。
*Subaru XV / 進口




與Corolla Cross尺碼相當的Subaru品牌旗下CUV,現行款為MK2車型,銷售主力似乎僅剩單一2.0i-S EyeSight 107.8萬款於台灣銷售(甫發表有三階,目前U-car查詢僅剩單一階)。
是這些競品中,唯一跨階採用2.0 NA自然進氣的引擎內燃機單元車型。
以Subaru品牌來說,它的特色就是水平對臥引擎所帶來的操駕低重心優勢。
但這品牌的受眾族群有個特色,就是大多偏好渦輪增壓動力系統,包括旗下Forester森林人前一代的受眾群,渦輪動力佔約一半。
但這世代Subaru目前在台灣上市三款車,XV、Forester、Outback,階為2.0NA自然進氣版本,這或許是這品牌現在比較難在市場有所斬獲的主因之一。
優點 : 全球少數製作低CC數水平對臥引擎的專業戶,帶有引擎低重心有利於操駕的特性。
缺點 : 東洋賓士,一直是被慘虧的閒話家常,車價、零件比同級競品高(但進口車的零件報價現在恐怕都伯仲之間,即使是TOYOTA的進口車物料報價也不會差異太大了)。
*Suzuki SX4 / 進口
現行款 :




2021日本發表重度內外觀改款 :



二代為2013上市,2016小改款迄今,Suzuki車型有個共通色,就是世代銷售良久,才會真正進行全世代的大改款動作。
所以SX4也邁入了第9個年頭,快跟上一代Jimny有得拚,都透過不斷的小改款,為產品延壽續命。

過往日系車改改前後保桿,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產品求變的慾望,SX4看來是針對外觀,做了有如歐洲車小改款般的翻新,確實別有一番新氣象。
Suzuki現在最大的問題,應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自2019年COVID-19新冠全球肆虐,Suzuki日本、東南亞大馬、印度等主要生產工廠停工,幾乎成了重災戶。
台灣自2021第二季,幾乎沒甚麼車入港,國內賣得最搶手的new Jimny JB74海外輸出版本,幾乎一車難求,中古車商紛紛進場卡單,先搶先贏,Suzuki經銷商也是苦不堪言。
造就市場交易亂象,Jimny JB74變成都是跟中古車商卡單的領牌車加價購,+5~8萬不等掛牌售出,法拉利都沒這Jimny保值,不跌反升,況丟鬼!
去年底台灣總代理金鈴無車可供,甚至吹起暫停引進銷售的號角,更令Jimny的中古行情三級跳,90~130萬都有業者叫賣。真心懷疑,這是左手賣自己右手的概念嗎?它不就是2000以前69.9萬的小吉普嗎,活見鬼了!!

但這品牌其它車型進口狀況也沒好到哪去。
SX4重度改款,可能也還有待總代理金鈴規劃導入發表,現階段,這品牌,有車先搶先贏,就是這樣了。
沒車交都是很正常的事,別太意外。

優點 : 日本當地市佔幾乎比Toyota覆蓋率還要大的品牌,產品受役性極高,樸實的國民長青車款。
缺點 : 現在想要,都不一定有車交的窘況。經銷商都快吃土嚕!!

*Volkswagen T-Roc / 進口




總代理繼T-Cross後,於2020年底導入上市的緊湊型CUV,尺碼4米2,略比T-Cross大些,但比較低扁+斜背的身形,彷彿一台架高鋼砲,使其有更濃厚的運動造型取向,相當帥氣的雙色扮相。
VW的車用電子諸元相當豐富,科技也很先進,包括車道偏移與修正,感知單元皆相當靈敏、道路辨識較強。
是百萬級距先進的當代科技安全車,也有很不錯的燃油節能效率。
如購買自2021 VW原廠Q16認證車型,皆符合3萬公里定保資格(以電腦監理系統判定為準),每次進場保養約1.5萬左右,6萬定保累計,比開福特、馬自達車保養費低些。
此車如有引進Q16,對入手養車更相得益彰。(須再向經銷商確認是否符合此項認證)
優點 : 四缸內燃機汽油引擎,有相當優異的油耗表現。帳面16.3KM/L,實際綜效約14起,相當接近以往柴油動力油耗水準。
150匹馬力/25.5公斤米扭力,搭配先進的7速手自排,核心單元輸出可以算是此列諸車NA自然進氣佼佼者。
缺點 : 福斯車因為零物料皆從歐洲進口,換修件成本算高。金龜車一支保桿換裝含烤漆做到好,大約噴7萬。Tiguan保桿上下件大約噴十幾萬才能更換,如車頭ACC模組單元撞損,車頭撞修幾乎可以確定20幾萬起跳。(RAV4 ACC模組十多萬,前LOGO逾9000,保桿素材近3.8萬,車頭撞損,也約需噴掉近20萬,如ACC模組撞掉的話)。
所以,建議保險得買齊,養起來會比較輕鬆。
*Volkswagen T-Cross / 進口









這台迷你CUV T-Cross小休旅試駕分享 :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09&t=6024044
當時最令我吃驚的,就是從早上7點從新竹開到苗栗山區到各景點外拍整天,晚上7點回到竹北,正想去加油,赫然發現他油耗竟然只掉一小格.........。
當時心裡的OS是 : 騙人的吧! 我是誰!我開什麼車!!!!@@"
有這種油耗,要油電車幹甚麼!!

當時我身材是97KG+攝影師朱大約65KG兩人一車開整天到處趴趴走。
優點 : 身長僅4米1的空間小怪獸+誇張的油車節能小獸。
缺點 : 如上述T-Roc所述,就VW換修件成本比較高,保險需納入主要購車規劃中。
* Peugeot 2008 / 進口



法系車的設計,一直都有法式浪漫。
包括同集團的雪鐵龍,尤其是DS系列也是獨樹一格,阿陸仔非常喜愛法式車的C柱鋼琴黑打造的懸浮車頂設計,幾乎每個大陸自主設計產品全部套用了個遍,包括台灣的Luxgen也難逃大陸東風的這項市場喜好。
而缺乏歐洲設計涵養的製作,總是讓陸製亞太車仍處於模仿期階段,彷彿是拚湊出來的學齡期扮相。
跟法國車放一起比美感,真的還有不少距離需精進追探。
法式車,就是一種法國工藝美的呈現傑作。
優點 : 路上車源少,鮮少撞衫,稀有性與吸睛度極高,相當高調的移動工藝作品。
缺點 : 頂規價格達128萬將近130萬牌價,同比競品VW T-Roc價格仍顯高貴,很難在台灣用這樣的定價闖車市,勢必造就曲高和寡的獨特效應。
已脫離這客層範圍內接受力度,可以朝Lexus UX小改後普遍優惠16萬起的門檻上去了,連Audi Q2這些議價空間大的高階品牌CUV都會被混入相較,會讓這產品直接被跳過,多數人還是會多貸10來萬進階去,凌志車的定價與實際售出優惠價的崁就設在那,意謂告誡他牌、不知死活想上位的國民品牌不要輕易挑釁跨越這道鴻溝,下場都會慘不忍睹。
營銷與財務都得掂量下自品牌的受眾實力。
例如上一代NX,入門設定150萬,左打雙B,右打國民品牌,new NX發表,凌志、VOLVO車空車優惠大多16~20萬,一下月販破2000,NX 200根本當國民車RAV4在賣。
如頂規設定壓在90~110萬左右,或許還仍吸引這階層的客群多些競爭選擇。
* SsangYong Tivoli / 進口






韓國雙龍2015年上市的Tivoli CUV小休旅,目前現行款為2019發表,2020台灣上市的小改款版本。
有1.5T汽油 / 74~82萬+1.6T柴油88~102萬兩種動力+5階車型配置。
對雙龍汽車最大的印象,便是這品牌曾90年代在台灣走紅一時的Rexton 初代,當年最大的特色,就是該車採用諸多M-Benz M-Class(ML)引擎、底盤技術加持。
策略有點類似Infiniti 與賓士集團雙生車,沿用A-Class誕生的Q30。
當時品牌操作,帶給消費者的印象就是韓式高級車的氛圍,也營造蠻成功。
但整體品牌,似乎就卡在Rexton 初代之後,就沒有明顯的其他產品較突圍的特色宣傳,廣宣上幾乎不做額外的宣傳花費,旋即整個台灣市場也就越來越淡,諸多經銷也放棄經營這個品牌。
印象中幾個點,與當時KIA商貨車合併展間聯合銷售,開沒半年,路過的經銷據點便又關了,它的品牌經營出現了許多台灣弱勢品牌經銷症狀,例如馬來西亞蓮花汽車。
也導致這個品牌,自此很難在回到Rexton 初代高級車氛圍的市場環境中,甚至降尊屈貴跟國民車競爭,也謀不到自己的路線,變得黯淡無光。
汽車與汽車配件的經營,都是一條漫長投放的道路,很難用立馬套現即時主義來從事這個產業。
台灣車市的狀況,已經是僧少粥多,眾人挑食的現象。
優點 : 南韓老品牌,造車工藝穩定。
缺點 : 品牌極弱勢,地區經銷數度開開關關沒有忠誠度,消費信心不足。
---------------------------------------------------------------------------------------
純正4*4迷你SUV款 :
* Suzuki Jimny JB74 / 進口
原廠車-

日規Alpine、NEWS所發表AC-line(mini G)版-
小弟2020年為日本廠商設計的進化版本。
NEWS官網連結 :
https://newsdesign.jp/products/ac-line/suzuki-jimny-sierra/


原廠車-

日規Alpine、NEWS所發表AC-line(mini G)版-


典藏版電子型錄。
原廠經銷商能取得實體型錄,如台北億和、新北都、桃鈴、台中尚立、彰化群鋒、台南佳新等。

















剛拉到車的新車開箱文 :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77&t=6306699
車友間綽號鐵皮車,也是近年日規車鈑金蒙皮從過往90年代0.8mm近代皆降為0.5~0.6mm後,接觸到仍保有傳統比較厚標準鋼板有趣的大玩具車。
具備傳統4*4越野底盤。
也是此列所有車型小休旅中,唯一一台真正能去玩沙、玩泥巴、撩溪的車種。
可以說是Suzuki在台灣近年,破天荒最搶手夯到爆的車。
現在新車停售,買到嗨翻,沒買到x翻(自動消音)。
自新一代發表後,79.9萬,一路中古車業者卡位搶車喊出加價購+5~8萬,現在一停售,一車開了2~3萬公里仍喊出破百萬大有業者在。
比超跑還保值的奇耙產品存在。
停售的主因,源自台灣的Cafe排廢法規跟進國際標準。
Jimny採用舊式的內燃機單元,勢必排廢與油耗都過不了檢驗。
據傳,日本有計畫啟用新的48V輕油電系統,或許有朝一日,這台車能重新導入台灣市場銷售。
它的問題點仍是 --->需大於供。飢餓行銷也不是這樣吧!經銷商沒車賣,已經不是吃土能解決。

優點 : 相當有樂子的越野小車,一般轎式底盤過不去的坎,它可以。XD
缺點 : 油耗不美麗,請直接忽視。中年胖子開高速,不是那麼舒服。
這台車生來適合去玩沙玩泥巴,不適合用來高速競速,懸吊行程長,很顛。
----------------------------------------------------------------------------------------------------------
總結-
不得不說,列整下來,根本是戰國大亂鬥,產品多到爆炸。
這級距產品,要一家獨強真的很不容易。
銷售爆量的,便是Corolla Cross(俗稱CC),月販量可說是輾壓級別。
TOYOTA的車,特色就是沒有一樣能說嘴,但通通有給,保養以自身在車界從事設計開發來說,它還是相對其他品牌便宜有優勢。
小白與代步車首選。
其它的,就得看車主自己本身的喜好做選擇。
通常對車動力與底盤比較要求的,就朝Honda、Ford、Mazda、VW、Skoda等車去選。
把車當純代步開,不想花心思在車子上,幾乎清一色就是Toyota上手最容易。
韓國車的設計製造能力,已經完全不輸日系車,且現代將設計中心辦在歐洲,網羅各家歐洲車廠名師,韓國車早已非吳下阿蒙,只要心裡那個崁得以過,韓系車絕對也是國民車黑馬。
期許台灣的Luxgen與將來的鴻海整合的鴻華,也能在電動車闖出屬於台灣自製車的一番天地。
-----------------------------------------------------------------------
也有不少車友再詢問購買純電車的看法。
個人對純電車市場,會看下面幾個重點 :
* 消防
* 都更建設
* 保險
* 回收
如政府未能找專業學者,在上面進行立法與要求,便是走一步算一步無結論打法,要靠汽車產業業者自營運,不是完善的現象。
電車涉及到電池過充爆炸、火燒車等正常意外需規納預防。
上述諸點,尤其是建議應強制投保火災意外險,讓災害發生時,能有效給付遭波及受災戶。
雖然這樣的案例台灣並不多,但在大陸車廠開發新能源車,新能源車炸掉的案例實在不少,不能當睜眼瞎,應引為借鏡。
這些完善了,自然大樓管委比較不會這麼強硬限制住戶使用充電樁,如公共問題不解決、保險沒有一同整合,要深入鳥籠居的大樓宅邸,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
除非是獨門獨戶,當然就自嗨沒問題。
但車子上路後、停在外地呢?終歸必須面對。
例如這則新聞:
https://ynews.page.link/nRmc
以現今的台灣交通與用車狀況,個人偏愛VOLVO車的油、電雙能源共軌的自車充電設計,不須過度仰賴外部充電樁綁定,較適合眼前台灣使用。
從許多細節上,包括車內無毒檢驗醫療認證,都能在在看出這個品牌獨樹於其他車廠的細心處。
無怪乎越來越多人接納這個低調名牌,默默全球熱銷逾70萬輛超越自我的佳績。
應該會越來越多PHEV 48V輕油電系統新車上市,將成為主流。
而油電車龍頭,無疑TOYOTA是經營數十年技術利穩定的產業,也很期待豐田全新研發的氫燃料車上市的那一天到來,有別於市場特斯拉這類離三元電子的不同選項。
預祝眾車友們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