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Honda泰國發表7人座BR-V,是針對亞洲銷售的商品。台灣方面則表示,導入會對CR-V產生排擠效應。以日本、美國等為例,車款多到爆,一個廠牌同一類型甚至超過5種車款原本會買CR-V的人,BR-V出了,頂多就是維持買CR-V或是改買BR-V搞不好原本不買HONDA的人,會因為BR-V出而買BR-V為什麼在台灣就有排擠效應的說法?
我也對於很多人說"引進什麼就會打到自家的什麼"的這種自以為的說法很不以為然,今天終於有大大發聲了,給您拍拍手。如何是進口車的話更是好笑,星巴客裡還不是很多一樣價位不同口味的飲品,有人擔心打到巧克力摩卡而不出榛果口味的嗎?全部都進自己的口袋有什麼差,想擴大消費層一網打盡都來不及了,還擔心打到自家商品...
進口車沒差沒錯...國產車需要銷售規模來攤提上億元投資,比較會 Care 自家車互搶市場的影響,尤其台灣車市小,規模普遍都不夠doctorjones0717 wrote:我也對於很多人說"引進什麼就會打到自家的什麼"的這種自以為的說法很不以為然,今天終於有大大發聲了,給您拍拍手。如何是進口車的話更是好笑,星巴客裡還不是很多一樣價位不同口味的飲品,有人擔心打到巧克力摩卡而不出榛果口味的嗎?全部都進自己的口袋有什麼差,想擴大消費層一網打盡都來不及了,還擔心打到自家商品...
iamyau wrote:為什麼在台灣就有排擠效應的說法? 因為台灣的公司通常是有功無賞,做錯要罰多引進新款車賣的好 -> 車的本質好,應該的。加薪領獎金?你慢慢想多引進新款車賣不好 -> 哪個主管扛責任? 減薪/ 降級/ You are fired.台灣市場小/商品會互相排擠這兩句話就成了不想擔責任經理人的愛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