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廠商是什麼心態!(對"入門的消費者")

廠商是什麼心態?其實我們都不是廠商,誰也說不準!
廠商,也不會真的上網來說出他們的真心話!
一切皆是你我的猜測嗎!!!!!!
我的標題下的很廣泛.於是,又會有偉大的鄉民叫這作:"月經文"
是月經文也無妨,反正講出來聽一聽!
廠商,(尤其甚者,大的車架廠,)在與消費者間是處於壟斷市場,操縱市場的優勢地位!經濟學所謂"市場機制"並沒有真實地存在現實人生!
他們彼此間好像很競爭!
如果,你很用功去問各家價格,你就會發現"好像是套好的,價錢都差不多,"
或許,大家都已經能夠接受廠商的說詞.
可是,如果對材料成本有接觸,並且有機械學底子的人,就會發現其中巧妙之處.
但是,就算如此,你在市面上決對找不到你想要價位的東西.
為什麼?不正是市場壟斷嗎?
長久以來,在配合雜誌推波助然,大家也接受這樣的價格是合理地!!
不講高價位商品,畢竟,東西到了某某價格後就變成"歡喜價",沒什麼好討價還價的,高興就好!!!!
講講"入門的"吧!!!!什麼叫"入門的",我想這樣一來又可以討論好幾樓!!!
我就講我自己心裡的概念:"所謂[入門],至少在運動上,能夠讓一般正常體能之人,面對大部份狀況(遠程,山坡地,逆風,下雨天)都有足夠反應的機械效能的單車."
各位客官,有沒有發現:
一.在[登山車],所謂入門,至少要27速,不管配Deore或X7,今年年初到現在,價錢起伏,差很大!!!
二.在[小折][小徑],今年初開始"混搭風"超級流行,市場上要找純種整套的,不多!!!
三.在[公路車],不用說 所謂sora,二十個小朋友跑不掉,SARM,更不用說!!!
假設, 有大大在工廠接觸進出貨,就知道成本到定價,這中間的差距!
重點在"成本是多少,並不重要.重要是能不能讓顧客掏錢出來."
例如,美利達,之前,停掉MTA-510,推MTA-520,定價一口氣跳到$16500.結果,捷安特,不跟進,小瓜,不動如山,一萬五就一萬五,美利達吃了虧,現在,趕緊推"冠五""冠六",不就是510借屍還魂嗎?而且,流血大拍賣,一萬,還有找!
所以,有人對我說:[公路車]入門價一定要兩萬元,我從不以為然!
現在,的確我在市場上找不到.
並不代表,廠商做不到!
重點:只看他們要不要做!(不要再跟我說入門的公路車成本有多貴!多貴!)因為他們怕一旦入門的公路車價錢定太低,會亂掉他們其他等級的定價!!!乾脆,要就賺多一點,少錢的,他們乾脆不要賺!!!
悠遊徜徉在一個人單獨騎車的時光 開心享受於大伙兒共同騎車地歲月
說的好阿~~

推~~~

回想一下2007年4月
小弟買了人生中第一台破萬的車子GIANT HB3--原價大約2萬3左右
HB3當時小弟去買....車行打8折.......1萬9買回家

相隔一年後~~~

就在去年2008年6月再看一下....HB3不但配備下降....還漲到2萬9千多..........
說原料有漲...所以漲價.............
現在呢.....石油都跌了.........



不懂.不認同....
不認同台灣生意人的心態....

只能對自己說這就是台灣....

有點可悲.....

很多人常說支持國貨
老實說我也很嚮往支持國貨
所以滿多東西都買國貨

可是生意人呢??

腦中是錢...還是想推廣單車.....


大家自己去想吧~~


上星期四去一間車行
無意間看到老闆一直打電話給車友說我這有某某車在特價.....一直推薦車友買
聽那價錢就知道又再勸敗
scott碳纖維公路車+shimano 2級變速系統.......價錢大家自己想!
只知道老闆一直說現在在特價...一直推銷給車友

無言!!



PS.還想幫車廠、車行講話的人自己摸摸良心.......
(語氣重了點,但是句句實話)
板大:

別氣了
小弟我當初買520也是找了好久
怪的是居然都是全省統一價"16500"
連網拍、店家都是,真是怪....

站在廠商的立場想想
其實作法很成功,消費者無非希望其一樣的產品中買到售價最低的商品
相較之下,在相同的產品中賣價越低的越有競爭力
但是,最後,變成惡性競爭
在這麼龐大的市場機制中.....
想必,這廠商在行銷中一定有高人

當然,消費者也可以站起來
從今天開始消費者都不要買超過10000元的單車
10000元以上的單車從今沒人買
廠商如果要繼續在台灣生存,勢必推出更便宜的款式,不然就是降價,或是離開台灣市場
但至少會降到 廠商還有利潤的範圍內
但是,消費者人數眾多,無法團結一致啊~
這樣,用消費者來決定市場價格,絕對是失敗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想想
其實,說穿了,您看看廠商登記的是什麼機構?
com吧?營利事業機構啊~
您覺得廠商賣16500元可以賣的出去
那麼為何要賣10000元呢?
商人永遠就是商人,既便是作好社會形象
終究是商人....
看開點~
再換角度想想,廠商鎖定價位後
對自己也是保障
起碼,不會讓跌價跌的太快

老實說~有那麼一點點看不太懂訴求是什麼?

但有幾點可各有一點小看法

1.成本概念

文中不乏提到成本、成本,而樓主這裡提到的成本
似乎僅僅只包含"物料成本"
那請問
人事成本在哪?
軟硬體成本在哪?
研發成本在哪?
物流成本在哪?
金流成本在哪?
廣告成本在哪?

您所謂的成本都包含了嗎?

差點忘了~還有匯率跟通彭的問題~
另外~單車去年在台灣熱銷
其他地區呢?

2.壟斷市場

如果各大車廠都出2000元的入門公路車、登山車
我想才有壟斷市場的嫌疑吧

要出哪個級數的車款
在於公司的市場定位

簡單說~雙B不會出一台30台幣的國民車!

而市場上也不乏看見萬元以下
配備也不差的單車
這是"市場區隔"

怎會跟市場壟斷扯上關係?

你找不到30萬的雙B~就說雙B壟斷市場嗎?

3.入門

入門的定義與價值
每個人一定都不可能一樣

就以現階段市場來看

有的人"入門"車定位在2000
有人訂位在20000

也有人定義的方式區別在於
市區漫遊(入門)、登山、競速

4.入門要兩萬?

如果沒有品牌迷思~也未必吧
再者~2萬的入門,配備等級的要求?品牌?材質?



美利達的大促銷

可以舉個例


ALFA的車,同級距的車(小型房車147為例)
在國外的定價跟BMW320相仿,甚至更高

來台灣卻比BMW同等級據車款賣價低了約40-60萬
還被嫌貴!

為何?
品質比較差嗎?
NO
一切都只是"品牌"操作的問題!


另~做生意不是要賺錢嗎?

再舉個例子

手機~DC~
新機上市~動輒1-2萬
您認為~他的物料成本會大過於單車嗎??


手機~DC~
新機上市~動輒1-2萬
您認為~他的物料成本會大過於單車嗎??...............................

小弟認為上面這個舉例很爛.......
IC設計...成本有幾萬可以解決...也有花幾億還不能解決的案例....
如果不懂該行業~就不要隨便拿出來舉例....
ps:抱歉剛好在該行業~激動了一點....
豬小銘 wrote:
廠商是什麼心態?其實...(恕刪)


推推 冠五買到9900的 真的很爽 塗裝也不錯看 騎山路綽綽有餘阿 接下來就是腳力的問題了

很適合入門新手 我同學也說去年冠五沒漲價前 差不多就這個價錢

所以價錢真的是廠商在炒作 QQ
carzyman wrote:
小弟認為上面這個舉例很爛.......
IC設計...成本有幾萬可以解決...也有花幾億還不能解決的案例....
如果不懂該行業~就不要隨便拿出來舉例....
ps:抱歉剛好在該行業~激動了一點.......(恕刪)


呵呵~~我想您誤會了
我為何這樣舉例~

是要呼應樓主說的
>>可是,如果對材料成本有接觸,並且有機械學底子的人,就會發現其中巧妙之處.

如果我不了解成本概念~如果我沒有經驗~
我不會在第一點提到那麼多


只是因為樓主只有依據"物料成本"來談~
所以我也用只計算"物料成本"來舉例~


要說明的就是~那些被忽略的成本
另外~不是只有IC產業會有這種狀況~
小弟之前任職生技產業亦是如此~~倒是不至於上億是真的~

所以您放心~我不是不懂沒經驗的~


您確實激動了點~

很多時候, 我們不能以比成本多一點點的售價就是合理賣價

但是也請廠商, 別老是用一些爛理由來調高售價

老實說, 一台5~6萬的車子, 成本有沒有5~6千

我們跟車廠買的應該是他們的"製車工藝"(人體力學+視覺美學)與"售後服務"(零件升級和保養維修...等)

雖然我也滿賭爛廠商都聯合哄抬物價, 但是那又有什麼辦法?

抱怨既成事實對現實情況並不會有多大幫助, 所以還是老話一句

你認為一台腳踏車可以讓你付出多少小朋友, 就買多少小朋友的車就好了

我們可以欣賞那些車子配備比我們好的人, 但是不用淪落到以軍備競賽為目標

別忘了大家騎腳踏車的初衷唷
剛好跟這產業稍稍有點接觸,回你我所知道的現況.

一.在[登山車],所謂入門,至少要27速,不管配Deore或X7,今年年初到現在,價錢起伏,差很大!!!

很多更低等的車,客戶都忽略不看了,一聽到車21速就說怎麼不是27速,這樣騎不快.再這種情況下,店面當然就以27速起跳來當擺設嚕,低價車,除了變速系統,其它部位高一點或低一點等級,對車價就差很多了,不過一般買那種車的都會看不懂,只會看總價格.

二.在[小折][小徑],今年初開始"混搭風"超級流行,市場上要找純種整套的,不多!!!

這牽涉到零件供應商的出貨速度了,變速系統來的時候不一定一套,很多時候只來一半,趕出貨只好另一部份找另一間廠商出貨,有的時候是那部份廠商報價比較高,高的部位用別間的,成本考量.

三.在[公路車],不用說 所謂sora,二十個小朋友跑不掉,SARM,更不用說!!!

一樣的很多低價的車,現在的車友都有意無意的不看,很多車都上市了1x年了,很奇怪的車友都只看高價的,幾千的都直接歸類為賣場車,你都沒認真的找低價車.還是說你看不上眼呢?

假設, 有大大在工廠接觸進出貨,就知道成本到定價,這中間的差距!
重點在"成本是多少,並不重要.重要是能不能讓顧客掏錢出來."

在生產線上,定價沒再材料成本的二倍以上,可以收攤了,跟店面不一樣,工廠賺二倍,店面賺二倍,最後材料成本x4是基本的啊,樓主一定不是生意人,在工廠工作只能看到材料進出的價格,根本看不到其它的開銷,這其它的開銷就是養活周邊產業以及工廠工人的能量了.
那中油跟台塑怎辦
板大....別想太多
世界本來就是這樣....

各行各業都一樣
只要是相關行業
都會有默契
這叫市場機制

一個不小心
一家大廠出來亂搞
很有可能會導致一票車廠倒光


換個角度吧
如果今天你是老闆
你會怎麼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