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身的比較經驗是大概沒差, 當然我的比較不是非常嚴謹.我先在頭一天的時間先騎碎石車2019 Giant Revolt Advanced 0 + Panaracer Gravelking 700X32C, 騎了將近50公里的碎石路.第二天騎完全一樣的碎石路,用的是耐久車2018 Felt VR2 + Panaracer Gravelking 700X28C,同樣的里程數.基本上是算沒有差別, 後者700X28C反而稍微慢了一滴滴(也許第二天稍微涼了些). 當然每個人的車子不同,路況不同,路面不同(我的是碎石路,不是柏油路. 也許寬胎騎碎石路反而更有利),腿力不同,所以經驗應該也會不同. 期待你的分享!
小緯0510 wrote:最近單車快遞這條有優...(恕刪) 哇!看到緯大分享馬上去網站看,可是無內胎的沒貨而且要1799..期待您的分享了!Monte920 worte:我本身的比較經驗是大...(恕刪) 我也是覺得一般道路速度沒什麼差,但用32的在下坡過彎或碎石或坑洞會感覺安心一些,稍微減速,就給他過了
無獨有偶, 美國也在大特價, $41.95美元剛好是1300台幣(用31:1的匯率), 所以我也去買一對700X28C了! 要用來被取代的輪胎是Vittoria Rubino Pro G+仍然還很新, 我看等到要換可有得等了, 也是買著等以後用!
GP 5000規格700C x 23C(200g)、25C(215g)、28C(235g)、32C(290g)重量增加55g/輪並且是增加在輪組最外圈,速度應該會變慢不少吧如果是23C或25C直達32C,絕對會出現鬼拖感
怨念聚合體 wrote:GP 5000規格700C...(恕刪) 理論上你講的是沒錯, 但以我上面實際騎乘的經驗, 32C跟28C並沒有明顯的差別. 我是沒比23/25C啦!我個人的感覺與經驗是若是短距離(<10公里)的衝刺或是爬坡, 窄胎應該是有稍微的優勢. 但一旦長距離之後(超過30公里), 騎乘者的耐力就比較重要. 這時候輪胎的抓地力, 避震性等等對於影響騎士的舒適度與耐力度的因素就會加進來, 這些因素的影響就會遠超過窄胎兩條輪胎輕個區區僅100多公克的影響.再加上胎壓的變化對於窄胎的滾動摩擦影響很大,稍微一失壓滾動摩擦馬上變大, 而對於寬胎的影響相對比較少. 因此對於幾秒鐘也要計較的選手窄胎也許比較能衝刺得勝, 但對於絕大多數的一般人(包括入門級與進階級的騎士),寬胎(我說的不是胖胎那種超寬胎)增加的舒適度以及紮實感等反而有助於長距離的耐久性以及平均速度.Continental在GP4000II時並沒有32C的選擇, 到了GP5000之後就有32C. 更何況GP的定位是用來競賽型,而非舒適逛街型的輪胎, 因此Continental會新推出32C的較寬胎應該都是有做過測試的,對於速度他們大概也是挺有信心的.
關於輪組(胎)重量對速度的影響原廠胎(25c)下課之後我一直都是用gp4000 28c同一台車用過三個重量不同的輪組dt swiss rr21dbGiant pr2Giant slr1 42/65mmdt swiss最有感剛換第一次牽車,很明顯牽起來就是比較輕(跟pr2比)但我中社的pr是slr1創的14:45(strava排名821/11294)rr21 14:59pr2 15:20凌雲路上觀音山的pr反而是pr2創的18:07(strava排名709/7200)slr1 18:17dt swiss18:36大屯山助航站slr1 13:40(strava排名219/5839)雖然說影響速度的變數很多(我覺得身體狀況變數最大)重量我覺得好像沒有想像中的重要(當然不要拿差異懸殊那種來當例子)我自己是最喜歡板輪撇開外型不說騎起來最舒服(即使,就算,爬坡輪會比較快讓我二只能擇一,我還是選板輪)外胎也是一樣即使,就算,23、25c均速可以多1km我一樣會選擇用28或32c小弟183 75 47歲沒上卡(車齡三年)爬觀音山或中社這種路線平均踏頻約95車子是giant fastroad comax1供參考我自己覺得騎車是很多種條件的(綜合)組合不一定速度,輕量,就一定要放第一(出國比賽例外)舒適,安全,操控,個人喜好……等等等也是選擇或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