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過西雅圖,深深體會什麼是四季分明。冬天陰冷得要命,白晝時間又短;一到春天櫻花盛開,萬物孳生;緯度高所以日數少,不過夏天也是有的,在爭論到底要不要買台風扇數日後,忽然發現不需要了,樹葉開始轉黃...今天nhk午間音樂會第一支曲子是貝多芬 Op. 24, F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5號,有個暱稱是「春」,不過這並非貝多芬自己命名,暱稱是死後的事。
至少二十年前的事,聽過朋友全場貝多芬,應該是十曲分兩天,北中南各兩場。我只聽過有五號和九號那場。五號拉得二二六六,九號卻驚人的好,到現在都還記得那種整個現場空氣凝結,時間靜止的感覺。這種經驗聽唱片比較容易出現,現場往往有一種「客觀」感,我反而不是那麼容易融入音樂。
事後問朋友怎麼回事,他的回答,技術練就有,難的是心境。至少那時他心裡沒有春天吧。
影片標題有誤,這首是大調
charlie parker全盛時期,幾乎每個薩克斯風手都吹得像charlie parker, 或者說想吹得像,而就算主觀不想吹得像,也被迫吹得像。
於是在歷史錄音中,我們可以聽到比方二二六六的stan getz, 還好bossa nova救了他;比較幸運如dexter gordon思路不同、個人風格強烈,走出一條路;思路相近的sonny stitt一輩子被當成parker的複製品,即便不願意,嘗試要走bebop之外的路也無重大進展,也只能這麼活下去。
有人說,sonny stitt的bebop是速度比較慢的parker, 我覺得不是,是較parker溫暖的音色帶來的錯覺。各方面來說不輸parker, 差別在他不是最初成名的那個。
,強迫自己閉眼休息,但直到四點多才真的入眠。海布勒的d850, 聽過好幾次了,一直沒什麼問題,前夜忽然想罵粗口,舒伯特你...
昨晚不信邪,但還是有點怕怕的,再放一次d850, 先試試內田光子,聽第一樂章,沒事,是內田趕火車般速度的關係?硬著頭皮放回海布勒,然後就順順聽完四個樂章。
舒伯特的鋼琴作品很吃演奏者細節的處理。除此之外,昨夜又理解了一件事,就算在家聽音樂,曲目順序挑選與編排還是要稍稍注意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