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543543 wrote:
13號交響曲寫於1763...(恕刪)


順暢但比較沒有特殊的記憶點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因為查海頓交響協奏曲(第一次倫敦行作品)的資料,意外發現古典時期兩位現在算偏冷門但多產的作曲家,pleyel(1757-1831)和wranitzky(1756-1808).

wranitzky是捷克摩拉維亞人,年輕時到維也納尋求機會。有一說是海頓學生,但也有學者認為不是,理由是弦樂四重奏格式非海頓慣用的四樂章。不過,wranitzky和古典三巨匠有交集是事實,海頓創世紀與貝多芬一號交響曲首演都由他指揮。他還有個弟弟傳聞也是海頓與莫札特的學生。

作曲風格偏向海頓、貝多芬這一脈,而且管弦樂配器成熟。1797年作的Grand Symphony for the Peace with French Republic Op.31, 開頭有向19世紀邁進的味道,時代不安與興奮交雜的氣息濃厚。貝多芬對時局的回應一直到1803年的三號交響曲才算產出,當然,格局更大。

在世時未出版的作品,所以查不出年代,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風格之作,第三樂章特別精彩,Symphony in D Minor "La tempesta"(應該翻成暴風雨吧)
we543543 wrote:
因為查海頓交響協奏曲...(恕刪)


第一次聽
我是覺得不錯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最近幾天都在聽吉利爾斯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舒服、平靜。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輯

we543543
這個以前我買散裝的,現在唱片公司很愛出紙盒套裝[笑]
海頓第一次倫敦行時,當地報紙八卦他的學生,維也納出生法裔的pleyel是他的對手,而因法國大革命避難倫敦的pleyel當時以交響協奏曲先行在倫敦大成功,海頓「被迫」寫出他唯一的交響協奏曲作為回應。

pleyel 1772年開始與海頓學習,1780到義大利,之後回法國。

曲風偏向莫札特的活潑靈動,聽到他的鋼琴獨奏作品,作為一個莫札特粉絲,我第一個反應是「撿到寶」了,說是莫札特佚失的作品都不為過,弦樂四重奏與管弦樂作品大致走向也是。樣本數還不太夠,還沒聽到莫札特偶爾會出現的負面情緒,也沒有偶爾抓狂寫得很深的作品,另外,他沒有歌劇傳世。沒有深沉的作品或許只是配合市場需求,也可能人生較幸福,甜美愉悅沒有不好。聽他的音樂,即便有同期大明星光芒掩蓋,但在音樂史上沒有一席之地,徹底被世人遺忘,真是太奇怪了。

最後作曲時間的紀錄是1805, 這也可能只是出版時間,實際更早結束。1807年他在法國開鋼琴製造公司(也兼營出版社,幫貝多芬等人出版),之後pleyel這名字反而是長壽的鋼琴品牌,最有名的是和蕭邦綁在一起。近年各家老鋼琴廠倍受中國低價競爭之苦,pleyel鋼琴公司在2013年關廠。

梁美沙是大阪出生的韓國人,上昇中的新星


we543543 wrote:
海頓第一次倫敦行時,...(恕刪)


不錯啊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讓我對古典音樂有觸電感的原點,顧爾德的版本(沒有錄完,只錄了約一半)。嚴格說起來,有段時間我不算古典迷,只能算是顧爾德迷,或者說顧爾德根本就是我的神,也因此限縮了很大範圍的古典曲目。

一直到現在,雖說影響沒有完全消失,仍算顧爾德迷,但顧爾德已走下我的神壇,眼界變寬廣一些,比較能接受各種不同美感的存在。以前無法接受的版本一一拿出來聽,變得更快樂。

吉利爾斯的版本是到台南小旅行時買的,惟因唱碟(買的是cd,當時店裡沒有中意的lp),不知道店還在不在,以前郵購買lp的店。買來到認真聽過,已經很多年的事。曾經最熱門的版本是巴克豪斯,吉利爾斯(也很遺憾沒錄完)似乎比較偏近近年的群眾品味。至於我,連以前覺得最缺乏魅力的肯普夫都能聽了,應該沒什麼不能聽的版本了。

年輕一代的鋼琴家,Igor Levit的貝多芬全集讓人印象深刻。

we543543 wrote: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恕刪)


我可能會聽到睡著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非顧爾德迷,從其他版本入手開始聽的,聽到這個應該是嚇一跳吧[笑]
貝多芬op27, no.2, 《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過世後被硬貼上的標題是「月光」(與op27 no.1同標題,原標題: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準幻想曲風奏鳴曲),羅曼羅蘭編故事寫言情小說般的附會讓這首曲子變成貝多芬小情小愛之作。

我的看法(你不一定要同意),第一樂章的確是附點節奏的喪樂。接近的時間,三號交響曲寫作起筆時拿破崙還沒稱帝,但音樂中夾入一個葬禮進行曲的樂章,誰的葬禮?前面提過wranitzky的op31, 講法國大革命,裡面就有一個樂章講得超明白,路易十六的葬禮。那個時代出現喪樂,大概講的就是法國大革命,一個時代的終結。

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首奏鳴曲跳脫傳統三樂章曲子快慢快的定番,變成adagio-allegretto-presto agitato, 慢-稍快-特急。結束舊時代,稍稍整理心情,然後終樂章象徵過去的一去不回頭,時代巨輪急速向前滾動。終章是再現部帶有裝飾奏再完結的奏鳴曲式。

we543543 wrote:
貝多芬op27, no...(恕刪)


這個大多數的人只有廳最有名那段
整個聽完的人不多
但我個人覺得後面細細聽是有不錯感覺的
控制上要細膩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we543543
每個人都聽過第一樂章,但多數人也只聽過第一樂章[笑]。三個樂章接連聽下來(也不是太長)感覺會不同。第三樂章聽如Igor Levit這類超技派,挺暴力的,會擔心鋼琴會不會被敲壞[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