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ia Gubaidulina - Rejoice! for violin and cello(1981, 1988 比很多流行樂更接近當下)Sofia Gubaidulina(1931- ), 生於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女性作曲家。不是刻意找冷門作曲家來聽(雖然很偶爾也會這麼做),買蕭斯塔高維契附的,意外的有趣。這張影片非唱片版本
mozart k159 in Bb(1772-1773)莫札特十六、七歲的作品,六首米蘭四重奏之一。這時還未受海頓影響,每首只有三樂章,聲部結構不複雜,應該還在摸索,另一方面,結構簡單在古典初期也算是對巴洛克複音音樂的反動。雖然後來也有過,這首第一樂章是行板,三樂章變成慢快快。試過將前兩樂章順序倒過來(數位檔的方便)播放,感覺更合理。這種樂章順序安排唯一想到的理由是,第二樂章是g小調,在那個年代寫小調(至少名義上)多少有點奇怪,結果就將Bb的第二樂章搬到前面,名義上就變成大調。同年(或隔年,1773)受海頓影響的六首維也納四重奏中的k173成為莫札特正式的第一首小調弦樂四重奏。g小調之於莫札特,如同c小調之於貝多芬。莫札特器樂曲知名的g小調至少有k183(symphony 25)、k550(symphony 40)和k516(string quintet).
mozart k511莫札特作曲很少單獨處理同一曲子,經常是多作品一起進行。rondo是單樂章可以獨立存在的樂種之一,有時間的話補完,如先完成的k494後來併到k533終樂章,k485和k511就單獨存在。k511寫於大成功但沒改善經濟狀況的費加洛婚禮與後來的唐喬萬尼之間,應該是與後者同時間進行。詭異的k516也在接近的時間完成。和k485愉悅風格不同,小調半音階的開頭,預視了後來蕭邦的風格。年輕時,討論到貝多芬, Schnabel從來沒被錯過,我還買過差一張就全套的貝多芬二手lp(78rpm轉出),這些年討論度幾乎沒有了,畢竟錄音太老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