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積分:1187分
文章編號:88430376
原本是華德斯坦的第二樂章,據說是接受朋友的說服,在出版前抽出這個樂章,改寫成現今世人所聞所見的面貌,比較接近是第三樂章長導奏的慢板第二樂章。然後將原先的第二樂章單獨出版,但未賦予作品opus編號。
有一暱稱是Andante favori(te), 最愛的行板。這個暱稱來自車爾尼,非貝多芬本人。貝多芬的種種,被朋友、學生,甚至是非同代的後世人(如羅曼羅蘭)任意想像編篡,讓人已經無法辨認何者為真,何者不是,所以通通略過,就音樂談音樂。
被出版的WoO 57是一首rondo, AABACA, 而華德斯坦第三樂章也是rondo. 一首曲子內含兩個rondo樂章,大概古典初期五樂章以上的嬉遊曲小夜曲之類的才會出現,而且不會兩樂章相鄰。所以我推估原本WoO 57在華德斯坦很可能是三段體的型態,想要的話,很容易辦到比WoO 57正式出版的版本短。WoO 57演出時間約7-9分鐘,改三段體再縮一下,應該和華德斯坦的導奏樂章相去不多,WoO 57太長所以改寫之說我存疑。
不過我支持抽換改寫。華德斯坦一三樂章密度太高,WoO 57的變奏曲風就算三段體(或完全變奏曲)也是超高密度,中間改成有個緩和的樂章比較不會有壓迫感,也更適合終樂章的衝刺。
WoO 57美則美矣,就單獨出版吧。
AABACA, 每個A又是一組小aba, 每一次的a就是一個變奏,爽快。

華德斯坦的第二樂章短,而且刻意降低存在感,以烘托前後兩個樂章,這是一種精彩。約略同時期的四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也是短,弦樂群與鋼琴一來一往,一個從粗暴到乖順,一個從低調安撫到嚴厲喝斥,讓人難忘。
四號鋼琴協奏曲開頭鋼琴來那麼一下,有告別莫札特時代的意涵。那麼一下往後推,整體還是古典。一直到第二樂章,才算真正告別了莫札特時代。莫札特算是將慢板樂章長度拉長,分量提升的重要推手,如果要隨口說出海頓爸爸有什麼精彩的慢板,除了現在德國國歌那首,一時我還想不出別的。
多數的演奏在5-7分鐘,因為經過漫長的第一樂章,加上內容太讓人震撼,體感會更短許多。最近聽內田光子/simon rattle/柏林愛樂的版本,深夜聽,彷彿不到一分鐘就過去了(實際五分多),神奇。

收到新鋼琴後,在琴鍵音域兩端極限的探索,音色無窮的發掘,這算貝多芬獻給音響發燒友的曲子

無聽力可以作曲不是問題,二十世紀我們有過(還不算少),可能紙面看起來比實際聽起來有趣的曲子。而貝多芬這個時期聽力應該很不行了,可能是耳朵直接貼在鋼琴上去感受新鋼琴的美妙。貝多芬不接受純紙面作業,然後我們有了華德斯坦。
譜上第三樂章貝多芬對踏板的指示對二十世紀以後的鋼琴家是困惑,原因是貝多芬時代的鋼琴與現代鋼琴音色的差異。fortepiano音色比現代鋼琴乾,貝多芬想給當時聽眾聽到的應該像這樣
第一樂章開頭左手低音半音半音往下降的模進,讓古典的奏鳴曲式也帶有幻想曲風。再現部跑完,不按牌理心血來潮又發展了一段(還加入新樂句)才結束也是有趣。

華德斯坦是金主名字,這首曲子還一個別名 L'Aurora (The Dawn) , 說是第三樂章的開頭像破曉時分的景觀,不過聽聽就好,你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