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分享一下不同樂器版本的古典樂曲

諷刺的引用。

如假包換「你一定聽過的...」


原曲歌詞是叫起床的兒歌(有一說是諷刺馬丁路德,扯太遠的宗教問題就跳過),形式多為多部輪唱。馬勒引用到他的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送葬進行曲,叫起床?)的開頭,除了改成小調,多部輪唱沒啥更動保留了下來。輪唱結束後轉入其他部分,直到近尾聲兩次稍縱即逝,然後又只剩「真奇怪,真奇怪」的低音基礎到結束。我不是馬勒迷,只覺得引用本身比音樂內容更有趣。馬勒不可能將曲子解為兩隻老虎,一定知道原義....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
裡面有很多諷刺及模仿前輩們的樂段.
例如:

第四首:烏龜
這一段音樂是取用作曲家奧芬巴赫的天堂與地獄序曲中的一段,
活潑快速的康康舞旋律;在此曲中,慢吞吞的演奏出來,
跟前段恰成鮮明的對比

第五首:大象
在鋼琴的圓舞曲節奏後,低音提琴奏出白遼士所作浮士德的天譴中妖精
之舞的旋律以及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中的詼諧曲。這些輕快的音樂,聖
桑卻將它拿來描寫大象笨拙的步伐與滑稽可笑的舞步。

第十二首:化石
有聖桑自己「骷髏之舞」的主題、法國民謠「小星星」、以及
羅西尼的歌劇「塞爾維理髮師」中羅西娜所唱的詠歎調。

以上資料引自:
http://w3.hyps.tp.edu.tw/~hy016/950106/about.htm
kenation
如果是法國民謠的話,要正名為"媽媽聽我說"喔 :D
we543543
小星星是英語系國家的翻譯[笑]
以當下的政治地理來說,史特拉汶斯基的父親是烏克蘭人,母親是俄羅斯人,不過帝俄時期是沒分這麼清楚的。而最後,史特拉汶斯基成了美國人。
Petrushka(1911)


野田妹比賽失手的曲子,Trois mouvements de Petrouchka(1921),史特拉汶斯基改編完,聽說是自己也彈不來。應該還有一個四手版,我還沒聽過。
前面提過,美到讓人心痛的莫札特k331, 1st mov. 內田光子精雕細琢的版本。


Max Reger - Variations and Fugue on a Theme by Mozart. 主題是莫札特,聽起來很不莫札特,很多片段會想起布拉姆斯(畢竟時間軸都走到浪漫派尾聲),然後尾段的賦格是巴哈。尾段的賦格建議當成另一首曲子分開聽,每次認真聽完這段,都會忘了前面的變奏到底玩過了什麼。少見用浪漫派的編制玩那麼原始純粹的賦格,相信這才是作曲者內心的世界。
少年不識愁滋味時,很喜歡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當時最喜歡祖克曼與巴倫波因在dg錄音的版本,其實,一開始我也只有這個版本。退伍之後,長年居住鄉下,對罐頭沒有什麼不滿意,某方面來說,聽音樂對我來說是思考層次的活動,是否現場不重要(音響品質啥的也愈來愈不重要),罐頭可能更方便。但祖克曼來台灣演出全場布拉姆斯時(大概二十多年前的事),抱著粉絲追星的心情,很興奮地特地開車上台北買票進場。巴倫波因當時工作重心已轉向指揮,同行的鋼琴很可能是影片中這位(年代久遠,只能從頭髮特徵判斷),而當時的祖克曼頭髮已經全部灰白,不似lp封面年輕的模樣。很滿足的一夜。(很抱歉影片不給直接連結,影片中的鋼琴家是Marc Neikru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o4x2fyBBc

補上大衛的演奏


布拉姆斯明明也為大提琴寫過兩首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不過大提琴家們似乎還嫌不夠。
哥普拉
好聽
老鼠、咕咕鐘、花仙子、衛兵...柴可夫斯基+艾靈頓公爵+史崔洪
Take it easy !
爵士和其他跨界的要插一腳,這棟蓋個幾百上千樓沒問題

雖然也有比方像miles davis引用Concierto de Aranjuez的sketches of spain(個人主觀認為不太jazz), 壓倒性最常被引用的是蓋西文porgy and bess.蓋西文被委託創作時,這是一部opera, 不久,演出場所移到百老匯成了musical, 時序是爵士樂的搖擺年代,無數樂手、歌手競相翻奏與翻唱,之後的流行與搖滾也不落人後,成了美國音樂最重要的資產。時間的洗禮,伯恩斯坦雖然找來卡瑞拉斯唱西城故事,西城故事終究被認定是一部musical, 而蓋西文的porgy and bess被古典世界認可了。



Cab Calloway是蓋西文預想sportin’ life 的原型,但Calloway到1950年代才演出這個角色。


Sting


蓋西文的好朋友海飛茲,這個改編後來成了音樂會常見的安可曲。
這兩天聽巴哈的魯特琴作品(brilliant classics的磚,方便補冷門曲),赫然發現14樓提及吉他演奏改編小提琴作品,事情比原先預想的更複雜一些。

14樓第2段是BWV 1001, Violin Sonata No. 1, 但是作品Fugue in G minor, BWV 1000是魯特琴作品,而1000就是改自1001的第2樂章。

然後Partita in E major, BWV 1006有另一個1006a的魯特琴版本。有學者認為,原本可能是不指定樂器作品(範圍可能比這幾首曲子還廣)。無論實情如何,我們不是做研究,但多了選擇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Summer"



手風琴獨奏版本,「夏」的第三段。很愛手風琴這個樂器(我不會,手指受了點傷後更沒機會學了),慢一點的手風琴音樂常常讓我腦海浮現老式遊樂場的印象,旋轉木馬、摩天輪,旋轉咖啡杯...。不過這段真的很快,表演場地倒是有幾分遊樂氣氛。
Benpli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這版本 在 台北愛樂風靡一時常播 . 蠻好聽的 . 四季我收藏了30個版本 .youtube有
we543543
謝謝[笑]
聽巴哈,常常覺得不只是在聽音樂,而是感受巴哈在講述宇宙成立的方式,比方平均律,或是比宇宙成立方式規模更大的一個「什麼」,比方賦格的藝術。

J.S. Bach's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因為沒有留下原稿,到二十世紀末還有人爭論是不是巴哈寫的,不管實情為何,重要的是音樂被保留下來了。除了管風琴,改編的有比方迪士尼動畫幻想曲的管弦樂版、鋼琴版...

高聳入雲,規模宏偉的教堂,搭配與建築一體的大型管風琴,基本上是用來嚇人的。彰顯神威無邊,以對比人類的渺小。


我的最愛,手風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