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vier Ubung bestehend in einer ARIA mit verschiedenen Verænderungen vors Clavicimbal mit 2 Manualen
《為雙層羽管鍵琴所作的一段詠嘆調及其一些列變奏組成的鍵盤練習曲》
這是一首和聲變奏曲(aria的和聲),而非旋律變奏曲,聽起來每段變奏好像哪邊像,又不似旋律變奏那麼直接相像。按原譜該反覆(含即興)時反覆,彈完七八十分鐘跑不掉,那些超短的,不是特別快,而是省略了很多。
扣掉頭尾,三個一組,每第三個是卡農(一度、二度...,最後一個不是)。曲子統合作曲當時歐洲各地區曲風,巴哈一輩子沒離開過德國,但聽這首曲子等於小小的環遊一次世界(當時的歐洲)。
這首曲子活過來是二十世紀之後的事。一般說法是Wanda Landowska先錄,然後顧爾德讓它爆紅。查曲子的discogs, Landowska並非首錄者,顧爾德之前錄過的也不算少,包括Landowska都錄過兩次。顧爾德讓它爆紅是事實,之後只要是鍵盤手(因為還包括大鍵琴手)人人想錄郭德堡。古典之外,包括爵士樂手如oscar peterson幫學生上課時都要求學生要研究這曲子,然後,keith jarrett還用大鍵琴錄下了這首曲子(個人覺得只是錄音美,他還沒太能掌握大鍵琴裝飾音特有美感的技法,中規中矩吧)。
大鍵琴無法靠敲弦力道改變音量,同是鍵盤樂器,技巧和鋼琴很不同。大抵,大鍵琴手和管風琴手是同一路的(雖然技巧還是不同),鋼琴是另一個世界。Landowska那種三修的,根本神人。
最近聽好幾個大鍵琴的版本。大鍵琴挺殺音響的,極考驗暫態與微動態(大鍵琴大概只有p-f, 細微變化比絕對值重要),聽別的還可以的,播大鍵琴大概有九成機會(或更高)會太吵,糊成一團。3/5a在此被獵殺,搬老diatone 610出來,勉強過關。音響來說,要能表達出大鍵琴瞬息萬變的美感,真的有難度,很多人歸咎錄音不好或cd(數位)本質之類的,個人以為不是,喇叭與空間處理吧。
搞得定的話,推karl richter 1970 的版本(最近的偏好,Landowska的歷史錄音太古老了,看人選擇)。karl richter 當過萊比錫st. thomas教堂風琴手,同教堂同職位巴哈蹲了二十幾年。聽說還有個1979年日本巡迴的
終極版,不過我還沒聽過。
音樂那麼多,不聽大鍵琴也可以,特別講大鍵琴,是因為錯過這個,巴洛克有一大塊都只能跳過去。另外一條路是,某些耳機可以,比方hd650之類的。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