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欣賞音樂時,會著重什麼面向或特點?

會問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並沒有一套明確的美學觀,聽音樂常常只是聽個感覺,隨波逐流、不夠深入,所以想了解一下大家如何欣賞音樂,希望能從各位的回應中獲得靈感,找到一個著力點,進而發展出一套個人的美學觀
這個主題太高級了
可能要請Monte大大或是中年大大來討論了
目前我的鑑賞能力無法具體形容出來
ldw406 wrote:
會問這個問題,主要是...(恕刪)

大學時,我到音樂系選修古典吉他獨奏。 有一次彈了二首小品給老師聽,分別是 Fernado Sor 跟 Francisco Tarrega 的曲子。 我彈奏的方式是參照錄音帶裡面,我覺得很好聽的版本詮釋, 結果被老師修理得體無完膚。理由是,古典時期跟浪漫時期搞不清楚, 要我回去寫一篇關於古典時期跟浪漫時期的曲風報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音樂,也通常會因為媒體或朋友介紹去接觸新的音樂。  不管哪一種,如果能對曲子的相關知識有了解,那欣賞的層次應該會更深入。 不過,聽音樂不一定要這麼累啦, 好聽爽聽就好。 偶爾再小小的上進一下,挖掘出以往沒注意的細節,會讓自己聽得更開心 。
不同音樂的欣賞方向都不太一樣, 其實很難說一套標準.

我承認我聽音樂是用"左腦"在聽的,著重分析與樂理, 至於比較偏感情或美學的"右腦"欣賞,我也不太行.

以交響曲而言, 我是從古典派入門的(海頓,莫札特,貝多芬). 聽的時候,我很重視曲子的結構, 第一樂章一定是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有時是變奏曲式,有時候是奏鳴曲式, 第三樂章則是小步舞曲,到了貝多芬時期變成詼諧曲, 而第四樂章則通常是急板奏鳴曲式.

所以第一樂章一進入,完整的奏鳴曲式包括了前奏,然後是呈示部(第一主題-間奏-第二主題),再來是發展部(通常是變調的自由發展,但也是從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發展出來的),然後是再現部(變奏的第一主題-間奏-變調的第二主題),最後則是終結部. 我在聆聽的時候,腦子裡就是根據這個程式來分解曲式的各部分,一一加以分析. 等到曲式掌握了之後,再開始去聽管弦樂的和弦與木銅管之間的配合,然後再去抓調性(舉例一首交響曲他們雖然會說是D大調,但事實上整首曲子的調子常常在變化),之後再去算拍子.

所以聽一首交響曲其實腦子是很忙的,單單左腦的分析就太多東西了. 至於需要用到右腦的音樂感情和深層涵義,我通常也是要反覆聽同一首交響曲至少五,六次以上才能慢慢深層體會. 像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以前我聽的時候都是忙著在分析曲子結構,但現在經過至少聽過三十幾次以上之後,竟然我會開始落淚,想像柴可夫斯基在人生最終點作他這首天鵝之歌的心情了!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不過,聽音樂不一定要這麼累啦, 好聽爽聽就好。 偶爾再小小的上進一下,挖掘出以往沒注意的細節,會讓自己聽得更開心 。


我是發現"好聽爽聽"不太能夠滿足我了,所以想要故意讓自己這麼累,我覺得這是一種更深層的爽

像Monte920大那種聆樂方式對我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請問Monte920大,想要這樣欣賞音樂的話,學習樂理是不是必要的?您會建議怎麼開始學樂理比較好?(我中小學上音樂課時,老師教的樂理我就像鴨子聽雷一樣,幾乎不懂XD)
學樂理的話, 手邊一定要有樂器, 能同時發出五六個音以上的的小電子琴就ok.

建議LDW大不妨先從音樂美學的書籍來下手, 比研究樂理容易入門. 這類書籍都還蠻便宜的, 網購話不妨通通買回來. 如果是到書店就慢慢挑, 先從看得下去的著手.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不妨先從音樂美學的書籍來下手, 比研究樂理容易入門. 這類書籍都還蠻便宜的, 網購話不妨通通買回來. 如果是到書店就慢慢挑, 先從看得下去的著手.


中年大有推薦的好書嗎?
ldw406 wrote:



中年大有推薦的...(恕刪)

沒有....
我至少二十年沒啃音樂的硬書了.
搬家時那些樂理相關的都放老家, 也沒搬出來。


M大也許可以介紹一下英文的, Amazon上應該有不少。




欣賞古典音樂倒不一定要先研究樂理, 而是應該去讀一下西方音樂史以及古典音樂導聆.

這種書在書店裡很多,去誠品看一下應該有非常多不同的版本. 這跟欣賞西方繪畫藝術一樣, 書裡通常會從發展史開始介紹, 大致上從中古時期,到文藝復興,到羅可可,到巴洛克,到古典派,到浪漫派,到民族樂派,到印象派,到現代派,到無調音樂等等, 然後各個時期的代表性音樂.

一般對初期聽者,我建議從古典樂派開始,因為旋律好聽,樂曲結構嚴謹,也聽不完, 因為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這三個人做的作品加起來就上千首了. 包括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重奏曲,彌撒曲,歌劇,神劇等等,古典導聆的書籍都會詳細介紹.

聽古典樂跟看電影有點不同. 再好看的電影,我看超過三次就膩了. 至於聽古典樂,則必須不斷地咀嚼. 只要成為樂迷,同一首交響曲這一生之內聽超過50次以上的並不稀奇.

至於樂理可以先擺在一邊,當然有時間研究最好. 音樂三大要素: 弦律,節拍,和聲, 樂理就是在講這個. 對一般人而言,大陸書局有出版一本薄薄的基本樂理,我覺得那一本就夠了! 當然如果自己會讀樂譜更好. 我雖然不會彈鋼琴,但我會幫彈鋼琴的人翻樂譜. 我買了兩本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的樂譜,邊聽邊讀樂譜,真的是讚嘆他鋼琴曲作得出神入化!
我會先了解作曲者生長年代時空背景
以及在何種情況下產生作品
再來就是演奏演唱者不同版本比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