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聽巴洛克時期音樂有助於頭腦創造力
這是荷蘭與澳洲學者研究的,讓學生聽不同時代的古典音樂,結果是以聽韋瓦第四季之類的巴洛克音樂最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各位想培養優秀小孩的父母注意囉!


雄性荷爾蒙高的男人不喜歡聽古典樂或爵士樂
這是日本長崎大學研究的,發現雄性荷爾蒙(睪酮激素)高的男人大多數都沒有耐心聽古典樂或爵士樂. 只是喜歡聽古典樂的男人是否雄性荷爾蒙就比較低,這就不知道了. 趕快去驗驗看!
文章關鍵字
剛剛在自己的系統上聽著四季呢!就看到Monte920大發布這個有趣的主題!

持續關注中。。。



觀人年少成鴻業;憐我有歲無寸名。
1. 巴洛克不是只有韋瓦第 也不是只有四季 那研究怎麼不說《馬太受難曲》 怎麼不說《彌賽亞》? 這些才是真正巴洛克大師級代表作吧 很多人聽一點古典碰到一點皮毛就開始自我膨脹起來 結果講來講去還不就那些 裡如本版之前的《莫爾道河》主題 講的好像《我的祖國》就只有莫爾道河一樣 我之前就提示過 真正要成進階的厲害的古典行家 是要能從我的祖國裡去發掘它與歌劇《麗布莎》(Libuse)間的關係 而不是一直在講莫爾道河 一直守著莫爾道河 那當然永遠不會進步 不過當然每個人音樂理解能力程度不同這點也不能勉強就是了 但不是很有把握就把自己講得很厲害的 這點是我們不太希望看到的

2. 第二點比較沒根據 聽古典樂確實無法克服的困難點專注力確實是其中一項 但沒耐心的人在各類型音樂欣賞者裡男女比例都有 若按照這邏輯不就等於證明女性比較適合聽古典樂 ?
pariah大沒仔細讀內文喔. 第二項研究他們也有測量女性的睪酮素(女性也有),結果發現跟女人喜好的音樂形式跟睪酮素扯不上邊,只有對男人才有影響.

其實這是人家的研究,我想看了笑笑就好了!

我覺得第二個研究比較容易理解. 平常我們似乎比較不會把肌肉猛男跟文雅的古典樂連結在一起, 而古典樂界不管演奏者或愛樂者似乎也少見猛男, 黑人玩爵士的似乎也都比較斯文, 不像饒舌界猛男就比較多.

要證實真假其實很簡單,去驗驗睪酮素值就知道了!

pariah.T wrote:
1. 巴洛克不是只有...(恕刪)

貼一下「我認為的」巴洛克音樂代表歌曲好了

Lully le sommeil ( 短版 )


Lully le sommeil ( 完整版 )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很有趣的分享

前些日子自己的腦袋突然迸出所謂的古典音樂其實就像是現在多元發展音樂領域的文言文啦

而且不論是巴洛克、古典、浪漫...哪種樂派的樂曲,每個音符、對位、和聲和樂句都是經過精心雕琢,而無人能再做任何的變動或加減而增加原曲的光輝
iping507 wrote:
而且不論是巴洛克、古典、浪漫...哪種樂派的樂曲,每個音符、對位、和聲和樂句都是經過精心雕琢,而無人能再做任何的變動或加減而增加原曲的光輝



倒也不一定,像拉威爾改編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結果比原曲還受歡迎。

有些經典曲目在現代也有不少改編版,有沒有超越原曲就見仁見智了
Monte920 wrote:
pariah大沒仔...(恕刪)


確實也是笑笑就好了 無需太認真看待 畢竟這些學者整天研究這個研究那個的 重點還是看最終目的是什麼 偶爾見到一些新奇觀點或許也是想引起注意罷了 畢竟音樂到了古典音樂藝術這層領域 真的不知該怎麼形容 一般人就是很難體會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支持「天賦」這種說法的 也就是古典樂鑑賞 主要是靠天份 後天是可以訓練培養 但頂多就只是個興趣嗜好而已 要到鑑賞及程度以上 基本就是靠天份在主導

這些都是個人親身經驗及現實環境所顯現出的事實 比什麼學者研究老半天更有說服力 我覺得這種很清楚很明白的事就不要自相矛盾了 古典樂的好 大家都知道 只要是文明國家 政府甚至都不遺餘力的提供預算積極推廣 但問題是不管怎麼努力宣傳教育 能聽的 會聽的 愛聽的 願意聽的...還是少數中的少數 說穿了 你知道好 別人也知道 但要能聽早去聽了 還要等人教嗎? 這就證明了 藝術本身就是有排他性 不適合的人怎麼強迫訓練都有上限 只有天才 也就是天生就擅長 天生就適合 天生就喜愛的那種 就沒有所謂的極限 甚至根本連透過他人提供教導都不用 自己看著聽著就都會了 我覺得這就是「事實」

且根據我個人的理解 如果要就科學角度來看 應該還是跟大腦某接受音樂訊息區塊的處理能力有關 簡單講就是 同樣一段音樂 每個人聽到的雖然都不一樣 但有音樂天賦的人 可以聽得更多 大腦處理的速度也更快 相對的能夠理解並從中體驗到樂趣所在

舉例來講 像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一部的最後17小節 也就是小號及長號加入 童聲唱出 "Gloria in saeculorum saecula Patri..."這段:
1. 楊頌斯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2. 杜達美指揮洛杉磯愛樂與委內瑞拉玻利瓦爾管弦樂團

全體總奏含獨唱及合唱團計38聲部 也是本作中能達到最大聲響效果的一段 這叫一般人來聽 就是看一群人敲鑼打鼓 大人小孩瘋狂鬼叫的難聽噪音而已 也不要說是一般平常只會聽流行歌的 包括一些古典樂迷也不一定能接受 但對於音樂鑑賞能力極強的人來說 這音樂就是「天籟」 一種光輝燦爛 莊嚴盛大的「宇宙之音」 不僅是就唱詞詩文意境上的那種對神靈 對天父的頌讚 更是一種屬於神性的情感傳達 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各位要去想想為何會有這種天差地遠般的差異? 為何我聽的你就是不能聽 這整首交響曲 我完整聽的大概聽兩三百遍有了 數百小時的聆聽經驗 加數萬字的研究心得導聆 為何還是不能把你教會? 要知道現在全國到目前為止 針對單一作品的導聆有哪一部可以像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被解析到這麼細的 結果你還是聽不會 事實就是如此

pariah.T wrote: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支持「天賦」這種說法的 也就是古典樂鑑賞 主要是靠天份 後天是可以訓練培養 但頂多就只是個興趣嗜好而已 要到鑑賞及程度以上 基本就是靠天份在主導



我小學時有一次去阿姨家,當時讀大學的表姐正在整理錄音帶
看到我來了就說:「想聽什麼,拿去吧,送你!」
我看了一下,大多是一些沒聽過的西洋流行音樂專輯
最後選了胡瓜的「大雨大雨一直下」
然後表姐臉上帶著三條線對我說:「你的品味就只有這樣嗎…」
看來我是沒天份的那一種

pariah.T wrote: 各位要去想想為何會有這種天差地遠般的差異? 為何我聽的你就是不能聽 這整首交響曲 我完整聽的大概聽兩三百遍有了 數百小時的聆聽經驗 加數萬字的研究心得導聆 為何還是不能把你教會? 要知道現在全國到目前為止 針對單一作品的導聆有哪一部可以像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被解析到這麼細的 結果你還是聽不會 事實就是如此



劉岠渭教授如果看到你這種評論,他一定會覺得很惋惜。
一個無法將心比心的人,怎麼可能真正去聽音樂?
你或許是這個世界上除了馬勒以外把他交響曲鑽研最深的人,但你不可能聽懂馬勒。
因為你的眼中永遠只有你的自以為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