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一段關於紀念堂的視頻,煩請支持
廣州中山紀念堂位於東風路,在廣州的市中心,地鐵2號線紀念堂站c出口就是了





鴉片戰爭後,中式建築被認為是封建、落後的代表,因此很長一段時間全國沒有任何新建的中式建築。而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和中山紀念堂宣吿了這一現象的終結。


眾多消失已久的古典宮殿元素都出現在紀念堂內,重拾了民族的自信。以下是雲鶴華表,在紀念堂的東西兩側,為古代宮殿、陵墓前用作裝飾的石柱,表達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




紀念堂的原址曾經是孫中山先生在1921年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總統府,但1922年被陳炯明一把火燒毀,但精神是不滅的,9年後紀念堂在這裡掘地而起。


紀念堂建成之時並沒有銅像,現在看到的孫中山銅像於1956年製造,造型為1924年孫中山於國立廣東大學即今天中山大學演講時的形象。



銅像下石碑用金箔陰刻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國大綱於1924年由孫中山先生簽署並公布,配合當年他前往中大演講的形象,無論造型和寓意都十分匹配。



紀念堂是中國建築第一次融合了西方的建築技藝,而這一模式亦都開啟了一個時代。洋為中用,西式為輔,中式為主,也是當時救國救民的路徑。

紀念堂是鋼架結構,再用上中國傳統元素作為裝飾。





正門和主體建築上有大量的卍字符,代表著國民對孫中山先生的悼念之意

寶藍色屋頂上的金色須彌座,中山哲理在這裡體驗得淋漓盡致

紀念堂每一處建築都十分講究,都蘊含著對孫中山先生的敬意,當中最大的敬意,就是這裡的整體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

廣州紀念堂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山紀念堂,也曾經是中國最大的會堂。



堂內沒有一根柱,視覺十分寬廣,這種模式也為及後中國所有會堂建築所採用。

中山紀念堂的另一樣建築是位於後面越秀山上的紀念碑,碑與堂位於同一周線上,碑上刻有總理遺囑,與堂前的建國大綱相對應。



不同於之前介紹過的沙面建築群,建於民國18年的中山紀念堂由建成那一天開始到現在,都是廣州人的驕傲,這座建築在今天在中國也有巨足輕重的地位,這是與南京中山陵相對應的建築。



紀念堂今年10月份才結束了修復,彷彿穿越時空來到現代一樣,各位去廣州的不妨來這裡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