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之阿姆斯特丹運河、水壩廣場、荷蘭皇宮、秤量所午餐、中央車站荷蘭傳統料理 — 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 第一部
離開阿姆斯特丹後,老狗來到了西側大約半小時路程外的哈倫(Haarlem),
繼續探訪這座建立於中世紀的老城市。
這座小城市最為知名的建築,
就是位在市中心的聖巴弗教堂(De Grote of St. Bavokerk te Haarlem)、市政廳(Stadhuis van Haarlem)、肉市場(Vleeshal),以及這些建築所圍起來的大廣場(Grote Markt)。

除了老建築之外,廣場南側的2條街道,兩旁都是商店街。
每家店都有其特色,是可以很悠閒逛街購物的地點。
冬天的北國日落的早,下午5點太陽就下班了。
在夜色中啟程離開,回到史基浦機場附近的旅館休息。

第2天下半場的移動路線,全程步行在哈倫市區當中。

隔天,也就是行程的第3天,繼續走訪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幾處知名拍照景點。
包括常被旅行社稱為風車村,實則是風車集中營的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
荷蘭的冬季陰晴不定,這天是下著暴雨的陰雨天,拍不出網路上那種美照!

以及被旅行社稱為北海漁村,圍海爭地的福倫丹(Volendam)。
正中午來到這裡,原本行程是欣賞無敵海景,變成淒風苦雨大體驗!

還有遍布運河與蘆葦為頂房屋的羊角村(Giethoorn)。
雖然是陰雨天,但個人覺得羊角村還是頗有情調的。
只是冷到令人胡說八道而已…


原本這3個地點都是拍照好景點,奈何天空不作美,狂風暴雨外帶冷風颼颼。
所以老狗拍的照片就只有一片灰,或是烏雲密布…

以下是第3天在淒風苦雨中的移動路線…


最後,再附掛第5天早上因故停留的小鎮Castricum的Winkelcentrum Geesterduin購物中心,了解荷蘭人日常生活中會逛的商店。

以下,正式進入本文…

✅ 哈倫(Haarlem)—聖巴弗教堂(St.-Bavokerk)、市政廳(Stadhuis van Haarlem)、肉市場(Vleeshal)、大廣場(Grote Markt)
第2天午後就突然的轉晴,於是老狗得以在晴空下朝西前進,前往小城哈倫。然後就天真的以為歐洲的冬天很乾燥,常會是晴朗好天氣。
不會像北臺灣一樣,三天兩頭出現令人心情沉悶的東北季風及綿綿冬雨。
荷蘭被稱為低地國,很常在路上見到像這樣的橋樑。

車子經由高速公路往哈倫前行,見到路旁這種長相怪異的房子。
心想荷蘭人還真是有創意。

再往前這種就更奇怪了,向外凸出一大塊。
在臺灣人的眼裡,這誰敢住呀! 一但地震不就GG了?
由此得知,荷蘭絕對沒有地震!

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老狗來到了哈倫。
下車後往市集前行,走沒幾步路就見到最為顯眼的地標:聖巴弗教堂(St.-Bavokerk)。

這座教堂在歷史上最早出現於1245年,為木造天主教堂,但在 14 世紀時被燒毀。
而後於1479年重建,晉升為分會教堂,直到1559年才成為大教堂。
隨即於1578年時被改為新教教堂。
後來在教堂的南側,陸續出現用作商店的較低建築與各種教堂建築。
最後成為今日所見到的外觀。

教堂的另一面,外圍有好幾棟後來增建的教堂建築物。

聖巴弗教堂的塔樓,充滿了哥德式風格。

聖巴弗教堂前的銅像,代表什麼動物,看不出來。

來到了大廣場(Grote Markt),當中這座雕塑品又是什麼,實在看不懂。
至於遠方的建築物就很容易認出來了。
是最早興建於14世紀的市政廳,原本這裡的用途是伯爵的城堡。

市政廳建築位於廣場西側,現在包括的範圍頗大,是設有辦公室和會議室的大型建築群。
裡面存放大量與哈倫有關的歷史畫作與文物。

據說這裡仍然用於舉辦公民婚禮,很容易在星期五看到新娘從主樓梯進出。
我們就很幸運的見到了一對新人。

廣場的北側邊建築正在整修當中,立面外牆造型特殊,頗為吸引目光。

廣場東側是聖巴弗教堂(St.-Bavokerk),可以見到尖塔與入口立面。
高聳入雲的造型就是所謂哥德式建築的特色。

廣場南側,與聖巴弗教堂一街之隔這棟建築的山牆立面像是階梯一樣,很有特色。
這棟建築是做什麼的,後面再說,先趁著還有陽光的時候逛大街去。

說好聽是逛大街,其實是去找洗手間。
在荷蘭,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不容易找到洗手間。
走出大廣場,順著南側的街道走走逛逛,順便找洗手間吧!

在某個街角發現麥當當,雖然建築物外觀像是老建築,但裡面一定有廁所。

走進去看一看,果然沒錯。
但洗手間外怎麼有個閘門? 還有刷卡機?
要上廁所可以,先刷卡付費吧!

趁著家人去上洗手間的時間,到一樓看看這裡的麥當當價格。
還好有英文介面,可以選擇套餐和單點。

選了套餐之後,再來看看大麥克套餐要多少錢?
套餐€10.9,台幣接近400元,真是好棒棒…


上完洗手間繼續往前走,繼續逛街行程。
兩旁商店種類頗多,少了大麻味和水果味,令人感到很快樂!

才剛說沒水果味,怎麼就見到某水果專賣店?

這裡挺好逛的,什麼都有。
而且路上隨處可見身材高挑的美女與帥哥。
因為荷蘭成年女性平均身高170cm,成年男性平均身高183cm,全世界第一…



但這麼高的身高對臺灣來的我們當中的不少人造成困擾,
因為小便斗太高…


先不談小便斗的問題…

繼續欣賞這裡街邊造型奇特的建築物。
這種「凸」型山牆,在荷蘭及比利時挺常見到的。

鞋店。老狗有叫身旁的資深美女進門去看看,奈何沒有喜歡的樣式。
不然在平均身高170cm的國度,老婆應該比較容易買到鞋子…


這種紅白相間的建築立面樣式在荷蘭很常見到。
相必是18世紀時的日本人來到歐洲學了這些建築樣式,
回到亞洲後就在新殖民地—臺灣依樣畫葫蘆,蓋起一棟棟的洋風建築來。
由於大多是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學生所設計,現在常被稱為「辰野派」建築。

有部很可愛的小汽車開過街上,後來去查了資料,才知道不是真正的汽車。
這種車有點像我們身障人士使用的電動代步車,車速有所限制。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想把它引進臺灣?

路旁的鳥,全黑羽毛,應該是烏鴉。
天氣冷,長的圓滾滾的,不過這裡的鴿子更圓…


位在路旁小巷內的建築物,應該是座教堂。

這好像是文具禮品店。

還有糖果店。

側邊的小路。

在街底運河邊的小市集。

往回走,在路旁店家見到的臘腸,超乎我們的想像之外。

在荷蘭常見到的腳踏車,後面成人騎,前面坐小孩,好像有電子輔助。
據說價格不便宜。

走進某家賣花草茶的店裡逛逛。

種類這麼多,歐洲人果然很愛這一味。

好像是剛剛看到那部電動車。
拜了拜谷歌大神,原來是荷蘭特有的助行工具,詳情請看CANTA。

走進雜貨店裡,老狗的老毛病又犯了…

看到藥品一定要多看個幾眼…


經由另一條路往回走,店面比剛剛那條多很多,也熱鬧許多。


這棟房子的立面很有特色!

這棟則是有著精緻的裝飾。

走回到大廣場,太陽已經快要下山,其實下午5點不到。

停在雕塑品上的海鳥。

換個角度再看看聖巴弗教堂,旁邊這棟建築物的立面,很難不令人多看它幾眼。

這棟建築是昔日的肉市場(Vleeshal),建於1603年,是昔日18世紀前唯一出售肉類的地方。
從立面上的牛頭可以看的出來。
自1950年以來,這棟建築同時做為兩座不同的博物館—Frans Hals Museum及Archaeological Museum Haarlem。
Archaeological Museum Haarlem使用地窖空間,從旁邊進入。

立面山牆造型特殊,不知為什麼覺得很像是峇里島的建築物?

下半段出現好幾個牛頭,曾是肉市場的身分從這裡可以看出來。

而聖巴弗教堂呢?四週經過多次增建,外型相當宏偉,是哈倫市的地標建築。

中央的塔樓裝飾非常精緻。

教堂旁邊的增建則形成了商店街。
令老狗聯想到在臺灣,很多大廟的週邊也有增建,也都形成商店街。
像香火鼎盛的大甲鎮瀾宮,四週圍不就一圈商店街?
東西方只是信仰的宗教不同,但這種以宗教中心為市集的習慣卻是共通的。

大廣場旁的商店街,就像在臺灣的大廟一樣,廟前和廟埕旁也一樣形成商店街。
不信的話,去看看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是不是一樣?

往下車的地方移動,一路欣賞聖巴弗教堂壯觀的建築。

尖頂、尖拱窗,都是哥德式建築的特色。

聖巴弗教堂主體平面呈現十字形,所以從不同位置,看到的樣子都很接近。

回到下車的路口,北國冬夜夜幕漸低垂!



運河上的橋樑,可能有船剛駛過,尚未完全閉合。



位在運河邊的泰勒博物館(Teylers Museum)已經休息了。

黃昏時的哈倫,荷蘭的小城市,如此的安靜!

我們準備在暮色下返回史基浦機場旁的旅館用餐休息了!

這天至少有半天的好天氣,心想荷蘭的冬季雖然冷,但至少應該是乾冷吧!
但…其實並沒有,是老狗的想像太美好。
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
✅ 風車村—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
第三天,一早離開旅館就覺得不對勁,天氣怎麼差這麼多?這天第1個目的地是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車程大約半小時。
一路上看到無際的原野,綠草如茵,只是天色怎麼是這樣…


車子一路在高速公路上奔馳,不久後就見到風車。
不過,怎麼長的不太一樣?

再過不久就見到印象中荷蘭風車的樣子,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到了!

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是一處跟鹿特丹近郊的小孩堤防並列荷蘭的兩大風車景點。
有別於被納入世遺的小孩堤防,桑斯安斯是一處特意規劃的觀光區域。
這裡的傳統風車是在1970年代陸續移置此地,
用來保存周遭區域的風車建築,當然順道發展觀光。
所以,只要站在刻意開闢的停車場旁,就能拍到成列的風車景觀。

這裡除了風車外,還有一望無際的原野。
以臺灣人的眼光,這裡即平坦又有水源,為什麼不種稻米?
但,這裡位在北緯52度,稻子種的活嗎?
所以這一望無際的草原大多是牧草,也因此荷蘭的畜牧業非常發達。
但更糟的是氨的排放量就跟著偏高,N2O排放量也過高。
造成荷蘭自然環境的土地「氮」含量超標,對環境生態造成重大傷害。
這是另一個嚴肅的課題,就不再繼續寫下去了…


在停車場附近有好幾面大型解說牌。
大概看了一下內容,是解說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的發展歷史。
桑斯安斯 (Zaanse Schans) 的名字源自於荷蘭八十年獨立戰爭中,
在贊河( Zaan )旁所興建,對抗西班牙入侵的防禦工事。
- A
- B
遠遠的就可以看到一座座的風車,造型各異,更有趣的是還各有其名字…
像這座就叫做De Gekroonde Poelenburg,是座鋸木廠。

這個方向就有好多棟風車,內部大多有傳統的工業,通常是磨麥,磨色粉。
至於分別叫什麼名字?全都在風雨中走到了,後面再來分享!

要走過這座橋,進入真正的風車區。

這間是木鞋製造工廠,造型奇特。

這裡面有暖氣,所以先躲到裡面避寒,看看木鞋的製作過程後再出來逛逛。

外牆上的裝飾挺適合拍網美照的,不過天氣實在冷,又沒太陽,算了!


先到木鞋製作展示區報到。
看了這一大片佈置,原本木鞋以為是純手工製作。
但隨著時代演進,早就已經是半自動化。


不信的話,請看這段影片。
有機器幫忙,做一隻木鞋,不含彩繪只要5分鐘。
看完了展示,還見到只有粗胚的木鞋也可出售,算是最便宜的紀念品。
不過很有重量就是了…


另外的空間就展示各種經過彩繪的木鞋。
能將原本的日用品轉變為觀光產業,這也是一種生活智慧。
畢竟現在能有更舒適的替代品,應該不會有人再穿著木鞋工作或生活了。



除了木鞋外,當然還會賣一些紀念品,就和一般觀光地區的商店一樣。

老狗覺得不限制拍照的話,就把它們全都拍照家就可以當作紀念了!
不然很有重量呀…


走到外面入口附近,看到這面招牌。
這裡自稱是木鞋的博物館,設有一些有關木鞋的展示說明。

荷蘭木鞋是因地製宜的產物。
在還沒有發明橡膠雨鞋時,要在這種又濕又冷的天候下在水邊工作,
沒有適當的,不怕水的鞋子把腳包住,大概沒人受的了。
荷蘭人於是把木頭刻成鞋的樣子,在生活中穿著它們工作。
這裡有些木鞋製作及穿著它們生活的老照片。


還有從前,各種因工作需求衍生出的木鞋產品。

各個地區的不同木鞋產品。

這大概都是用來裝飾用的木鞋吧!

世界其他各國的木鞋,我們認識的日本木屐也在裡面…


還有真正的木鞋工廠作業照片。

從前製作木鞋用的器材,以及從木塊到木鞋的變化過程展示。


當然還有幾張老照片啦!

這大概是鎮館之寶吧?

門口旁的老腳踏車,還有穿著木鞋的畫像。

又回到了木鞋製作展示區。
其實簡單走一回,看一篇,大概就知道木鞋製作是怎麼一回事了!

雖然裡面有暖氣,但還是應該走出戶外晃一晃。
天氣雖冷又陰天,但都來了,不近距離去看看風車怎行?
一走出門就看到不怕冷的水鴨。

過木橋往下一區域移動。
在荷蘭很常見到照片中這種造型的木橋,應該是為了方便小船通行而設計的吧!

眼前是座小型風車,這麼小似乎沒有實際功能…

但這卻是貨真價實的風車。
據說這是當地年輕人蓋在庭院裡,用來將砂石打碎,磨成更細小的碎砂石。
這些細小的砂石用來提供給其他風車磨坊做為在磨碎穀物、色料或植物種子時,
添加於其中的磨料,並且藉此賺取一些外快。

加點特效,苻合當天的天候。

看到門外的鋁桶,猜的出來這裡是乳製品賣店。

老狗對乳製品沒太大興趣,還是去看看風車比較重要。

其實附近風景挺棒的,要不是這鬼天氣…



另一間賣店,不知賣什麼的?


河邊一整排的正港風車,一路往前走走逛逛吧!

對岸應該是住家,房屋的造型很可愛,特別是荷蘭才有的山牆立面。

這座綠色的是De Gekroonde Poelenburg,據說原本是座鋸木廠。
原本不在這裡,是1963年移至此地。

往前還有好幾座,每座都在水邊,猜測應該是移置此地時刻意為了造景而選的位置。

這座叫做De Kat,是17世紀的礦石顏料磨坊。
據說是目前全世界現存的唯一一座風車礦石顏料磨坊,
而且現今仍在正常運作,正常生產顏料中,可不是個靜態的標本。

門口的說明牌有詳細的介紹,而且開放參觀,不過要€5.5的費用。

大門敞開,原本想進去參觀的,又看到遠方還有好幾座風車。
想想時間有限,還是先去看其他的風車吧!

轉頭看看對面的原野,這群是什麼動物呀?

拉近點看,是不是很面熟?

在又濕又冷的天氣,會不會想到薑母鴨?
其實真的不是誤會,紅面番鴨還真的是荷蘭人帶來臺灣的。
但很可惜,這群不是紅面番鴨,只是長的很像而已。

只是在臺灣,看不到什麼野生的番鴨。
但這裡卻可以看到在自然界中生活的鴨群,數量還不少。

旁邊另一座風車,名為De Zoeker,最早興建於1610年,曾經生產過油脂、油漆和可可。
在1968年被搬遷到此地,現在是座榨植物油的風力榨油工廠。

這裡也有開放參觀,平台上出現好多遊客。

旁邊另一座風車Het Jonge Schaap,這也是座鋸木工廠。
和其他的風車不同是的造型,它的身體是六邊形的。其他的都是八邊形。

風車下方是門口,旁邊有參觀說明,一樣需要門票,一般個人€5.5。

從旁邊放的大木塊,猜的出這座風車是做什麼的。

在河對岸的社區,在河道裡好像有儲氣槽?

其實走到這裡,風雨已經變大了!
原本打算掉頭回去,可是遠遠的看到這座「無頭」風車,覺得很好奇。
查了一下網路資料,這座風車名為De Os, 1663年以前就存在。
1916年時,它的頂蓋、葉片和支架都被拆除,改以柴油為動力,一直到1931年。
被留下來的主因,就是做為由風力轉換為柴油動力的象徵。

風雨越來越大,不得不往回走。
所以又見到Het Jonge Schaap和De Zoeker的合照。

遠方有座現代橋樑,橋面是會開啟的,很新鮮!

然後是De Kat。

然後是De Gekroonde Poelenburg。

看著被大風推著轉動的風車,想想,錄一段動態影像吧!
難得有機會出遊遇上大風大雨的…

至於為什麼沒聲音? 應該是E-M5 MK3的收音壞掉了…

回到乳酪工廠旁,這裡的小屋有著高聳的屋頂,挺有趣的!

這間房子還用屋瓦當外牆,更是特別。

田野間可愛的小動物,是紅面鴨嗎?
大概是想薑母鴨想瘋了,紅冠水雞當作鴨…


回到可愛的小風車旁。
它應該有名有姓…De Windhond。

還有幾間小屋,外觀看起來都像是紀念品賣店,就不進去了!

回到停車場的另一邊,是桑斯安斯博物館。
裡面除了博物館外,還有付費洗手間、休息區和紀念品賣店。

裡面的售票處。室內有暖氣,舒服多了!

這裡的賣店和休息區空間頗大。
而展出館區是付費參觀,時間關係就不進去了!

離開之前,不小心看到彩色觀光地圖。
風車的名字和位置都標註在上面。
沒能先看到這個,很可惜呀!
- 全區平面圖
- 沿贊河的風景圖
最後,用裝置藝術品來做個結束!

忘了這裡還有大木鞋…


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建有官網,介紹他們那裡的一切。
老狗從那裡找了很多資料來分享!
有興趣可以點這裡的連結去看一看—Zaanse Schans。
雖然他們有也有中文網頁,但荷蘭文和英文版介紹比較詳細。
建議優先選英文版。
✅ 北海漁村 — 沃倫丹(Volendam) 午餐(Restaurant Cafe van den Hogen)
離開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的下一站是沃倫丹。原本是讓遊人眺望無敵海景的地方,奈何風大雨大,躲都來不及。
剛下車時見到的是一整排的漂亮新房屋。
據說這裡原本是小漁村,後來因為臨馬肯湖而被開發成觀光景點。
或許因此而有這些房子吧!

沃倫丹(Volendam)的觀光街道位於臨馬肯湖的堤防之上。
原本是有無敵海景可以欣賞,但這天的天氣讓海景成了一場災難。

因為堤防旁毫無遮蔽,因此又冷又強的冷長驅直入。
老狗在這上面行走,被冷風灌的亂七八糟…

根本不想欣賞什麼海景,只想快快走進餐廳。

長長的沃倫丹街道,後半段兩側都有房子與店面,幾乎全是賣紀念品的。

其中當然穿插有幾家餐廳或小販。
不過吃飯先,等會兒吃飽再來逛。
反正這裡就一條路,下車走進來吃完午餐,當然只能循原路走回車上。

這種風雨天還能蹓狗,荷蘭人實在太厲害了!

走著走著,終於走到餐廳(Restaurant Cafe van den Hogen)。

餐廳外的看板。我們的餐點沒有出現在這一面。

我們的午餐是行程中的「北海漁村炸魚風味」餐,很好奇這裡面究竟有什麼?
坐好定位,等了一小段時間終於上菜。
先出現一大盤湯,裡面的料頗像是三色豆…


另外還有麵包,這種食物幾乎在我們行程中的每一餐都會出現。

又再等了一陣子,「炸魚風味」正餐上桌。
有2種魚,還有蝦,不能算是「圖文不符」的風味餐啦!
至少有實物在,雖然量少了點…

至於好不好吃? 就像煎魚一樣呀,很新鮮,好吃!

還好還有一些其他的配菜,不然吃不飽…
以下四樣,記得是2個人還是3個人均分。
該說荷蘭人很愛馬鈴薯嗎?有薯條,還有薯塊。
不過都好吃是真的。
- 薯條
- 生菜沙拉
- 薯塊
- 花椰菜、胡蘿蔔、四季豆
吃的差不多了,利用上洗手間的空檔看看餐廳內的佈置。
很有鄉村風格。

但窗外可是風雨交加。
有看到Citigo嗎?荷蘭人對小車似乎情有獨鐘。

在餐廳內又等了一陣子,甜點終於出現。
在行程的每一餐裡,除了中式餐點外,重點好像都在這一道。
正餐可能真的不怎麼樣,但甜點一定有其特色!

吃飽了,往回走上車,又要經過大風大雨的街道。

邊走邊看,還真的有專賣薯條炸物的餐廳

還有賣甜點的。

這應該是街上的小型博物館,時間關係,跳過。

餐酒館,建築很有荷蘭當地特色!

街上店面幾乎全都有營業,當然不少是賣紀念品的。

看到這把傘就知道風有多大…

後面的店家是賣巧克力點心的。

沃倫丹起司工廠,我們在這裡買了不少Cheese,價格比在臺灣買便宜許多。

造型各異的房屋山牆。

最後會走到臨海的一面,分享一張無敵海景做為這一段的結束吧!
大風大雨,真的是無敵海景!

大風大雨又冷,還是躲回車上舒服的睡個午覺。
從沃倫丹到羊角村,近2小時車程,正好睡個午覺。
只是因為時差的關係,午覺的時間落在中原標準時間晚上8點半到10點半。
好像怪怪的…

✅ 羊角村(Giethoorn)運河遊船
羊角村(Giethoorn),老狗個人覺得是個即神奇又夢幻的地方。因為不論是村莊的命名、村莊的形成,乃至於現在的實景,都令人覺得太不真實。
先就命名來說,據說住在這裡的人原本是以挖泥炭為生,
結果挖呀挖的,挖出一大堆羊角,所以這裡被稱為羊角村。
話說回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羊角在地底下被挖出來?
難不成這裡是遠古時期的畜牧場,專門養羊的?
再說,住這裡的居民以挖泥炭為生,所以挖出了泥坑和大湖來。
為了運送泥炭,人們把除了大湖外的區域建成了運河和溝渠。
所以許多房屋都建在島嶼上,島嶼間的橋全為私有,對外出入全靠水路。
重點是到現在還是一樣,幾乎家家有條船。
以上這些事情,怎麼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而眼前的景觀竟是「我家門前有小河」,然後都是以蘆葦草搭建的屋頂。
午後三時許到達此地,雲煙縹緲、綿綿細雨、氤氤氲氳,就像是故事裡的場景。
該說是人間仙境嗎? 看起來很像,實際上體感溫度很低呀…

車子離開沃倫丹1個多時,看到這種以草為頂的房屋。
這時大概就知道羊角村快到了。

這裡的房子都是標準的洋式小屋,很多像照片中這棟,在側邊有個切角頂。
然後幾乎見不到有屋瓦的房子,絕大部分是天然屋頂…

據說從前住這裡的人窮,買不起屋瓦當屋頂。
但這一帶半乾半濕的沼澤地帶很廣,長滿了某種蘆葦。
所以就地取材,利用蘆葦的莖幹做為屋頂,但卻誤打誤撞的成了當地特色。
現今,使用蘆葦這種天然材料的費用早就比屋瓦貴多了,
但當地政府為了保留全區的建築特色,要求這裡的住戶只能以蘆葦修繕。
間接導致這裡的居民轉變為高所得者。
因為房子維修貴,出入交通還要有船,真的出遠門還要有汽車。
口袋沒有三兩三,還住不起羊角村。
還好環境非常清幽,現今的羊角村早已變成高級住宅區。

這大概是村裡少數以屋瓦為頂的建築物,其實是座對外營運的餐廳。
我們在這裡跟店家借用洗手間,因為一但上了遊船,就沒辦法上廁所了。
才剛坐了2個小時的車來到這裡,不先解放一下,又要搭2小時的船,那怎麼行?

上完洗手間,繞過餐廳,見到停靠在眼前的觀光遊船。
因為天空下著小雨,所以船家把兩旁的膠簾放下來擋雨。
平時兩側的膠簾應該是打開的,讓船內的遊客可以欣賞水鄉特色風光。


可是一上船就發現水滴吸附在膠簾上,於是全船的人一致同意先打它打開。
這樣才能好好的欣賞行船在水鄉中的美景。
旁邊的房子大多像這樣,一層或一層半的高度,那半層是閣樓。
有不少像照片中這棟,有個裝飾用的切角頂。

據說現在住這裡的人非富即貴,所以都有能力把房子修的漂漂亮亮的。
屋頂每隔幾年就要更換新的蘆葦,工錢不便宜呀!

已經上船離開遊船碼頭,在主運河幹道兩側有好多像這樣的分支。
用途在於當作各戶之間的分隔,以及進出的「水路」。

偶而會見到橫跨在運河水道上的橋樑。

河道兩邊是造型各異的小屋,唯一共通的特色就是蘆葦頂。

偶而見到野生動物…

於是又想到薑母鴨了…

沒辧法,天氣真的很冷,冷到紛紛把兩側的膠簾降下來擋風擋雨…


可是一降下來就變成了這個樣子,膠簾外側沾附水滴。
眼睛都看不清楚兩旁「仙境」,更不要說是拍照了。
老狗帶的是可以快速切換自/手動對焦功能的Pro鏡頭
不切換到手動對焦,只會把水滴拍的很清楚而已。

船的另一邊是背風側,所以暫時還可以不用「雨裡看屋」…


據說來到了羊角村裡的「市中心」,也就是鬧區。
開船的年輕小哥在這裡稍作暫停,讓遊客可以下船走走,四處拍照。

在氤氲中,運河中出現了另一條觀光遊船。

好像是有幾個人包了整條船來遊玩,裡面還提供飲料和小點心。
老外果然是比較會過生活。
在這種濕濕冷冷的天,包船遊運河、吃點心喝小酒,氣氛絕對是對的!

岸上這些小屋都不是住家,而是各種各樣的商店。
包括餐酒館、紀念品店等等,對來訪觀光客提供商業服務為主。

北國的冬季天黑的早,才下午四點多已經像入夜。
冷冷的天氣裡,在有暖爐的餐酒館喝個飲料、吃個小點心,
配上昏黃但溫暖的燈光,挺棒的呀!

這一棟應該也是餐廳之類的,或許遊客還沒上門吧!

這間好像是紀念品店,一樣有著蘆葦草頂。

每棟小屋之間都以運河相隔,有種水上人家的感筧。
不知道這些房子的上下水道是如何處理?
有自來水吧? 有衛生下水道嗎?還是有小型廢水處理設施?
家庭用水總不會直接抽運河的水吧?
家庭廢水總不會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到外面的運河裡吧…

想這些好像太理性,會壞了欣賞美景的氣氛…


想著想著,眼前出現一隻薑母鴨…

呃…是綠頭鴨啦! 好像沒人吃這個


這裡頗為適合拍照,如果天氣好的話更棒!

看看一旁的餐廳,很想躲到裡面去吃吃小點心,不過時間不允許。
如果真跑進去用餐,那得自己想辦法回旅館,這下完蛋…


放風時間到,只好回到船上繼續搭船賞景。
不過上船後不久就發現風變的更大,
因為開船小哥把船開到羊角村旁的大湖Bovenwijde裡,
一片空曠,少了兩旁樹木擋風擋雨。
照片中是湖邊的大餐廳Smit's Paviljoen。

風大雨大,冷風颼颼,只得把兩旁的膠簾放下來,隔著雨滴賞湖景!

至於拍照這件事,就只好各憑本事。
老狗看到拿手機拍照的團友都把手機放下來了。
想必是拍到了一堆雨滴。

其實手機可以切換到手動對焦,一樣可以拍到照片呀!


好像快要回到出發碼頭了,天也快黑了!

回到出發的碼頭,上岸前往今晚的住宿地點…


✅ 小鎮Castricum的Winkelcentrum Geesterduin 購物中心
旅程中的第5天早上,因故停留在荷蘭小鎮Castricum的Winkelcentrum Geesterduin購物中心。
在這裡逛了一段時間,不知該放在那一篇好?
想想即然和桑斯安斯、福倫丹、羊角村一樣,都屬於荷蘭鄉間,
不如就放在一起,當作荷蘭鄉間風光一同分享吧!
只不過這不是什麼觀光景點,臺灣一般旅行團更不會到這裡。
想了解荷蘭人的庶民生活,就看這段了…

Winkelcentrum Geesterduin購物中心有點像臺灣在鄉間的大型超商賣場。
不過臺灣人口稠密,大型超商賣場裡的賣店反而是散布在各地。
如果有需求,缺什麼到街上去買什麼。
不像荷蘭的商家集中在一處營業,
附近的居民如果有生活上的需求,開車來這裡一次購足。
照片中的一層樓建築就是購物中心,
那個招牌“Hans Anders“是連銷眼鏡商,兼賣助聽器。

購物中心外是很大面積的停車場空間,應該很難有機會停滿吧!

內部有通道,繞一整圈。通道兩旁是大大小小的商家。
大的像綜合超商,小的像是食材店、服飾店、保侹食品店,竉物用品店、生鮮蔬果店。
可以說是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照片中那個紅色的圖騰是旅行社TUI,

走進其中一家大型超市的入口。

先來看看生鮮蔬果的價格。
以當地人的收入而言,還真是便宜。
一支大蒜台幣25元左右,不便宜嗎?

彩椒2顆€2.49,黃瓜1條€0.95,甚至比臺灣還便宜。

香蕉是熱帶水果,在溫帶的荷蘭每公斤也只有€2.19,合臺幣70元出頭。
臺灣本產番蕉貴的時候,1斤600公克就要70元了…


這邊更離譜,還可以看到芒果,那麼漂亮每顆€1.99。
臺灣本地產的價格好像差不會太多。這是怎麼回事呀?

鳳梨,每顆€2.49,飄洋過海來這裡,不用台幣100元?
不過好不好吃當然不知道,想買來試試…


但去了一旁看看削好的,本來要拿的手立刻縮了回來。
小小一盒鳳梨250g要價€2.25,一顆可以削出2~3盒。
荷蘭的人工貴,只要用到人工的,價格就變的相關可觀。

這邊的西洋梨、哈密瓜、蘋果也不費,和我們在臺灣買到的價錢差不多。
猜測可能是歐洲其他國家運過來的。

冷藏肉類和臺灣的價格相仿。
荷蘭人大概沒有吃溫體肉的習慣吧! 不論牛、豬、羊、雞,都是冷凍或冷藏的。

至於麵包就便宜的可怕。
照片中的吐司大約都在€1左右,是臺灣價格的一半。


其他的麵包價格也很價宜,照片中的麵包價格有高有低。
高的€1.X,低的只要€0.X。
老狗買了這張照片中的3種麵包各1個,只花了€2左右,可以吃飽一餐。
中午時就看到荷蘭的中學生來這裡買幾個麵包去當作午餐,應該花不到€3吧!

各式各樣的火腿看了很令人心動,但是這不能帶回臺灣。
所以就算了,看看就好。
想吃的話,每天在旅館的早餐都有,只是不見得那麼好吃…


HEMA,衣物的賣場。

也賣一些其他的,像零食之類的。

Kruidvat,看起來像是雜貨店,賣維他命、保健品、生活用品、日用品之類的。

這裡的另一家大型超市,很難想像同一處購物中心裡有兩家超市。
已經逛了一家超市,就不再進去另一家了!

還有寵物超市,貓狗兔鳥魚馬,還有爬蟲類的用品都有賣。

大型玩具店,這就跳過了…


在這裡逛了一個上午,挺有趣的,可以說什麼想的到的都有。
照片中那家是賣廚具、鍋具的。

買了3個麵包當午餐,真的挺好吃的!

不像臺灣大型量販店的麵包,令人不敢領教。
另一個重點是只花了€2左右,還能飽餐一頓。

旁邊那瓶百事可樂也花了快€2…


這天天氣好,在路上見到的風景,有沒有很「歐洲」的感覺?

下一篇轉換為以藝術為主題,來看看梵谷的畫吧!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高費呂沃國家公園(Nationaal Park De Hoge Veluwe)、庫勒-慕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鹿特丹方塊屋(Kubuswoningen)— 巧遇梵谷,走進藝術的荷蘭 — 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 第三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