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倫(Haarlem)市區、聖巴弗教堂(St.-Bavokerk)、桑斯安斯(Zaanse Schans)風車村、福倫丹(Volendam)午餐、羊角村(Giethoorn)遊船 — 荷蘭鄉間風光 — 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 第二部
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的第三篇,就來分享在荷蘭的藝術之旅吧!
老狗這回造訪荷蘭、比利時及法國,在荷蘭待了大約3.5天。
除了第一篇的阿姆斯特丹老市區、第二篇的荷蘭鄉間外,
在荷蘭剩下的行程都和藝術有關。
但在談到藝術之前,先欣賞一幅相當有歐洲初冬風情的照片。

這裡是高費呂沃國家公園(Nationaal Park De Hoge Veluwe)
常被中譯為荷蘭梵谷國家森林公園,
裡面隨處可見既優美又蕭瑟的初冬歐洲森林景緻。
即然來到這座由私人建造並成立基金會管理的國家森林公園,
當然不能不參觀位在公園裡面的,
全世界收藏梵谷畫作次多的庫勒-慕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

有二就有一,所以另外再安排一天,
造訪了全世界收藏畫家梵谷的作品最多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在這2座專業博物館精心設計的電子導覽行程下,
花了許多時間駐足停留在一張一張的名畫之前,
耳邊聽的是導覽機解說畫作的背景故事,
配合欣賞真跡,真的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老狗對美術繪畫原本一竅不通,高中時美術科學期成績還不及格。
聽了這些說明之後,眼前所見畫作技巧與背景故事竟然就能融會貫通。
不得不佩服國外專業博物館的功力。
至於梵谷這位畫家的生平,許多人大概都略知一二,
想多了解細節,可以看看維基百科上的梵谷。
除了19世紀的多張梵谷名畫外,
在這篇文章中還包括了遍地現代藝術的鹿特丹,
走訪方塊屋(Kubuswoningen)、鉛筆屋、水管屋、鹿特丹市場(Markthal)。

旅行當然少不了吃吃喝喝,
所以老狗一併分享高費呂沃國家公園附近的Wallies Tiny Resto餐廳所享用的荷蘭餐點。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近梵谷的作品,當然餐盤上有梵谷名畫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還有此行中唯一一次在荷蘭享用的中式桌菜—今聚緣(Golden Garden),
一併放在這篇文章中分享。
如果好奇荷蘭的中餐館是什麼樣子,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的最末段。

以下,正式進入本文…

✅ 由 羅宮(Paleis Het Loo)前往梵谷國家森林公園
我們前一晚所住的旅館,位在荷蘭鄉間的阿培爾頓(Apeldoorn)。據說是從前荷蘭王室隨從常使用的旅館。
至於為什麼會有王室隨從出現在這裡?
因為旁邊就是荷蘭王室的夏宮—羅宮(Paleis Het Loo)。
昔日,羅宮真的是王宮之一,但在1975年之後,已經沒有皇室成員住在此地。
1984年,羅宮開始做為國家博物館使用,只可惜一般旅行不會排行程到這樣的地點。
所以我們只能在早上離開旅館時,順道欣賞羅宮的外觀。
荷蘭並不像法國是那麼強大的國家,王宮外觀當然簡單許多。

外觀看起來就像一般鄉間的民居,只是範圍大了許多。
和老狗此次歐洲旅行參觀的三座法國皇(王)宮相比,真的不太相信是王宮。

車子駛離羅宮主建物後,見到的就是連綿不絕的樹林。
初冬有些樹已經有了紅葉、黃葉,讓樹林多了幾分色彩。
遠看就像是風景明信片裡的歐洲風光。

不信的話,繼續往下看。

道路在樹林裡蜿蜒前行,比起前幾天到處都是車很多的高速公路,景觀多了許多變化。

這些照片就是標準的歐洲初冬風光。
據說阿姆斯特丹一帶不太會下雪,所以雪景不易見到。




道路在樹林間穿梭,偶而會遇到像這樣的大草地。
這時會有另一位主角登場—綿羊,這也是臺灣人很難得看到的動物。
在臺灣要看到牠,老狗想的到的,除了動物園外,就是得大老遠上清境農場了。

✅ 高費呂沃國家公園(Nationaal Park De Hoge Veluwe)
從阿培爾頓(Apeldoorn)出發,大約半小時多一點。我們到達了高費呂沃國家公園(Nationaal Park De Hoge Veluwe)。
一般旅行團把這裡稱呼為梵谷森林公園(National Park De Hoge Veluwe)。
或許是因為世界上收藏梵谷作品第二多的庫勒勒-穆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位在公園裡的緣故。
這座國家公園是荷蘭唯一一個遊客必須購買門票的國家公園,
因為由私人負責營運。
故事的開端,緣自於一對荷蘭商人夫妻Anton Kröller和Helene Kröller-Müller夫婦,
先生Anton Kröller喜愛狩獵,因此從1909年至1921年間陸續購買了幾處莊園,
做為自己的狩獵場,名為高費吕沃(De Hoge Veluwe),
而太太Helene Kröller-Müller熱衷於收藏畫作,
於是看上了20世紀初年還算不上很有名氣的梵谷,默默的收購他的畫作。
除了梵谷之外,當然還有別的畫家,因為有蓋一座博物館來展出收藏畫作的打算。
在1923年時,公園雛形已初具,但之後Kröller夫婦遇上了經濟危機。
不得不停止博物館的興建。
至1935年,終於找到解決方案。
那就是成立高費吕沃國家公園基金會,而公園被作為基金會的一部分。
國家政府為基金會提供有息抵押貸款,繼續興建博物館的計畫。
而藝術品則捐贈給國家,未來作為博物館的展出品。
1938年庫勒勒-穆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第一期對外開放,
外部的空間則繼續作為公園,公園的門票則用來維護公園及博物館裡的畫作。
整座公園面積5400公頃,即5.4平方公里。
這麼大的面積根本不可能走遍,只是稍稍逛一逛,感受一下北國初冬氣氛而已。
然後,我們來到了售票口。

這張說明上寫著成人門票€12.3,臺幣440左右,看起來費用不低。
畢竟雖然是國家公園,但面積那麼大,又是由私人經營維護,很不容易呀!
庫勒-穆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的門票則必須另購(成人門票€12.5)。

一進大門,在服務中心外下車,還是標準歐洲初冬風光。
黃綠色樹木、黃褐色落葉,中間夾著幾絲斜陽。
這裡北緯53度左右,就算冬天的正午,陽光看起來像我們這裡的黃昏…


公園裡的遊客中心。

門口有休息座椅,不過挺冷的…


裡面供應咖啡茶點、賣紀念品。
等會兒逛一小區公園再回來這裡上洗手間,免費…


遊客中心外有好多腳踏車,遊客可以免費借用。

借好腳踏車,調整好座椅高度,出發逛公園去。
要記得荷蘭人的平均身高是全世界最高,
所以借腳踏車時一定要請工作人員幫忙調整椅墊高度…


個子比較嬌小的女性朋友,當然也可以考慮借兒童用車。
出門在外就不要計較形象,也無須逞強,安全最重要

一面說明牌,說明De Pampel在公園裡的重要性。
那De Pampel是那裡?
就是遊客中心附近的這一帶,面積大約644公顷,構成了公園的心臟區域。
由(Anton Kröller)在1913年5月2日購買。
其實,高費呂沃國家公園大部分地方是流沙堆。
De Pampel是人工造林以阻擋流砂遷移的沙丘頂部。
到今日形成有著茂密樹木,和公園內其他區域截然不同的景觀。

這裡有棟房子,是留下來的農莊建築。

借了腳踏車,看看時間還有40分鐘左右。
在De Pampel一帶四處繞繞,欣賞初冬風景。

老狗借的是有2個兒童座位的腳踏車,因為想利用其中一個放背包,另一個放相機。
騎到某個風景還不錯的路口,拍張照片留念。

幾分鐘後,來到一處野生動物的觀察區。
話說高費呂沃國家公園昔日是獵場,難得是用這種方式分隔動物和遊人嗎?
現在應該還有在某些月份開放打獵,但不會是躲在亭子裡「守株待兔」吧?

透過亭子裡的視窗向外看,這個時間點什麼動物都沒有。

換個方向也只見到茂密的樹林與草原。

什麼動物都見不到,有點失望。
繼續欣賞樹林中的冬日歐洲風光吧!

落葉紛紛,配著透過雲層的斜陽,不論色溫或角度都很不錯,挺有氣氛的!


雖然這天的天氣有點陰,拍不出藍天。
不過老天已經很賞臉了,至少不會讓另一雙鞋接著溼


這個角度像不像冬天的綠色隧道?



時間關係,老狗不敢騎太遠,怕會壓縮到參觀庫勒-慕勒博物館的時間。
回到遊客中心前還車,然後進去室內「回溫」一下,上個洗手間…


遊客中心裡面挺漂亮的,特別是拱型天花板的七彩投射燈飾。

這燈飾很有特色呀!

紀念品區。個人覺得大部分的商品都平淡無奇,但眼前這個很特殊呀!
像是植物化石,不知對不對?

公園裡的垃圾桶,聽團友說丟可回收物進去還會出現

老狗觀察半天,搞不清楚那裡會出現



庫勒-慕勒博物館就在公園裡,順著樹林裡的小徑前行,5分鐘左右的車程而已…


✅ 庫勒-慕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
原本的規劃就是這一整個早上都在高費呂沃國家公園裡,但是因為在公園裡看風景的時間耗了久了點,
所以慢了一點點來到庫勒-慕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
這座博物館是Helene Kröller-Müller畢生的事業,
裡面的展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她與夫婿Anton Kröller在1907年至1922年間所購置,
共計約11,500件藝術作品,而後在遇上經濟困難時,全部捐給了國家。
以換取博物館繼續興建所需資金。
這座博物館最後於1938年7月13日正式開幕。
建築物是由比利時建築師Henry van de Velde所設計。
1970年代進行了加建,由荷蘭建築師Wim Quist設計。
新的展覽翼(exhibition wing)於1977年開放,
構成現今庫勒-慕勒博物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的整體建築。
遠看是棟一層樓的建築,應該不大才對。
聽著導覽機實際逛下來,1個小時的時間欣賞不了幾幅畫。
由此可知導覽機的內容稱的上相當精彩。
而博物館的戶外區域,還有廣達25公頃的雕塑公園。
也就因此只能挑幾個展品看看而已。
庫勒-慕勒博物館的大門入口前,可以見到建築物是帶有現代主義風格的一層樓建築。
那座紅色的鋼構是大型裝置藝術品,名為K-piece,是1972 MARK DI SUVERO的創作。
因為它就在博物館的門面上,所以每個參觀的遊客都會見到它。
細節就最後再來談,因為趕著進館參觀…

在另一邊則是看到博物館融入週邊園林的景象。

博物館的出入口,就只有這麼一處大門。
因為我們已經比原先規劃的時間晚到了,所以匆匆忙忙的要進門參觀。

進門後,寄放好外套和背包,開始參觀。
首先見到的是一些小型的雕塑品


個人覺得這件作品很有創意,但是網路上找不到相關資訊。

旁邊的房間是特展空間。
參觀當天展出的是《Moles of Modernism》特展,藝術家Sarah van Sonsbeeck的作品。
特展的作品分散在好幾處空間。
有興趣的話可以按一下庫勒-慕勒博物館官網連結:
SARAH VAN SONSBEECK. MOLES OF MODERNISM

另一個房間的展出。

參觀國外的博物館,如果沒有真人導覽,至少也要有導覽機。
才能邊欣賞作品,邊聽故事。
庫勒-慕勒博物館當然也有導覽機,更棒的是有中文語音解說。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就以有語音導覽的作品優先欣賞了。
後面放上來的這些畫作,都是有語音導覽解說。
而且老狗也聽過故事,覺得頗有意思的。
這些畫作在庫勒-慕勒博物館博物館官網上大多有介紹。
只是和語音解說相比有長有短,限於篇幅,就參考官網解說吧!
其實老狗記不得那麼多啦!
以下就是梵谷的作品了。
這幅是《De aardappeleters(The Potato Eaters)》,梵谷在1885年4~5月間的作品。
是梵谷畢生代表作之一。
在1886年以前,梵谷的畫作就像傳統的畫家作品,技巧、用色及構圖都相當嚴謹。
《De aardappeleters(The Potato Eaters)》有許多個版本。
保存在庫勒-慕勒博物館的是最終版本之前的作品。
而最終版本保存在梵谷博物館,老狗在看到這版本之後的一星期內見到它。
當時還搞不清楚,以為是仿製畫作。
後來才搞清楚,原來梵谷的畫作中,同一個主題有好幾個版是很正常的…

從這幅畫中,可以發現畫家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來表達當時農民困苦的生活。
包括整幅畫刻意用陰暗的色調、畫作中人物的面部表情、體態,穿著,
無不隱喻農人生活的艱難。
讓百餘年之後的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就感受到19世紀末歐洲農人的生活。
這幅書的中譯常譯為《吃馬鈴薯的人》(或《吃土豆的人》)),
但個人總覺得這翻譯不夠傳神。
因為畫家想表達的,或許是農民為了繼續生存,不得不以馬鈴薯裹腹。
除了以桌上的馬鈴薯和一壺水來滿足維持生命最基本需求外,
其他的都只能簡略,包括桌上沒有其他的餐點、農人的穿著、房屋、環境等。
可以參考官網上的說明:De aardappeleters

梵谷在1886至1888年間居住在巴黎,在這段期間吸收了印象派的畫風。
在作品中開始使用明亮、鮮豔的光線及色彩,以及較鬆的筆觸。
在這期間,他另外又收集了一些來自日本的浮世繪風格的作品。
因此在一連串的欣賞作品後,會發現在1886年之前與之後的作品,風格有很明顯的差距。
梵谷的畫作中很少見到有模特兒的。
在2座博物館的解說中,都是以「梵谷沒有錢請模特兒」來解釋。
這似乎很合理,因為據說梵谷在一生中只賣出2幅畫。
而這幅中的裸女,據悉也不是專業模特兒,而是梵谷的朋友之一。
這幅畫是《Liggend naakt(Recumbent Nude)》,梵谷在1887年居住在巴黎時的作品。
在官網中稱這幅畫為首批「研究」作品之一。
因為到巴黎後受到印象派的影響,明亮的色彩與繪畫的技巧,與在荷蘭時的作品有著極大的差距。可以參考官網中的介紹:Liggend naakt

這幅是《Roze perzikbomen('Souvenir de Mauve')(Pink Peach Trees)》,
中譯為《盛開的桃花》,是1888年3月 紀念莫弗之作。
海牙畫派領袖莫弗是梵谷的表姊夫,在1881年時曾經指導梵谷嘗試油畫及水彩畫創作。
在創作這幅畫的晚上,梵谷收到表姊來信告知莫弗去世的事。
梵谷把喪失親情的悲傷,化作如此絢爛盎然的畫面,
恣意揮灑著白、藍、粉、黃、金黃色調,色彩繽紛奪目。
參見官網上的說明:Roze perzikbomen

這幅作品是《Korenschelven in de Provence (Wheat Stacks in Provence)》,
1888年6月時的作品。
那年夏天,梵谷在田間創作好幾幅與農作有關的作品,這是其中之一。
可以參考官網中的介紹:Korenschelven in de Provence

這幅是《Wandelpad in het park(Path in the Park)》,1888年9月的作品。
和上面那幅畫相較,會發現有很明顯的差距,線條筆觸用色都不相同。
官網上的介紹:Wandelpad in het park

這幅是《La Berceuse (portret van Madame Roulin)》,
在1888年12月~1889年1月之間的作品。
梵谷曾在1888年2月到1889年6月居住在阿爾(Arles)。
當時與郵政局長約瑟夫·魯林和他的妻子奧古斯丁成為了朋友。
梵谷為他們和他們的三個孩子畫了肖像。
這幅畫的主角就是奧古斯丁(Augustine)。
詳細故事可以點這個連結:La Berceuse (portret van Madame Roulin)

這幅畫的主角就是郵政局長約瑟夫·魯林(Joseph Roulin),梵谷在1889年2~3月間的作品。
因為梵谷常去郵局寄畫給弟弟,因而和魯林成為好朋友。
1888 年 8 月至 1889 年 4 月期間,梵谷連續畫了六幅約瑟夫肖像。
現今分別保存在多家博物館當中。
詳細故事可以點這個連結:Portret van Joseph Roulin

以下這幅是《Korenveld met maaier en zon(Wheat Field with Reaper and Sun)》,
1889年9月的作品
和前面的《Korenschelven in de Provence (Wheat Stacks in Provence)》一樣主題,
都是以麥田為主角,但經過一年,可以發現表達的意境有所不同。
可以看看官網上的解說:Korenveld met maaier en zon。

這幅是《De zaaier (naar Millet)(The Sower (after Millet))》,
1890年 1月時模仿米勒的作品。
這時的梵谷經歷割耳事件,精神狀態已經大不如前,畫作和之前相較有不少變化。
可以看看官網上的解說:De zaaier (naar Millet)。

1889年5月8日,梵谷住進了離阿爾30公里的聖雷米的精神病院。
一直到1890年5月21日至巴黎北部村莊瓦茲河畔歐韋爾,
接受保羅·加謝(Paul Gachet)醫生的醫治為止。
這段時間,精神病院和周邊景色成爲了這段時期他作品的主題。
這幅是《De tuin van de inrichting in Saint-Rémy(The Garden of the Asylum at Saint-Rémy)》,梵谷1889年5月在聖雷米精神病院治療時的作品。
梵谷在那段期間的作品,可以很明顯的見到鮮豔濃郁的用色。
可以看看官網上的介紹:De tuin van de inrichting in Saint-Rémy

這幅是《Olijfgaard(Olive Grove)》,1989年7月的作品。
這時的梵谷已經住進聖雷米精神病院治療一段時間,可以看的出筆觸變的不太一樣。
其他資訊可參見官網上的介紹:Olijfgaard

這幅是《Treurende oude man ('At Eternity's Gate')(Sorrowing Old Man ('At Eternity's Gate'))》,中譯為《在永恆之門》,是1890年5月初在聖雷米精神病院完成的油畫。
這幅畫基於1882年在海牙繪成的鉛筆草稿為基礎所完成。
畫中人物是一名名叫「Adrianus Jacobus Zuyderland」老兵。
畫作中的表現或許在某種程度下表現了當時的身體狀況。
官網的解說:Treurende oude man ('At Eternity's Gate')

這幅是《Landweg in de Provence bij nacht(Country Road in Provence by Night)》,
1890年5月時,即將離開聖雷米時的作品,也是梵谷末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像漩渦的,以及彎曲的線條,還有大膽的用色,是末期作品中常見的元素。
官網上的說明:Landweg in de Provence bij nacht

這幅是《De barmhartige Samaritaan(The Good Samaritan)》,
為 1890年5月參考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版畫《The Good Samaritan》仿作的作品。
雖說是仿畫,但仍然有他自己的元素與色彩。
參見官網上的說明:De barmhartige Samaritaan (naar Delacroix)

還有很多其他的梵谷作品在展出中,只是因為時間有限,只能走到那裡看到那裡。
雖然說庫勒-慕勒博物館主要收藏的是梵谷的作品。
但除此之外,這裡也收藏不少當代或近代藝術家的創作。
照片中的《Mata Hari》是ISAAC ISRAELS在1916年時的作品。
畫中人物瑪塔·哈里(Mata Hari),真名是瑪格麗特·澤勒(Margaretha Zelle)。
是一名在歐洲各地表演的異國舞者。
在庫勒-慕勒博物館上有畫作及作家的簡介,有興趣可以點這個連結:Mata Hari

照片中的《Atiti》是保羅·高更(PAUL GAUGUIN)在1892年的作品。
畫中主角是高更在塔希提島鄰居家的小孩Atiti。
他在1892 年3 月5 日突然去世,高更在臨終前畫了這幅肖像。
有興趣看畫作的故事,可以點這個連結:Atiti

這幅是喬治·皮埃爾·秀拉(Georges Pierre Seurat)在1890年的作品
《Le chenal de Gravelines: direction de la mer(The Canal of Gravelin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Sea)》
喬治·皮埃爾·秀拉是法國後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畫家,以點彩畫作品聞名。
官網對畫作的解說:Le chenal de Gravelines: direction de la mer

這是Jan Toorop在1903年的作品
《In de duinen te Domburg(In the Dunes near Domburg)》
Jan Toorop是荷蘭-印度尼西亞畫家,以各種風格創作,包括象徵主義,新藝術派和點彩派。
這幅就是點彩畫。
官網對畫作的解說:In de duinen te Domburg:In the Dunes near Domburg

這幅是《Landschap nabij Montfoort(Landscape near Montfoort)》, summer 1909
畫家LEO GESTEL的作品。

以下這2幅都是荷蘭抽象畫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an)的作品。
這幅是《Compositie no. II(Composition No. II),1913年的作品
看看官網上的說明吧:Compositie no. II

另一幅是《Compositie 10 in zwart wit (Composition 10 in Black and White)》,
1915年的作品。
個人只覺得它很特別,但解說還是請參見官網:Compositie 10 in zwart wit

以下這2幅都是荷蘭畫家、設計師和陶藝家巴特·范德萊克(Bart van der Leck)的作品。
這幅是《Compositie 1916 no. 4(Composition 1916 No. 4)》。
抽象畫作,不太能理解,還是看看官網的說明吧:Compositie 1916 no. 4

這幅則是《Compositie 1917 no. 4 (uitgaan van de fabriek)(Composition 1917 No. 4 (Leaving the Factory))
官網的說明:Compositie 1917 no. 4

這幅是《Oude bloeiende appelboom(Old Apple Tree Blossoming)》,
畫家CHARLEY TOOROP在1949年的作品。
從畫作中可以見到梵谷的影子。
詳見官網說明:Oude bloeiende appelboo

以下兩幅是立體派法國畫家費爾南·雷捷(Joseph Fernand Henri Léger)的作品。
這幅是《Nus dans la forêt (Nude Figures in a Forest)》,1909-1911年間的作品。
官網說明:Nus dans la forêt

這幅是《La partie de cartes(Soldiers Playing Cards)》,1917年的作品。
詳見官網說明:La partie de cartes

時間真的很有限,才剛看了前面這一些,就要被請出門去了。
離開庫勒-慕勒博物館前,順便看了看館外的雕塑品。
這件是《Kubische constructie(Cubic construction)》,
ANDRÉ VOLTEN在1968年的作品。,


在進出館路線上的《K-piece》, 是MARK DI SUVERO 在1972時的作品。
作品介紹可以參見官網說明:K-piece

轉個彎會見到華人藝術家HUANG YONG PING 在1994年創作的作品:
《The Overturned Tomb》
這件作品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因為是座翻轉的中式墳墓。
詳見官網解說:The Overturned Tomb

為什麼會被催促要離館? 因為在高費呂沃國家公園附近預訂了午餐呀!
✅ 午餐 — Wallies Tiny Resto
這天的上午全都在高費呂沃國家公園活動,因此午餐當然就近在奧特羅(Otterlo)小鎮上解決。
吃的東西很簡單,就是炸豬排而已,但餐盤卻是梵谷名畫。
盤子應該遠比餐來的貴多了。
或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梵谷吃梵谷吧!
餐廳外觀,一派荷蘭鄉村農家模樣。

這是裝牛奶的罐子嗎?

走進室內,吊燈吸引了目光。

每天用餐必定出現的主食。
在歐洲當然是吃麵包啦!

然後,出現一小碗蔬菜湯。
聽說這裡的人吃正餐是不一定要有湯的,應該是特別訂的吧!

蔬菜湯外,當然會有一碗蔬菜,主要就是花椰菜。

主食上桌,所謂的炸豬排餐,還真的就是一片炸豬排。
不過餐盤很漂亮,是梵谷的畫作《Irises(鳶尾花)》。

炸豬排的裝飾還可以。
但說實在的,炸豬排比臺灣的難吃多了,可以用硬柴來形容。

另一個餐盤是《The Potato Eater》。
才在館內看過而已,出來再看一次…

不過農人的座位換了? 原來是另一個版本,到梵谷博物館就會見到它。

即然出現了吃馬鈴薯的人,那馬鈴薯呢?
來了,炸馬鈴薯。這幾天可說是馬鈴薯吃到飽…


餐後甜點在歐洲餐廳是必備的。
這家的甜點賣相頗優,而且真的好吃。

吃飽上個洗手間,上路去。
洗手間門上的標示,挺有趣的。


吃飽到餐廳外活動活動,看起來很有鄉村風格的建築物。

雖然天氣很冷,但戶外座位照常開放。
對荷蘭人來說,這種氣溫、天氣算是冬季日常吧!



是餐廳,好像也是遊戲場。

旁邊停車場旁的鄰家,屋頂很有特色!

旁邊的大草坪上有一群動物,圓滾滾的,很可愛!

仔細一看,這是什麼呀? 不會是豬吧?

人家是綿羊啦!


吃完午餐,出發往鹿特丹去。
鹿特丹的部分最後再分享,先接著看在第11天行程中的,
位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館特區內的梵谷博物館。
✅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為了一口氣分享完梵谷的畫作真跡,所以鹿特丹的遊程移到最後面再分享!先來看看「有二就有一」的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全世界收藏最多梵谷畫作的地方。
行程的第11天下午,為了配合航班,我們又回到了阿姆斯特丹。
一個下午的時間要上那兒去?
即然是以歷史人文為主軸的行程,那當然繼續逛博物館了。
於是變成了「梵谷畫作看到飽」的行程…

還好老狗本來就很喜歡看這些東西,不然大概會覺得無聊到了極點…

梵谷博物館是怎麼出現的?
老狗翻了翻梵谷博物館官網,沒有找到相關的描述。
但再翻了翻維基百科,找到了下面這一段內容。
雖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生前只賣出2幅畫,
但他卻有位很尊重他,處處維護他的弟弟西奧·梵高(Theo van Gogh)。
在1890年文生·梵谷去世後半年他的弟弟西奧·梵谷接著去世。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眾多作品就轉到弟媳喬梵谷邦格 ( Jo van Gogh-Bonger)的手中。
她出售了許多梵谷的作品,但也收藏了具代表作品的收藏。
1925 年弟媳喬梵谷邦格 ( Jo van Gogh-Bonger)去世後,
這些作品轉由她的兒子文森特威廉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繼承。
1960年,他創立了文森梵谷基金會,並在1962 年 7 月 21 日與荷蘭政府簽署協議。
梵谷家族以 1500 萬荷蘭盾的價格將全部藏品轉移給國家。
其中包括文生·梵谷和保羅·高更的 200 幅畫作、400 幅素描以及文森的所有信件。
但最重要的條件是全部的藏品必須存放在專門紀念梵谷的博物館中,
這就是梵谷博物館成立的基礎。
博物館於 1973 年開始營運,現今是由獨立基金會營運的博物館。
內部珍藏的藝術品均是屬於國家所有。
梵谷博物館共收藏了文生·梵谷的 200 幅油畫、400 幅素描和 700 封信件。
如果認真欣賞,可能要看上好幾天,而且這麼大量的作品不可能同時全部展出。
老狗待在這裡2個多小時,大概就把導覽機裡面的精選全部看過、聽過一遍。
就已經到了下午5點多,被同行的親友催促,請出門了…

對了,梵谷美術館的門票,成人€20,明年1月1日以後€22。
全世界都在通膨中,好像是大趨勢。
聽說朋友說散客門票不好買,不知道是不是事實?
我們這次出遊的門票全是旅行社處理的…
週六日的開放時間是10:00~18:00,所以老狗才能看到下午5點過後。
博物館建築係由「荷蘭風格派運動」建築師赫里特·里特費爾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所設計,1973年落成營運。

博物館門口的銘牌,是有利於環境永續的建築管理標章。
梵谷博物館取得的應該是最高等級吧?

站在梵谷博物館門口望向外面的市街。遠方的老建築是座飯店。

我們下車的地點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旁,下車步行一小段距離才會到梵谷博物館。
在半路上見到一群在跳街舞的女孩,那衣著和路人可說有著極大對比。
照片中遠方的高塔是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這群女孩的街舞動作挺棒的。
午後看到這個,精神為之一振…


廢話不多說。
走進博物館,放好大衣、背包,借好導覽機,開始賞一整個下午的名畫。
在入口旁出現這幅可以觸摸的《向日癸》,,
在開始用眼睛欣賞前,先讓觸覺覺醒…

旁邊的說明寫著這是個針對視障人士的計畫,
讓像《向日癸》這樣的世界名畫可以碰觸,也可以聞一聞…
荷蘭人對於不同族群都是出自內心的友善,
在繪畫的世界裡,還會想到要照顧看不見,或只能些微看見的人們,
換個方式讓他們感受繪畫藝術。
我們正常人當然也可以用手摸一摸,摸摸看名畫作摸起來是什麼感覺。
然後,進去參觀就千萬不要動手了…


這裡是梵谷生平年表牆。
梵谷的一生只有37個年頭,而且,這是他自己的決定。
但梵谷卻是個多產的畫家,一生中創作出數千幅畫作。
但是為數最多的期間,是在生命中的最後10年,
創作了約2100幅左右的畫作,包括約870幅的油畫。
其中最為有名的畫作,包括《在亞爾的臥室》、《黃房子》、《星夜》、《在永恆之門》、《向日葵》、《麥田群鴉》都是在1888~1890間的作品。
而梵谷的畫風應該可說有二次最大的分野,讓我們外行人也可以很明顯的分辨的出來的。
一是在1886年3月移居巴黎前,畫作的色調偏向昏暗。
一是在1889年5月住進聖雷米精神病院之後,
畫作線條由直線居多漸漸變為曲線居多,色彩也越來越鮮豔。
- 1853~1881
- 1881~1885
- 1886~1890
看完生平簡介,再來就是直接來看看畫家的長相…

梵谷創作過許多幅自畫像,據統計共有35幅。
最大原因是因為沒錢,請不起模特兒。
所以用自己和友人當Model來創作。
這不是老狗說的,是博物館導覽機說的…

事實上,梵谷的一生還真是窮途潦倒。
畫作幾乎賣不出去,靠著最挺他的兄弟西奧·梵谷幫忙過日子。

老狗靠著導覽機,認識不同時期的梵谷。
這是1887年時,住在巴黎的梵谷,頭載草帽。
這幅畫在其他靜物畫的背面,因為買不起畫布。
來自官網上的訊息…Self-Portrait with Straw Hat

這也是1887年時的梵谷,據說是畫在靜物的背面,因為他買不起新的畫布…

梵谷博物館的官網上說的…Self-Portrait

另一幅載著草帽的梵谷,1887年9月的作品。
畫作使用的色彩與筆觸和尚未來到巴黎時有很大的差異。
官網訊息…Self-Portrait with Pipe and Straw Hat

看完自畫像區,走到其他展間。
投影的動畫不知是什麼? 好像也是梵谷畫作《鳶尾花》??

這裡好多大人帶小朋友在排隊,本來以為和梵谷有關。
後來仔細看才發現是Pokemon的活動…
原來Pokemon在荷蘭那麼有知名度,讓大人花門票錢帶小孩來排隊…


繼續跟著導覽機推薦的精選畫作來欣賞,因為要全部看完是不可能的。
這一區的作品偏向較早期,那時的梵谷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農民生活的繪畫記錄者。

所以這裡的畫作主角大部分是農人。
這裡還有一些是梵谷創作時用以參考的作品,像照片中的就是米勒的作品《挖土者》。。

這幅《Haymaking》的作者Léon-Augustin Lhermitte的畫作,也是梵谷參考的來源。
官網上說明了實際的狀況,可以點進去看看…Haymaking

梵谷的農民畫中最有名的還是離不開這一幅—《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
在梵谷博物館中展出的是最後正式版本。
整體構圖脫不了深色底色,只是老狗把它翻的亮一些。
老狗在前段分享庫勒-慕勒博物館時,已經大概寫了對這幅畫的看法。
這裡就不再重覆,可以看看官網上的說明…The Potato Eaters

在1886年梵谷移居巴黎,接觸當代的藝術中心後,開始頻繁的與藝術家及現代藝術接觸。
而後熱切的吸收新印象,開始試驗新的色彩、筆法、線條及平面運用。
當然也結識不少同一世代的畫家,從與他們交流調整自己的畫風。

這幅由Camille Pissarro所繪的《Route de Versailles》就是早期印象派畫作的典型

Edgar Degas 的《沐浴的女人》是梵谷所崇拜的畫作。
因此博物館斥資將其購入。

這幅是梵谷在1887年的自畫像,
運用了點畫的技術,將點畫法轉換成短線條,以不同方向構成自己的面貌。
同時也是在色彩運用上的創新,利用互補色並排,在視覺上構成柔化的效果。
詳細參見博物館官網的說明:Self-Portrait with Grey Felt Hat

這幅是梵谷在1887年的作品《Boulevard de Clichy》
Boulevard de Clichy是巴黎蒙馬特區的主要街道之一,居住著許多藝術家。
老狗這次去巴黎的蒙馬特時,也曾路過這條街道。
夜間燈火輝煌,充滿了夜生活。

手中的導覽機可以對應畫作呈現當地的街景。

還可以展示出對應的文件,例如梵谷在同一時期所寫的書信。

這幅是《Garden with Courting Couples: Square Saint-Pierre》,
公園裡情人雙雙對對,然而畫家卻總是孤單一人。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官網上的梵谷愛情故事:His Unrequited Loves

細看這幅畫可以發現大量運用了點畫技法的變體。
在不同方向上使用了不同長度的小筆觸,而筆尖的各種色彩又能巧妙的融像。

梵谷在巴黎2年,受到印象派畫風的衝擊,發展出新的技法。
然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空間來發展自己的方向。
於是在1888年2月離開了巴黎,前往法國南部的阿爾小城,
在南法的旖旎風光下找尋自己的方向。

梵谷在阿爾的作品之一《The Bedroom》。。
這幅畫的地點是梵谷在阿爾的黃房子裡的臥室。
後牆刻意繪製的角度,源自於梵谷喜歡的日本浮世繪。
而今天所見畫作中的強烈對比的顏色,是多年來變色的結果。
例如,牆壁和門最初是紫色的而不是藍色的。
可以看看官網上的說明,得到更多訊息:The Bedroom

這幅作品《Seascape near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1888年6月在法南小漁村Les Saintes-Maries-de-la-Mer完成的作品。
畫中利用調色刀塗抺顏料,捕捉光線穿過波浪的效果。
可以看看官網上的:Seascape near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特寫一下角落。
老婆說難怪梵谷會那麼窮。
因為在那個年代的顏料都是礦物顏料,價格很高,而且還塗這麼厚…


另一幅作品《The Zouave》,1888年6月的作品,畫中主角是一名軍人。
畫中的色調帶有些許衝突性,或許是梵谷想要表現的。

在這裡談到梵谷對於色彩的掌握。
個人認為這一項是讓梵谷的畫作可以在後世成名的地方。
因為既衝突的色調,而又和諧的畫面,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一再出現。

1889年的作品《Sunflower》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這幅畫是他最有名的畫作之一。
用了三種不同的黃色,個別看似衝突,但整體一起又令人覺得相當和諧。
詳見官網的說明:Sunflowers

這裡談到肖像和靜物,算的上是梵谷創作中的一大部分。

這裡有幾幅作品都是屬於此類。
這幅《Portrait of an Old Woman》,是1885年的作品。
可以看看官網上的說明:Portrait of an Old Woman

這幅是《Vase with Chinese Asters and Gladioli》,
是梵谷 1886 年夏天在巴黎創作的超過 35 幅花卉靜物畫中的一幅。
參見官網說明:Vase with Chinese Asters and Gladioli

1888 年 5 月,梵谷在南法阿爾的拉馬丁廣場的一所房子裡租了四個房間。
梵谷把它畫下來,就是這幅相當出名的作品《The Yellow House (The Street)》。
而他就住在畫中有綠色百頁窗的那一間裡。
詳細說明請看官網:The Yellow House (The Street)

談到黃房子,就一定會談到高更
高更是梵谷的朋友,曾經在1888年與梵谷一同住在阿爾,
一直到1889年12月發生割耳事件為止。
這幅作品是《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高更在1888年所作作品。
詳細故事可以看官網的簡略介紹: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

這幅也是高更的作品《Breton Girl Spinning》,
梵谷博物館官網上也有一些解說:Breton Girl Spinning

這幅《The Sower》是1888年11月,梵谷與高更同住時的作品。
受到高更的影響,畫作風格多了點變化,因為高更認為應該多點想像。
詳細說明可看官網介紹:The Sower

在博物館裡竟然還有家具?
這是由 Vincent 和 Theo 的曾祖父 Hendrik Vrijdag 製作的櫥櫃,製作於1790 年代。
Theo把Vincent Van Gogh的作品、畫信等都收藏在這裡面。

這幅也是梵谷的靜物作品《Quinces, Lemons, Pears and Grapes》,1887年9月作品。
詳細介紹可以看官網:Quinces, Lemons, Pears and Grapes

以下這3幅小型的畫作像是連作,畫裡的主角與技法都相當近似。
而且都是在1889年5~6月間完成。
分別是`

最後是梵谷生命的結束,原因是梵谷生病了…


.
這件作品是《Wheatfield with a Reaper》,1989年9月的作品,
這時的梵谷住在聖雷米精神病院中,在病房中創作這幅畫。
可以發現筆觸和以往的作品不太相同,變成以曲線構成畫面。
博物館官網上有一點介紹,可以去看看:Wheatfield with a Reaper

杏花,一幅為了祝賀新生而繪的畫。

就是它,梵谷為了祝賀弟弟西奧與弟妹生了一個小孩,因此畫了這幅盛開的杏花送給他們。
《Almond Blossom》是1890年的作品,將日本浮世繪的主題、大膽的輪廓和樹在畫面中的位置運用在這幅畫當中。

雖然梵谷博物館的館藏及展出是以梵谷作品為主。
不過為了吸引人潮,他們不放棄現今流行的事物。
會在這裡見到Pokemon的活動,令人感到十分訝異。

在博物館內還有一區是特展區,到訪時展出的是梵谷住在巴黎那段時期的相關作品與畫信。
展出名稱為“Along the Seine“。
特展區內不能拍照,所以能分享的內容就到此為止了。

最後,當然還是讓不同時期的梵谷來道別了。
或許會有機會在臺灣看到真跡展出也不一定。

看完了荷蘭的繪畫藝術,最後來看看荷蘭的建築藝術。
來去鹿特丹!
✅ 方塊屋、鉛筆屋、水管屋、鹿特丹市區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蘭的第二大都市,是座典型的港口都市。在1980年代之前是全世界最大港口。
也因為是這個因素,二戰時德國為了逼迫荷蘭投降,對鹿特丹轟狂濫炸。
整個市區幾乎全毀,所以不像其他都市,還有一些老建築可以參觀。
鹿特丹在1950年代起陸續重建,因此市區裡有不少造型奇特的現代風格建築。
有「現代建築試驗場」的別稱。
最為知名的就是市區當中的方塊屋、鉛筆屋和水管屋。
方塊屋(Kubuswoningen)興建於1977年,
由38個小方塊屋和2個巨型方塊屋構成,彼此相連,橫跨在道路和地鐵站上方。
在方塊屋旁還有造型似鉛筆的鉛筆屋(Het Potlood),頂部尖尖的像是鉛筆一樣。
而鉛筆屋旁還有別稱「水管屋」的中央圖書館(Centrale Bibliotheek Rotterdam),
建築物上架著許多條鮮黃色的大水管。
在這三棟建築的對側,則是一棟規模宏大,但中間是中空的大樓建築。
在Google map上被標示為Markthal,譯成中文應該就是市場吧!
建築中央廣大的,像洞穴一樣的中庭就真的是座攤販市場,裡面有許多攤商。
兩側的0樓、1樓和地下1樓也都是商場,賣的東西五花八門。
在中庭抬頭一看,會見到在洞穴內壁的彩繪。
這些造型奇特的建築,大概只有在不會有地震的荷蘭才能不違和的存在吧!
因為這些奇特的建築全都集中在一個地方,所以我們就一網打盡,一次造訪。
有興趣的朋友就請繼續往下看吧!
離開高費呂沃國家公園,在附近吃完午餐後,我們經過1小時車程,來到了鹿特丹。

在高速公路上就見到像這樣的建築物,在臺灣大概要沒人敢在裡面上班工作吧?
怎麼看都像地震一來就會倒的樣子!

鹿特丹市區裡面有不少像這樣的地面電車,相當於臺灣的輕軌系統。

方塊屋(Kubuswoningen)就位在地鐵站和道路Blaak上方。
由一連串方塊串在一起組成。
下方不止有汽車通過,還有電車通過。

走過方塊屋的下方,向右邊看就見到這幾棟建築。
有黃色水管掛在外面的就是俗稱水管屋的鹿特丹市立圖書館(Rotterdam Central Library)。
較近的那棟頂部尖尖的,就被稱作是鉛筆屋。

對面就是所謂的「鹿特丹時尚藝術市集」,2014年10月1日開業。
中央的圓拱頂挑高39公尺,上方應該還有個2層樓吧!
中間的廣場,因為巴勒斯坦人在這裡示威遊行,因而人聲雜沓。

回頭看看方塊屋,就像這樣串成一排跨過道路。
這種造型令人匪夷所思。
而且,在臺灣應該不可能蓋出這樣的房子來。
因為室內可使用面積太小,不符經濟效益。

繞過廣場中的阿拉拍人,來到廣場另一邊,回頭就可以看到完整的鉛筆屋。
其實不怎麼像鉛筆,因為太粗了…


走到市集大樓前方,原來正面是有大型玻璃的。
遠看以為是個洞,無人機可以飛過去。
如果開無人機的話,會不會像蒼蠅撞到玻璃窗?


走進市集大樓裡,有暖氣,真好!
圓拱內側也是玻璃帷幕,還帶有五顏六色的彩繪,很壯觀、漂亮呀!

即然是市集,那當然是順便隨意逛逛,買些小東西回家當伴手禮。
或是祭五臟廟也不錯!

看到這家由阿拉伯人開的乾果店,有許多在臺灣買不到的乾果。
像鏡頭前的椰棗在臺灣就很少見,不如帶一些回家去!
價格遠比在臺灣買便宜多了。

這裡還有賣炸魚、炸薯條的。想想行程裡應該還會再吃到這個,算了!

眼前出現熟悉的文字,應該是華人的賣店吧?

這個…日本拉麵,看看就好!
什麼都吃,沒那個胃可以裝呀!

這天可能因為外面廣場有遊行活動,來參加遊行的人把它當嘉年華會一樣。
有不少人跑到市集中覓食,所以顯的非常熱鬧。

抬頭看看頭頂內拱上的彩繪,不但壯觀,而且漂亮!

查了一下資料。
這個內立面覆蓋著11,000 平方公尺(兩個足球場)的大型藝術品。
由Arno Coenen 和 Iris Roskam 所創作,命名為Hoorn des Overvloeds。
這幅作品中包括有水果、蔬菜、種子、魚類、花卉和昆蟲的大比例放大圖騰。
作品須使用供皮克斯工作室製作動畫的特殊伺服器,
以執行高達1.47TB巨大檔案的3D列印輸出,並且分別輸出在4000片鋁板上。
而後再將這4000片鋁板組裝於內拱上,成為我們肉眼所見的彩繪拱牆。

又見熟悉的文字。
上頭店名還寫「隔壁老王」,賣的是中式餐點,像小籠包之類的。

轉個方向,又看到起司店。
如果是愛吃起司的人,待在荷蘭應該會很快樂!
因為口味眾多,變化多端。

市集不止在平面層,往下還有2層樓的空間。

在週邊的商店裡,有一家專門賣中式食材的。

老婆說想進去看看,於是就進去逛逛,看看賣什麼有趣的東西?
繞了一圈,感覺就像大型南北雜貨,也像臺灣的食品材料行。
大部分是調味品、乾貨之類的食材。

在市集裡逛了一大圈,走到市集外去看一看。
市集拱門下不是只有大玻璃帷幕而已,還有大聖誕樹…


遊行人潮往街上移動,廣場內變的空空的。

廣場的一側有棟教堂,是聖勞倫斯大教堂(Laurenskerk Rotterdam)。
這棟建築最早興建於1449至1525年,是鹿特丹僅存的一座中世紀建築。
雖然在1940年的大轟炸中只剩下塔樓和城牆。
但在戰後,荷蘭政府還是將它修復。
1952年,荷蘭女王朱莉安娜為修復工程奠基,至1968年完工。

繞著空曠的廣場走了一圈,到了水管屋旁的大樓下方。
這棟高樓的上方也是尖的,為什麼不把它也叫鉛筆屋呀?

從這裡可以見到市立圖書館和鉛筆屋大樓並列。
掛在大樓外的黃色水管,不知只是裝飾還是有其實際用途?

圖書館的0樓是星巴克,今天休息。
原因應該是巴勒斯坦人在這裡舉辦遊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端,暫停營業一天。
畢竟在阿拉伯人的眼中,星巴克是美國企業,美國又有很多猶太人…

再繼續連想下去,只有一個字「砸」……

結果就是老婆想買星巴克,買不到…


往後回頭就可以看到鉛筆屋和方塊屋了。
鉛筆屋應該就是單純的住宅大樓而已,沒有特別的功能。
在維基百科上查到的資料,鉛筆屋的荷蘭文名為“Blaaktoren“。
由荷蘭建築師Piet Blom設計,1984年竣工。
因為尖頂屋頂而得名“鉛筆(Het Potlood)”。
建築全高 61 米,分為 13 個住宅層和一個普通儲存區。
每層樓由6個均勻的錐形部分組成。
其中五個用作居住空間,第六個用作電梯、逃生樓梯和個人儲存空間。
尖頂無人居住,只有裝飾用途。

再走到方塊屋下。
據說有團友好奇入內參觀,不過時間關係,就由他們當代表了!

這座方塊屋其實是個很好的拍照場景,如果有陽光陪襯的話。

差不多到了晚餐時間,該離開這裡了。
隨手拍些紀錄照。




來到今晚入住的旅館,造型頗為特殊。
頂樓還向外突出,很特別。

在旅館的餐廳可以看到鹿特丹港口夜景,很有現代都市風格。
為了不偏離主題,旅館和晚餐的部分就另文再分享!

✅荷蘭中式餐廳—今聚緣(Golden Garden)
離家十多天,同行的團友有不少人已經開始想念中式餐點。於是在旅程的倒數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在阿姆斯特丹近郊的中式餐廳。
來享用一餐荷蘭式中餐合菜料理。
這家餐廳名為今聚緣,看了Google評價好像還不錯,就來試試吧!

餐廳的外觀普普通通,不知道餐點好不好吃?

還印製專用的餐巾紙,不是一般的小餐廳。

首先上桌的是白米飯。
在臺灣,很多人為了怕攝取太多醣類而拒絕吃米飯。
來到荷蘭,米飯可是珍貴食物呀! 不是想吃就買的到的。
所以當然要幫它拍個特寫。
而且,這一大鍋飯並沒有臺灣的米好吃…


有飯有湯,可以飽食一餐了…

這是排骨湯呀! 在臺灣像是自助餐附湯,但在荷蘭不容易吃到呀!

炸雞翅,對於十多天沒吃到中式料理的人來說,應該很懷念才是…


花枝炒花椰菜,在天寒地凍的國家,就將就點吧!

宮保雞丁,頗有臺味!

烤鴨! 口味挺不錯的。天冷的地方鴨子比較肥,當然好吃!

這魚賣相不錯,吃起來還好。老狗只試了一點點而已。

糖醣排骨,一樣很有臺味,頗受好評!

這個炒高麗菜就比臺灣的好吃了! 天氣冷,高麗菜比較甜…


稀鬆平常不過的菜脯蛋,在荷蘭變成了稀珍美味…


好不容易吃到一餐中式料理,那一大鍋白飯又不夠吃了…

其實,大部分的菜色都像是便當菜,只是地方不同,價值跟著不同。
隔天就回臺灣了,再忍一天就有吃不完的便當菜了…

下一篇呢?
打個預告,離開荷蘭王國,往南進入比利時王國去!
然後一連走訪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請看其中之一:
尿尿小童(Manneken Pis)、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Place)、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城市博物館(Musée de la ville)、聖休伯特拱廊街(Galeries Royales Saint Hubert)、Chez Leon百年海鮮餐廳 —世界文化遺產 之 布魯塞爾大廣場(La Grand-Place, Brussels) — 2023年冬季歐洲行旅 第四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