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福瑪麗亞,我不想再喝了….但,我的天啊,這太好喝了

踏上祕魯土地的第一個印象是微妙的,古印加文明與南歐風情融合的微妙組合,更是現代與古典共存的衝激感受,彷彿現代的事物全部穿越到中世紀一起出現在街頭
祕魯首都利馬如此,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也是如此

不論大城小鄉都會有一個廣場,廣場所在處往往是最熱鬧的位置
而廣場正中央總是能看到一座雕像,也許是帶領獨立革命的英雄,也許是豐功偉績的印加國王

特別的是廣場上空飛著的不是鴿子,而是滿天的老鷹,雖然鴿子也不少,但也只會出現在沒老鷹的位置,除了飛行中的老鷹外,牆上滿滿的黑點也都是鷹
雖然這些鳥確實是鷹,但在祕魯人口中只能稱為大鳥,與他們心中的鷹是不能相比的
據說祕魯民間崇拜的聖人還頗多,往往因某個聖人的遊行就能讓交通癱瘓好幾個小時

此行在庫斯科就遇上2次,一次是城中舉辦慶典,這位聖人應該是聖母
另一次則是在行進中司機收到訊息告知前方遊行,為避免塞在車陣中選擇將遊覽車倒車,因為山路狹窄倒車一公里多後才有足夠空間轉向,可見遇上遊行塞車是多可怕的事

或許在祕魯開車駕駛技術需要一定的等級才行,路上遇到的景象也讓大夥開了眼界,直呼是祕魯版的印度街頭

更讓人驚呼的是騎樓中居然還有擦鞋的行業

為了更貼近祕魯的生活,除了觀光市集以外我們還特地到庫斯科的傳統市集逛了一圈,也見到許多想像不到的當地商品

燒烤攤也許是唯一貼近台灣認知中的小攤

鳳梨居然是縱向切成一片一片銷售


還有像燒餅跟大餅樣子的食物,實在是吃太飽,不然還真想買一份試試味道

另外幾樣特別的像是玉米居然跟起司一起賣


旅途中也吃過幾回,他們的玉米真的是跟起司搭著一起吃的

還有一些較特殊的商品,這些黃色花片說是敬神用的

而最特殊的莫過於這個了,祕魯國菜天竺鼠,居然就這樣大大咧咧在市場上銷售

其實天竺鼠一直都是安地斯山脈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西班牙人把天竺鼠帶回歐洲後因為它的溫馴可愛才化身為寵物,時至今日天竺鼠仍是祕魯節慶中最重要的主菜,甚至還訂了一個天竺鼠日,每年的這天全國一起吃天竺鼠,據統計一整年下來得吃掉6500萬隻左右

我們也入境隨俗,一群人吃掉了一隻
說實在的,烹飪技巧比不上台灣,若用烤雞的方式料理應該會更美味

大街上許多餐廳就以天竺鼠當成招牌菜,小小一隻賣價約60SOL(約台幣480元)

不論大城還是小鎮都有觀光市集,市集中的商店最大宗商品是羊駝

對,就是可愛的羊駝,共有4個品種,不管叫駱馬還是草泥馬通通都是羊駝,祕魯境內到處都是

除了當成平時的馱獸以外(羊駝載重能力50公斤,輕的用羊駝,重物就用驢子),也是主要蛋白質來源
同樣的,交給台灣人烹飪應該會更好吃

原生種馬鈴薯有毒性,印加帝國馴化成可食用後才廣佈到全世界,如今依然是祕魯人的主食
這趟行程中吃到的馬鈴薯實在太多,常常都是前菜馬鈴薯

主菜的配餐馬鈴薯

餐後甜點也是馬鈴薯

另一項秘魯國菜鱒魚搭配的也是馬鈴薯泥,可見馬鈴薯在他們飲食中佔有多重的分量

馬鈴薯以外的主食還有玉米,祕魯擁有2000多種玉米,各有不同的食用方式,放米飯中一起煮的也得挑品種

還有做成點心的玉米,團中伙伴有人吃了這包後跟大家說好吃,然後整團人一起進店中將架上全部買光

行進間看見路旁賣著特別的東西,好奇心驅使下導遊特地下車買了一份讓大家嘗鮮


原來是炸豬皮,類似台灣在白菜滷中常見的"蹦皮",不過這有調味,可以直接當成零嘴

最後在袋底撈出一把圓圓的炸物,還是玉米
可見玉米跟馬鈴薯在祕魯人飲食中佔有極重的比例

另有一些品種的玉米是用來釀酒的,是印加帝國最基本的酒,稱為CHICHA
餐中常配的紅色CHICHA是無酒精的,另外還有酒精版CHICHA,那得在市集巷弄中尋找
跟原住民小米酒相同,傳統CHICHA是以太陽神殿中的貞女口嚼玉米使其發酵成類似啤酒一樣的飲料
至於太陽貞女又是一種悲慘的過去,印加時期每個貴族家裡得選出一位處女進太陽神殿當貞女,這些貞女從小住在神殿中學習當時認為賢妻良母該會的技能,每當天災時就會從中找一位出來獻祭給太陽神,偏偏祕魯跟台灣一樣處於太平洋火環帶所以地震特別多,而且規模還更大,當時的人居然覺得能犧牲生命獻給太陽神是一件光榮的事,可為家族帶來極大榮耀
雖然這些貞女都是處女,不過礙於衛生問題現在已經使用酵母發酵,不再有口水摻入了

想喝到CHICHA得先認識綁著紅色塑膠袋的這根棍子,有它的地方才有賣CHICHA

旅行中領隊是極重要的人,關係著一個行程是否精彩,所以在報名時仔細研究各梯次領隊後決定參加由"跟著酒香去旅行"的汪淑媛帶的團,事後證明這決定是正確的,幾乎每個地方都願意帶著大家嚐試當地好酒,讓這次行程更精彩,加添不少其他團辦不到的體驗

第一次嚐試酒精版CHICHA是在庫斯科近郊的PISAC小鎮,當大伙第一次看到市集興奮的採買紀念品時,領隊就帶著幾位有興趣的團員到巷弄裡找綁著紅色塑膠帶旗幟的店家,說是店家不如說是人家才夠貼切
相中幾家目標後領隊一一向裡瞧,順眼的才問有沒有酒喝

最後決定找這位老婆婆買酒,只見她從屋角的甕裡舀出一杯杯釀好的CHICHA
酒在這樣的環境中釀造是合理的,沒釀過酒的看見應該還是會質疑衛生問題

幾位夥伴秉持著冒險精神還是鼓起勇氣試了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確實得一些勇氣才敢喝下去

喝完CHICHA後眼尖的夥伴發現了這桶,詢問後才知道這是另一種叫caña的甘蔗蒸餾酒

試後簡直好喝到驚為天物,連常跑中南美洲的領隊也是第一次喝到這款酒

之後在其他的小市集也遇上這款caña甘蔗酒,一樣好喝所以花了2SOL買了1寶特瓶外帶
不過……這支酒只能淺嚐,倒上一整杯反而喝不完,雖然香甜卻因為甜到會膩,最後無法喝掉整瓶,留下一大部分在的的喀喀湖

賣酒的小店家不少,沿路總能看見許多插著旗幟的店家,部分景區也買得到CHICHA

hail Mary,i didn’t want to drink but,good lord,this is delicious
萬福瑪麗亞,我不想再喝了….但,我的天啊,這太好喝了
CHICHA是類似啤酒,而PISCO則被視為秘魯國酒,主要產區在ICA(伊卡),葡萄是唯一原料的蒸餾酒,排定的行程中雖然會到伊卡但並未將參觀酒莊列入,我們行程是緊湊的,領隊在萬難中硬是擠出時間把參觀酒莊加了進來,剛進入酒莊就看到這有趣的標語

PISCO是西班牙人將葡萄及蒸餾技術帶進祕魯後才出現的酒,葡萄採收後不加一滴水放甕裡再埋進土中發酵,與白蘭地不同的是釀造後蒸餾未經存桶醇化就直接裝瓶,因未存桶所以更能展現葡萄原有的清香,當時是由PISCO港出口,所以直接以港口名稱作為酒名

這款酒後來讓秘魯與智利為爭奪誰才是正宗而引發一系列文化戰,最後歐洲為PISCO正名祕魯是原產,為此祕魯還製作一張海報嘲諷智利
海報上以一串形似南美洲的葡萄,唯獨智利所在地只剩葡萄梗,並在下方寫著Chile, despídete del pisco ,意思是Chile, say goodbye to pisco(智利,跟PISCO說再見吧),因海報未經授權不好直接放上,有興趣的請直接以關鍵字Chile, despídete del pisco搜尋應該就能找到

來到酒莊自然得細細品嚐,最後又合力將最好喝的那瓶買到SOLD OUT!當晚一群人就在飯店大廳開喝

PISCO依照葡萄品種分為純飲跟調酒用的基酒,於是行程稍有一點點空檔領隊又帶著大家尋找祕魯特色調酒PISCO SOUR

跑了好幾個地方喝到PISCO SOUR,庫斯科的這家BAR裡的酒味最濃

奧楊泰坦伯火車站前的BAR蛋白霜打得最綿密也最香

伊卡除了酒莊跟納斯卡線外最好玩的就是滑沙,坐上沙灘車在沙漠中感受像雲霄飛車一樣的刺激

然後用滑板像溜滑梯一般滑下用看的會害怕的沙坡,第一次不敢滑下去,因為坡度實在太陡,第二次大家就迫不及待滑下去,因為太好玩了

經歷一小段沙漠風景後發現一望無際的沙漠原來是這般美麗,當地人帶看的綠洲反倒不怎麼吸睛了

在祕魯的10天(行程共12天12夜,扣除飛航時間實際為10天10夜)中每天都會喝到由古柯葉泡的茶,據說這個茶可以幫助緩解高原反應

在祕魯古柯葉泡茶是合法的,但美國禁止帶入,回程時發生個受驚的小插曲
庫斯科住宿期間酒店提供的古柯葉用茶包,因為非常適合放進保溫瓶中所以特地放了2包在外套口袋中,後續行程中這兩包也一直沒機會用上而繼續放口袋,直到登機前才將茶包取出丟棄,過境美國時海關緝毒犬逐一對每個人都聞了個透,當時好害怕口袋裡待了幾天的古柯葉殘留的味道被狗刁難,幸好是白擔心一場,原來美國緝毒犬不抓古柯葉殘留味道,過關後才讓懸著的心放下
後記

祕魯的廁所大多是要收費的,沒消費的場所都要收費,部分場所有消費也會收費,如馬丘比丘
一次的費用大抵在1-2SOL,整趟行程下來也只有一處有給消費收據

新買車的人家會為車上彩帶慶祝,即使買的是中古車也會

招牌上以RIA結尾是專賣店,CEVICHE是祕魯醃生魚,這家就是生魚片專賣店

KUNA是唯一可以退稅的羊駝毛製品店,但賣價是最高的,不過品質也是最優的

幾乎每家的屋頂都會放上吉祥物

這個吉祥物就是福牛,福牛有大有小,有些甚至會在福牛中間放上一個酒瓶
另一組人形偶是祕魯財神,內含一小包古柯葉,可千萬別冒險帶著闖海關

PISCO有很多種,最常見的這組一瓶頸顏色分4個等級,有些適合純飲有些適合當基酒,價格各不相同

超市賣的最便宜,入境免稅商店次之,千萬別在出境免稅店購買,不但賣價最貴還不分等級同一個價錢

瓶身註明的ITALIA不是義大利而是葡萄品種,這種葡萄製的很香,適合純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