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待轉說掛就掛,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待轉大富翁」塔城鄭州場尖峰時段開轉!

tifiosi wrote:
停在停等區被打擊出去
 
所以是機車活該沒路權?

所以,為了騎士的安全
要先取消機車停等區嗎?
No,應該找到第一當事人,然後分析事故成因。
eason5441 wrote:
 拿數據挑毛病的您不(恕刪)

待轉區明明就客滿了,還硬擠到對向車道,不出事只是運氣好,客滿就繼續往前開到下一條迴轉巷道,這應該不難吧?我開車都是這樣左轉的,既安全又不會浪費太多時間,機車更是方便騎進巷弄迴轉!還是台灣人已經習慣愛排隊?機車停等區我覺得才是該取消,待轉區不但該保留還要再研究如何改善缺點。機車停等區的設計就是一個錯誤觀念,變相鼓勵機車鑽縫,不時發生一些敲到汽車後視鏡(還頭都不回的繼續鑽)、擦傷別人車子、突如其來的鑽到逆向車道險象環生,為的就是要騎到機車停等區!乖乖地在後面排隊不是很好嗎?好不容易擠到了前面結果停等區早已客滿,然後....
個人經常遇到機車利用右轉專用道想擠到停等區,結果因為車子太多擠不進去就擋在車道上,欲右轉車一叭他就往前騎到橫向車道上,這才真正危險!
tifiosi wrote:
No,應該找到第一當事人,然後分析事故成因

同理可證
待轉區不也一樣?
8924132 wrote:
這圖就已經統計了是哪(恕刪)


所以是寫在最前面的人為肇事責任較大的意思嗎?
忘東忘西 wrote:
所以是寫在最前面的人為肇事責任較大的意思嗎?

很高興您看明白了
8924132 wrote:
很高興您看明白了(恕刪)


我快速的參閱了國外及國內研究道路安全性的報告上

好像沒有人直接用車輛登記數去除以肇事件數去做為評估標準的
像美國是用所謂的 "Rates per 100 million vehicle-miles" 作為事故評估的方式

不知89兄這樣的統計方式 是否能完整的呈現真實的指標呢?

我非交通專業 敢問89兄是否對這塊有些更深入的了解 可以說明一下這樣統計的方式是否適當?


還有就是 我也快速的翻閱了2019 (民108)年的車禍新聞
發現有些車禍跟表格內的事故對不上

表格貌似並沒有完整呈現所有的車禍記錄 目前看到有不少的遺漏
感覺這個統計來源似乎有些不完整?
忘東忘西 wrote:
我快速的參閱了國外及國內研究道路安全性的報告上

好像沒有人直接用車輛登記數去除以肇事件數去做為評估標準的
像美國是用所謂的 "Rates per 100 million vehicle-miles" 作為事故評估的方式

不知89兄這樣的統計方式 是否能完整的呈現真實的指標呢?

我非交通專業 敢問89兄是否對這塊有些更深入的了解 可以說明一下這樣統計的方式是否適當?

用延車里程數是比較精確的辦法
01上有網友整理出來圖表
您可以參考看看


用延車里程計算
將大幅稀釋大客車、大貨車這類數量少、里程數高車輛的肇事率

忘東忘西 wrote:
還有就是 我也快速的翻閱了2019 (民108)年的車禍新聞
發現有些車禍跟表格內的事故對不上

表格貌似並沒有完整呈現所有的車禍記錄 目前看到有不少的遺漏
感覺這個統計來源似乎有些不完整?

此為警政署公布的資料
來源應該是警察在現場處理時所記錄的

如果有未報案的
(例如自己犁田後,牽起來還能騎走的)
應該不在紀錄當中
8924132 wrote:
用延車里程計算
將大幅稀釋大客車、大貨車這類數量少、里程數高車輛的肇事率


嗯這個圖表我有看過
但很明顯的大型重機的使用里程和其他的車種
看起來落差蠻大的

那這樣直接放大 不知道會不會變成資料錯誤
畢竟母體數量不足

像我本業做AI深度學習的情況下 在資料不足下訓練出來的模型
常會有所謂的Over-fitting狀況
就是模型看起來誤差不大 但在實際測試資料集上面
卻出現和模型訓練資料完全不同的狀況

不知道這樣的資料呈現出來是否可以完整代表實際情形?
忘東忘西 wrote:
嗯這個圖表我有看過
但很明顯的大型重機的使用里程和其他的車種
看起來落差蠻大的

那這樣直接放大 不知道會不會變成資料錯誤
畢竟母體數量不足

像我本業做AI深度學習的情況下 在資料不足下訓練出來的模型
常會有所謂的Over-fitting狀況
就是模型看起來誤差不大 但在實際測試資料集上面
卻出現和模型訓練資料完全不同的狀況

不知道這樣的資料呈現出來是否可以完整代表實際情形?

所以,為了讓人沒話說
那位大大已經盡量高估每台大型重機的使用里程........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7&t=2575591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