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山上天氣不佳所以只好延期了
這幾天似乎狀況也不好而且週末可能受颱風外圍影響又將下雨
觀察了這幾天的衛星雲圖後決定了趁空檔今天就上阿里山搏一搏運氣吧!
清晨依舊四點多摸黑出發晚上視線不佳所以就沒騎太快
清晨六點出頭到了觸口
大清早天長地久吊橋空無一人而龍隱寺夜間點的燈還尚未熄滅呢!

上山的路上有點冷還好我多帶了外套不過沿途下著細雨
七點出頭來到石棹小七喝杯咖啡
順道思考一下究竟還要不要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跑

喝完咖啡後還是決定拼看看若雨太大再考慮其他腹案
今晨的天際有點昏暗雲層似乎不太高
但有一長條的雲層在期間層次分明

上山都那麼多次了
說實在話還未曾看過今天的這種雲層

我不知道這種雲該稱什麼呢?

早出門的好處就是不必擔心整點交通管制
來到十字路又飄起雨了!雨點還不太小
於是就在路邊的候車亭躲雨
看到幾個等著上學邊走邊嬉戲的小朋友(小朋友就是那麼天真愛玩)

停了一會休息一下抽根菸
看著似乎又沒雨了
所以就再度出發了

橫躺在半空的薄薄雲帶就像是一條絲帶般一路綿延在整個阿里山地區

經過了明隧道路面還是潮濕的剛剛才又下過雨呢!

說句實在話看到這樣陰陽怪氣的天氣
很怕待會老天爺如果不賞臉的話準下一整天的雨

剛才經過的明隧道
隧道上方的頁岩比較容易鬆動往往釀成災難
希望如此的工法能有效造福用路人

絲帶般的雲帶好像有點擴散了希望是好消息

07:42來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大門前
看了一下塔山若是雲層太低的話就不妙了

近一點看塔山上方的雲層似乎還蠻高的
於是決定計畫不變"登塔山"

看到森林遊樂區大門前的柏油路就知道先前才又下過雨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吧!又花了170的門票
(我跟收費的大哥說我每週都上來怎沒優待?他說誰叫你戶籍不在嘉義縣呢!)


07:46一大清早的阿里山車站沒看到幾個遊客

整理一下裝備看到我的補給品又高山症(阿里山車站海拔2216公尺)
目前氣溫17度

07:56開始我今天的行程"登塔山"
遊客服務中心尚未開門(我的遊客平安保險單要填到哪?)


阿里山郵局(全台海拔最高的郵局)古色古香中外馳名

圍牆上的馬賽克磁磚圖騰紀錄阿里山的特色

往塔山的方向望去心中激動的吶喊著
"神聖的塔山我來朝拜您了!等我喔!給我幾個小時的好天氣吧!"

鏡頭往前看崩山的明隧道是原本眠月線鐵道
待會就會走在對面的山頭

08:09阿里山警察局每年的櫻花季這裡可是吸引許許多多的遊客駐足欣賞呢!

沼平車站前的集材柱

沼平公園前陪主人運動的狗狗

大清早施工人員也開始一天的忙碌了

祝山觀日步道(下一次再安排吧!順道可以走一下對高岳步道喔!)

祝山觀日步道口旁有台灣一葉蘭展示區

台灣一葉蘭
俗名:台灣慈姑蘭、山慈姑
屬於中海拔地區的原生蘭,其唇瓣捲成喇叭狀
包住上方的蕊柱,並且露出內側的黃斑,極具
特色。繁殖能力強,除可依靠球莖進行無性繁
殖外,亦可透過開花結果的方式,以種子進行
傳播。台灣阿里山、溪頭與梅峰等地,皆闢有
保護區可供欣賞。

小台車上工囉!(我也很想坐看看)

這些無名英雄為阿里山的觀光也是默默的付出呀!

蒸氣集材機
蒸氣集材機當年是為了拉動鋼索而使用。過去台灣每一森林伐木場,都有這種機器,不過,這一部己非當年所用,原來,阿里山在1967年結束直營伐木之後,很多工具都拍賣掉,當時在這邊的集材機以1萬元的廢鐵價格標售銷毀,森林遊樂區興起之後,為了要展示蒸氣集材機,才從花蓮林田山買到這一部,擺置在此。

繡球花
繡球花為八仙花科八仙花屬植物,學名:Hydrangea macrophylla,英名:Hydrangea,別名:八仙花、洋繡球、紫陽花、雪球花,原生於中國、日本,於18世紀末傳入歐洲後才開始發展出許多新品種,後來再傳回日本,日本人為了與當地的繡球花有所區隔,因此稱它作「洋繡球」。
繡球花屬落葉性灌木,老枝粗壯,有明顯皮孔。葉具短柄,對生,葉片肥厚,光滑,橢圓形或寬卵形,先端銳尖,長10-25公分,寬5-10公分,邊緣有粗鋸齒。聚繖花序頂生,小花密集成球團形,花白色、藍色或粉紅色,繡球花本來是野生種,花團很疏鬆,但有花蕊;每一朵花有瓣狀萼4-5片非花瓣;偶爾可見正常花,花瓣4-5片,小形,雄蕊在10枚以內,雌蕊極度退化,花柱2-3枚。經過改良以後,那些有花蕊的小花都退化了,幾乎全為無性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無蕊小花的集合體,這種改良使得它的觀賞價大大地提高,但相對地,它也失去了結果能力,只有靠扦插法才能繁殖。所以現在您所看到的那朵朵小花,是繡球花的花萼,而不是花瓣喔!

08:22經過沼平車站後循著鐵軌前行來到天橋與塔山步道交會
(此乃塔山步道的捷徑大概省了500公尺的階梯)

塔山步道登山路線圖
步道總長約3,500公尺,去程為上坡,回程為下坡

塔山步道由海拔2100公尺爬升至塔山頂海拔2663公尺

鐵路工程人員

開始朝步道行走(路徑快被草堆埋沒了)

一路都是上坡(看著陽光乍現心中真是感激萬分看來山神有聽到我謙誠的呼喚)


行走在步道上旁邊下方就是鐵軌了

08:28來到0.5K處(塔山步道每隔0.5公里皆有設置一標註)

攀爬生長在岩石上的綠色植物顏色綠的鮮豔記得在塔塔加也有此種植物

崩塌處小心經過(見此狀若在遭遇豪雨的話勢必再度崩塌)

走在步道上觀賞鐵道的美也是種享受啊!

滿山栽植的柳杉林走在其中觀賞柳杉林真是心情舒暢

要經過木橋了小心溼滑(由於森林裡陽光照射不多溼氣較重故木橋滿佈青苔)

又是快要被草淹沒的路徑(鞋子都被草葉的露水弄溼了)

看到一位鄒族人大姐忙著整地(我問大姐你在種什麼?大姐答種山葵!
又問到塔山還多遠?大姐說大概2個鐘頭吧!)

此乃生長遍部地上的植物(等我找時間好好來研究一番)

沿途步道有鋪上石礫所以路徑蠻清楚也蠻好走的

這又是哪一種植物呢?(先拍照起來再好好研究)

陽光依稀透過林間讓一路小心翼翼走在溼滑步道的我有一絲絲的溫暖

掛在樹上寄生共生的絲織狀植物(先前曾聽說這表示環境清境不受污染下方能長成)

眺望塔山之巔(上頭陽光普照看來老天爺眷顧!真好)

眺望塔山山頂介紹說明

08:39來到塔山步道1K處(沿途依舊溼滑青苔叢生)

我獨自一人行走在柳杉森林步道裡偶爾看到一旁的鐵軌時才略覺寬心

看到陽光出現我直覺今天的抉擇是對的
(放棄另作選擇很容易但是想要執著卻需要勇氣)

阿里山區常見的鳥類(一路上聽到最多的就是烏鴉聲跟冠羽畫眉的叫聲了)

真是"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一個人穿梭在森林步道中更能體會到什麼叫"寂靜"

往塔山請爬樓梯(旁邊有一條小徑請勿隨意進入以防走失迷路喔!)

柳杉林
柳杉是1896年由日本吉野地區所引進栽種
生長在海拔800~2000公尺可長到50公尺高
以前的木頭電線杆就是柳杉材質的

整片的柳山林
走在這段路跟先前的灰暗潮濕情景又不同了(這段叫杉林步道)

偶爾可見到一些長相造型頗為奇特的樹型
(所以在森林裡行走不要忘了用眼睛去好好觀察大自然所安排的神秘禮物喔!)

08:49來到1.5K處了(路程還沒走到一半呢!)

林間的紅檜木

在柳杉林間開始看到箭竹的出現

檜木老樹頭

前方兩棵高聳的柳杉像不像是左右門神護衛呢?

左右門神還是由前方看起來比較威嚴

毛地黃
屬於玄參科,毛地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生於西歐,別名毒藥草、指頭花,學名:Digitalis purpurea,英名稱之為Foxglove或Digitalis都可,全株含抽出花梗之高度約70-120公分,葉卵狀長橢圓形,葉緣有鋸齒,葉面皺縮。長總狀花序或近似穗狀花序,花由下向上依序開放,花萼5裂,單花長鐘形,雄蕊四枚。
原本原生於緯度四十度西歐平原的毛地黃,要在位於亞熱帶的台灣生長幾乎不太可能,但是自十九世紀由日本人引種到台灣,卻因為海拔二千公尺的阿里山氣候近似於西歐,經過幾年的栽植,喜愛陽光但對生育地不挑剔的毛地黃,很快便在阿里山自然繁衍,成為阿里山本地植物的一員,因此一直至今每年的4-7月,便成了台灣阿里山毛地黃的開花季節。

毛地黃植株含有強心甘,有強心利尿的功能,但由於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相當接近,所以誤食的話極容易產生中毒現象,嚴重者甚至死亡,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毛地黃全株具毒性的原因,但這中毒現象僅限於食用才會發生,一般的接觸並不會中毒,所以雖然毛地黃”毒”名昭彰,卻很少聽到毛地黃的中毒事件。
近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的農業從業人員,都想將阿里山的毛地黃美景,移植到平地來栽種,無論是本地收集的種子,或是引進國外的品種,一直都無法栽培到開花,即使有也是少量,無法經濟生產

由此處望去可以看到眠月線跟祝山線鐵道在此分道

眠月線與祝山線鐵道說明

貼有止滑布條的階梯(就感心耶啦!)

步道旁的黃綠色小花很是嬌小可愛

依舊是柳杉林步道

09:00總算來到2K處了

剛剛下來的木頭階梯

往塔山方向的指標(1或1-1/2不會吧!還要那麼久嗎?)有點傻眼

塔山步道的動植物生態介紹

塔山步道路線圖(看圖的樣子我好像才走了一半而以)

啥!爬樓梯?

又是樓梯呈之字型上升

天啊!好喘似乎是永無止盡的樓梯(步道旁的華山松好像在恥笑我似的)

張牙五爪的怪樹

別說怪樹還長的蠻高的呢!

步道階梯右側是向陽面可以看到沿途樹木都是向右長
我走在階梯中彷彿就好像是長官視察一樣有趣

阿里山地區的鳥類(尤其塔山步道是很好的賞鳥地點喔!)

前方巨石上樹木生長其上像不像"樹石盟"呢?

斗大的巨石岩壁石敢當

09:18來到2.5K處了

第一次上塔山雖然一路上升爬坡但是環境真的蠻幽靜的
隨著海拔的變化林相植物的分佈也不一樣
是高山生態學的很好研習場所

二代木紅檜

09:22老木新生大自然的奧妙真是讓人驚訝!

回頭再望一眼二代木

不知是何種的樹種(好像高山鴨腳木)

居然在這裡還有水塔加壓站
原來是以前塔山守軍所架設的水塔

往大塔山40分?天啊!我已經不知到爬了多少階梯了呢!

到了這裡覺得林相似乎單純許多(底下箭竹柳杉檜木鴨腳木生長其中)

森氏杜鵑
全世界的杜鵑花大約有900多種,主要分佈在北半球熱帶、亞熱帶至高山寒帶。在台灣,一談到杜鵑便讓人聯想到,淡淡三月天的陽明山杜鵑花季,然而除了三月陽明山杜鵑外,五月至六月的高山杜鵑更是奼紫嫣紅不容錯過。如果有機會親身感受這般的萬紫千紅、百花爭豔勝境,就能體會出為何杜鵑花被視作世界名花。
臺灣原生杜鵑有15種之多,涵蓋各式各樣的習性、分佈、型態與花色,就生態習性而言,著生性的著生杜鵑、溪流沿岸的烏來杜鵑、成群出現的南澳杜鵑、臺灣杜鵑、南湖杜鵑、玉山杜鵑、細葉杜鵑、紅毛杜鵑及臺灣高山杜鵑等。外觀型態更有黃色、磚紅色、白色、桃紅色等繽紛的花冠,顯現出多采多姿的臺灣杜鵑花。

森氏杜鵑是日本著名人類學家森丑之助在台灣高山所發現的杜鵑新種,所以特別在命名時,於植物學名上冠上自己的姓氏。別名石楠、鬼目的森氏杜鵑,分布在海拔2300至3300公尺的高山上,每年三到五月高山雨季來臨時,也正是森氏杜鵑盛開的時節。她的花苞略帶粉紅,開花時花朵的粉紅色會漸漸褪成純白,搭配上較大的花瓣、很像皺紙棉花,分佈在阿里山、大雪山、太平山、合歡山、觀霧等森林遊樂區內步道沿線,尤其是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裡,十幾朵的森氏杜鵑叢生在小枝條上,點點嫣紅往往讓遊客驚艷不已!

只有等待明年三到五月開花盛開時才能一睹風采了

這不知是哪種植物開花呀!(紀錄!紀錄起來!)

又見陽光想必已經漸漸接近山之巔了吧!

09:34來到3K處了(怎麼還沒到啊!爬階梯已經爬到汗流浹背啦!)

高山鴨腳木

學名:Schefflera taiwaniana (Nakai) Kanehira
俗名:臺灣鴨腳木,臺灣鵝掌柴,Taiwan Schefflera。
形態特徵:常綠小喬木,枝粗壯,無毛,葉痕明顯,髓心發達,呈階段狀,小葉4 ~10枚,披針形,長10~15㎝,全緣,平滑,有尾鈍頭。圓錐狀花序頂生,長20 ~30㎝,小分枝成為複總狀花序。花6數,花瓣三角形,長2.5㎜,果球形,徑8㎜,先端具有宿存柱頭。
生態/分布:特產臺灣海拔2000~2850m公尺之高山,喜生長於潮濕、土壤深厚之山陰處。
用途/解說:本種的模式標本由Y. Kudo和S. Sazuki在阿里山採得,現藏於中國的北京植物研究所,據大陸學者指,極似於產於雲南的紅河鵝掌柴(Schefflera hoi (Dunn)Vig.)。

高山鴨腳木近照

眺望遠處山峰好像雲層有點將下來了

拉近一點看

像不像國畫裡的山水意境啊!

隱隱約約有種矇矓美吧!

過棧橋啦!

此處以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
可以遠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耶!看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了!
早上我還是從那兒出發的呢!

拉近點看更是一目瞭然啊!

在山上遠眺就是視野好

華山松
華山松(學名:Pinus armandii),是一種松科常綠喬木,是中國特有的樹種,分布的地點東至河南,南至雲南和貴州,最西到甘肅南部,最北可至山西沁源。木材可以做建築木材和鐵軌的枕木,種子可以食用。也有人種來觀賞。

台灣華山松為松科常綠大喬木,是一種兼具觀賞及建材用途的原生樹種。松科植物的果實均為毬果,毬果長達 14 公分。不過它是台灣產的松科植物中,種子不帶翅的一種。

華山松在臺灣僅分布於中北部之高山地區,常與臺灣二葉松、鐵杉與臺灣雲杉等混生在一起。
1. 於莖幹上砍幾刀,一段時間流出汁液後,將之連同樹皮取下,很容易燃燒可用之起火。
2. 古時部落婦女夜晚織布即靠此照明。

山上的視野展望

遠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往前望去塔山之巔依稀就近在眼前

高山杜鵑
高山杜鵑與其他高山植物一樣,體內花青素較多,以阻擋山上過多的紫外線,花朵顏色因此特別濃豔鮮麗,最早登場的是「森氏杜鵑」,花朵碩大美麗,有白色、粉紅、紅色等顏色,每年四至五月花朵盛開。
高山杜鵑綻放地點,包括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以及八仙山、大雪山、武陵及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中海拔山區。

紅毛杜鵑
紅毛杜鵑又叫合歡杜鵑,顧名思義欣賞紅毛杜鵑景觀的最佳去處,就是在合歡山森林遊樂區,一般在 5 至 6 月開花,而且隨著海拔分佈,越往高海拔 開花越遲 。每 個 花苞內含有 1 至 4 朵桃紅色到紫紅色花朵的紅毛杜鵑,對於自然環境擁有超強的適應能力,不論是在透光佳的台灣二葉松、台灣鐵杉林、台灣冷杉林,或是開闊的玉山箭竹草原中都能自在生長;特別是在高山森林火災後,紅毛杜鵑往往是最快恢復生氣、生根立足的先驅植物,短短幾年時間、就能在初夏開成一片花海,讓人無法想像、壯觀花朵下的土地曾經被大火肆虐過。令人忍不住要讚嘆大自然的奧妙神奇,竟然用最美麗的花朵來修補傷口 …

金毛杜鵑
金毛杜鵑是台灣所有的野生杜鵑花中垂直海拔分布幅度最大的,從海拔250至2,700公尺的山區接會零零落落地出現。常綠小灌木,葉半紙質、橢圓形。花頂生,花冠漏斗狀,磚紅色,先驅陽性植物,適應力強,尤耐瘠薄的土壤,多見於林道,產業道路兩旁邊坡、火燒跡地、崩塌地及河谷壁等,常形成灌木草叢之植被地區。台灣特有種,分佈於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義、高雄、屏東、花蓮及宜蘭等縣。

相信在高山杜鵑花季時這裡又將是另一種風情展現吧!

往遠處山脈看去有看到雲層洶湧似乎是不懷好意

褐毛柳
學名:Salix fulvopubescens Hay.
俗名:褐毛柳,Mountain Willow。
形態特徵:小喬木;小枝、葉背有茶褐色短柔毛。葉披針形,全緣,長5~10㎝,寬2~3.5㎝,先端銳形,基部圓鈍,側脈10~13對,葉柄長1~1.5㎝。花穗長3~5㎝,有梗,梗長1.5~3㎝,基部有葉;雄蕊2,花絲離生,基部有毛;雌花子房平滑,具短柄,柄長約1㎜。蒴果卵形,長6㎜。

生態/分布:特產臺灣中部高山,多生長於空曠陽光充裕之處。
用途/解說:本種為產台灣高山之特有種,尚未見開發利用

褐毛柳---小枝有褐色柔毛,葉背粉白;早春時枝頭上開滿似毛毛蟲般的淡黃色小花。

高山上的電線杆(想一想以前部隊駐守在此真是辛苦啊!)

玉山箭竹
玉山箭竹為禾本科植物,在沒有森林庇護的高山草生地,高度通常僅 0.2~0.5 公尺間,竹桿高度達四公尺以上的區域多生長在台灣鐵杉林或台灣冷杉林內,經由森林邊緣一窄帶,其高度明顯增加,進入林內最高可達 5 公尺以上,每桿可存活 3~6 年,主根可深入地下三公尺,鬚根和地下莖則在地表下輻射成長。地下莖在每年四、五月間萌發新芽,箭竹筍由地表發育延伸為竹桿,而老的竹桿此時也展露新葉,綠色的籜葉外貌呈線狀披針型,且葉片表面被有黃褐色細毛,所以到了七、八月間,整個草原或草坡呈現一片碧草如茵的景緻。暗紅色的花穗上著生 5~9 朵花,並不十分的顯眼,果實亦不多見。

玉山箭竹普遍產於台灣各地中海拔地區乃至於高山地區,分布的高度從二千至三千八百公尺的山區,較具代表性的玉山箭竹原為馬步谷、東郡草原、合歡、奇萊山區、中央尖山山區。
玉山箭竹用途1.食用:幼筍可食用,幼筍,可食味美,民間以「玉筍」或「雲筍」稱之。2.製作日常用品:老莖精選稈筆直彈性佳者,可作為矢稈,或做織布機,台東布農族取矢竹去節做成鼻笛最特殊;早期原住民用竹子製作獵山豬陷阱或用竹稈編製竹籬。。

忽見水泥階梯欣喜萬分莫非就要到了嗎?

鐵杉
為何稱之「鐵杉」呢?有人提及樹皮顏色近乎於鐵繡色;又一說,鐵杉的材質比重(密度)最大故稱之。台灣鐵杉的材質不像檜木般具有高經濟價值,樹幹中心又容易腐爛,早期鐵杉只能拿來當報紙的紙漿,因故,大面積的台灣鐵杉能保存至今是其大幸。
台灣鐵杉在分類學上屬於松科(Pinaceae)鐵杉屬(Tsuga)台灣特有種植物。1896年時日本林學博士本多靜六在登玉山之旅首度見證台灣鐵杉存在,早田文藏於1908年將之鑑定、命名為Tsuga formosana此即中文俗名「台灣鐵杉」之由來。在正式命名之前,台灣鐵杉謂之「栂」(陳玉峯,2004)。1954年李惠林與耿煊將之修訂重新命名為台灣特有變種Tsuga chinensis (Franch.) Pritz. ex. Diels var. formosana (Hayata) Li & Keng至今。

台灣鐵杉天然林海拔分布主要於2,100~3,000公尺,雲霧帶之上,雪線之下,分布上界與台灣冷杉交會,下部界與檜木、闊葉林交會。相同的海拔分布者有台灣雲杉,但雲杉較鐵杉喜歡生長於山坡及谷地。1984年前後陳玉峯提出植被帶上遷,確定台灣鐵杉林帶正往冷杉林帶上遷。

鐵杉的外型是屬於喬木,樹冠層平展,傘型外貌,進入台灣鐵杉林中,仰望著一棵棵高聳的鐵杉,感知人之渺小,就如同泰雅族稱之為「Yapa」,在森林中因其壯碩挺直而稱之為「爸爸」。樹皮灰色或鐵色,成熟樹皮上有不規則紋路如雲母片狀的裂片,在陽光照射下,呈現亮白色迷人的光澤;年輕的樹皮上則有環狀黃褐色紋路。擁抱一株碩大的鐵杉觸感是那麼的平滑柔順,不規則裂片經歷歲月的洗禮,如同老人家臉上那一條條象徵智慧的皺紋,每一片的形狀都是獨特與唯一,不可取代!
此處眺望對山的石壁和樹型優雅的鐵杉林,在雲霧湧起的起伏間彷如黃山美景,有人稱之為小黃山,在此觀賞山、樹、雲的即興創作,真有身在仙境的飄忽感覺

依稀看到一廢棄軍營了

09:53來到塔山廢棄軍營
塔山步道原係軍方於塔山頂置軍事觀測站並派有軍駐守之補給步道,亦為阿里山住民採集箭竹之步道,但因民國87年7月軍方撤守而遭雜草沒徑,然步道兩旁可發現軍方早年所設之引水管路。

走在水泥步道階梯上
我真是感嘆當年建設這裡的阿兵哥真是不簡單

離開廢棄軍營後
一路還是陡峭的水泥階梯
當然還是繼續爬啦!

於軍營後方階梯上遠觀遠方的玉山山系雲層蜂湧

國家急難救助通信設施(非請勿入)
很多外國遊客到此處以為已經到達塔山頂了於是就下山
故嘉義林管處特在此設立箭頭指示標誌在走幾步路就到塔山之巔了

即將到達塔山之巔的木造階梯
由下往上仰望好似將要上到天之外呢!

09:58總算上來到夢寐以求的鄒族人聖山"大塔山"了

有人說:「不登塔山,不知阿里山的壯麗。」塔山是阿里山山脈之一,海拔高度2663公尺,也是阿里山鄒族原住民的聖山。塔山連同一旁的小塔山,是鄒族深信的先人靈魂之安居處。他們相信族人逝世之後,靈會回到塔山之上,那裡有著與陽世迥異的世界,住有許多鬼神,還有一條直通冥府的穴道,愈深入其中,就離人世愈遠。

以前所設的鐵梯如今已經拆除只留下鐵環
攀登塔山就以此木造瞭望平台為終點

在陽世為善的善靈會魂歸塔山,如果為惡的惡靈,則會到小塔山。所以,為了對先祖表示敬意以及對鬼神的敬畏,鄒族人是不輕易靠近這座山林,加上塔山的山勢陡峭峻險,從阿里山的任何鄒族部落,都可以看到這座雄偉的山巒,猶如海上燈塔一般,充滿了神祕與崇高的印象,讓我們更能體會鄒族人對塔山的崇拜之意。

站在塔山之巔遠眺對面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所有建築物一目瞭然
此處視野超寬闊超棒的360度視野

塔山山頂,可以遠眺玉山群峰,中央山脈等山脊,亦可瀏覽塔山正對面、居處霧林帶間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全貌,終年雲霧裊繞,雲瀑、雲海輪番登場的奇景,更是美不勝收。

玉山群峰位置介紹說明圖
無奈今天玉山群峰雲霧太厚沒能清晰一賭頗為可惜

有如萬馬奔騰的雲霧在玉山群峰中翻滾著

塔山之巔視野全景圖一

塔山之巔視野全景圖二

站在塔山之巔心中滿滿的是種感動是種感恩
我感謝山神接納我親近它的善意讓我能夠一路平安到此晉見聖山

一登上塔山平臺,全無遮蔽的超廣角景觀,讓人立即忘懷先前沿途將近2個多小時的辛苦路程。若是天氣晴朗,可以遠眺素有「臺灣屋脊」之稱的玉山群峰,還有鹿山、東小南山、小南山、南玉山。南向的北大武山、關山及向陽山、郡大山、合歡奇萊群峰、雪山山脈等,連綿不絕的磅礡山勢,單單立於塔山之頂,至少可見二十座台灣百岳。

一個人在此山高之處無垠的視野下更加讓我覺得在人類的渺小

一路陪伴我獨自行走的行囊

大塔山觀景平台

不同的季節前往塔山之頂,也可以享受變化萬千的風情。春天的氣候較為多變,但一路可追逐各色花蹤而行,春意盎然,好不自在。夏天則適合驅散炎熱暑氣,緩步慢行於綠意清涼的林間步道。秋季則讓人讚歎於那些綴飾山林間的點點紅葉風采。冬天,運氣好的話,還能欣賞到壯觀華麗的雲海湧現。塔山步道,真是條合適不同季節造訪,令人留下愉悅回憶的步道。

補充一下消耗的熱量吧!高山症的麵包!


玉山群峰方向雲海奔踴氣勢越來越壯觀
唯有在山高之處方能一見此景感受震撼

山腰間幾棵枯死而身形不倒的白木林

塔山頂的通信設施

遠處的山綾縹渺有如山水水墨畫

祝山觀日台跟萬歲山氣像觀測站

阿里山車站清晰可見

上山所消耗的水量
天氣涼爽所以消耗不大
但是整個步道延線並沒有水源跟廁所設備
所以欲登塔山的朋友要心理有所準備喔!

塔山山脈左邊的山岩節理層次分明有如層層古塔,謂之塔山。而右邊斜上山脈是最高點
大塔山 (高2663M)。山頂由數顆巨大的岩石構成,分為東、西峰(中間為斷崖難行)。東峰有觀景平台及通訊台,西峰有全省最高的經濟部礦物局三角點。

照片右側突起巨石就是塔山西峰

塔山崩塌處

看到山上的雲形成此種現像
可想而知天氣又該變換

剛上塔山之巔尚是豔陽晴天
不到半個小時以不見陽光的蹤影

剛剛上山所經過還有如小黃山的鐵杉美景
又被雲霧所吞沒了
這山上的氣候變化說變就變比女人心還難懂

玉山塔塔加地區的雲健漸往阿里山地區靠近了

變化速度之快讓人讓人嘖嘖稱奇啊!

近看一下來勢洶洶的感覺吧!

玉山方向群峰不露面可惜了

10:30雲霧也接近塔山西峰了
一會兒這裡也將被雲霧壟罩了
所以決定準備下山吧!

還好溜得快
下來到廢棄營區時看到雲霧都衝上來了

沿途的綠色植物

大鐵杉

僅剩殘軀的紅檜木

像不像連體嬰底部相連上部分成兩棵

10:52下來到二代木

新生的第二代

左下方橫躺的為第一代

生意盎然的森林生態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下山的階梯走的讓人也不覺得輕鬆
因為步道兩旁森林茂密陽光不容易透進
所以往往滿布青苔所以反倒不敢輕易跨大步

由上山到下山整個塔山步道今天沒有其他人造訪只有我一個
下來到鐵路旁才又聽到施工人員的機械工作聲
忽然覺察我又回到人間吵雜聲了

汰舊換新的鐵軌
不久又將可以聽到小火車滿載遊客的聲響了
到時候這條步道也許就沒有像現在搬的寧靜啦!


眼尖的我看到步道旁的小缺口
所以就決定走一走鐵軌吧!

此段祝山線跟眠月線共線路段在兩旁的森林陪伴下
有股林深不知處的詩意畫面讓人陶醉

森林滋養萬物而人們經歷千百年來是否真的懂得珍惜與感恩呢?

阿里山森林鐵道是我們的光榮與驕傲
希望它能夠一直維護保存
高山森林景像可不是在平地田野所能看的到的啊!

水泥石塊駁坎旁一整排沒了葉的樹幹像不像一群被扒光衣服被晾在一旁罰站的人兒呢!


樹林理的木橋那是早上行走過的步道

11:35又再度見到天橋了
又回到早上的塔山步道起點了

完成了塔山之巔朝聖旅程心中真是無比的滿足與開心

等到年底小火車再度行駛時又將可在此天橋上瞭望駛過往的列車了

跨過木造護欄決定乖乖走回步道的終點姊妹潭

往姊妹潭方向的步道寬敞有1.5公尺寬

蜿蜒在柳杉群林中讓人享受大自然的森林浴芬多精也洗滌了心靈上的塵埃


11:39正式來到姊妹潭與塔山步道交會處

妹潭

陰天的妹潭依舊是水面清澈顯得文靜婉約

綠樹倒映水面的姐潭
中央的涼亭已經整修完工

潭裡的水草魚兒悠遊其中好不自在

姐潭湖心的涼亭中外遠近馳名是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精神指標之一

豐水期的姐妹潭湖光山色綠樹成蔭讓人不喜愛也難

11:54來到香林村的受鎮宮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誕辰日前後,阿里山受鎮宮 ( 主祭玄天上帝 ) 的神象上,常群聚大形天庂蠶蛾,一時蔚為奇觀而遊客蜂擁前來瞻仰。從生物學的觀點,這些種類繁多的蛾類,很可能是聞香且趨光而
來,可是,保留神秘的色 彩,毋寧多些浪漫。然而受鎮宮的來由,隱藏一段台灣林業史上的軼聞。

日治時代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延伸眠月線,抵達今之石猴區,斜下腳程快者二小時可走抵石鼓盤,此間路邊有一天然大石洞,昔稱千人洞或仙人洞,自此洞外拍的景觀,可見屹立大樹而樹稍光禿的紅檜,也就是說,是檜木林的昔日勝地,其在未蒙斤斧前的盛相,扁柏約佔六成,紅檜約四成,還有少量的巒大山 ( 約 5%) ,闊葉樹則包括活化石的台灣擦樹。
這片檜木林在清朝時代即陸續有漢人前來伐採,他們冒著被原住民出草的危險,以仙人洞為工寮,在此抽藤鉅板,所謂鉅板即取檜木做水桶的板片,也有扛取棺木用的長材,免不了的,許多漢人命喪於此。

一九二七年前後日本開採這片檜木林。日人伐木僱請台灣人代勞,當時工寮就蓋在仙人洞內。然而,由於先前該地盛傳出草命案,工人恍覺鬼影幢幢。一日負責燒七號蒸汽集材機的陳詹清晨見鬼,且白米洗煮後經常變色,為求平安,工人們從故鄉松柏坑迎來玄天上帝的香火祈福祭拜。後有工人起乩,大夥認為應蓋廟宇祈平安,但軍國主義下的日人不信台灣鬼神。伐木結束後,許多工人遷居阿里山,仍從事受僱伐採林班作業。唯因山林兇險、事故頻傳,來自仙人洞的傳承與松柏坑玄天上帝的庇佑,只能以符紙香火隨身安心。

受鎮宮前方就是香林國小
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香林國小,海拔2195公尺,是全台最高海拔的一座學校,學生不多,分別來自阿里山的附近的村落。

直到國府治台,玄天上帝終於在阿里山找到家,落成而為今日阿里山受鎮宮的前身,當時題廟名為「受禁宮」,成為阿里山人民間信仰的受護神。而阿里山每逢三、四月間不僅是櫻花、杜鵑怒放期,許多的昆蟲亦活躍,其中有二種大型蛾類,偶飛停在受鎮宮神像衣襟上,不知從何時起,蔚為奇觀,阿里山人在神木漸腐朽的感傷下,卻也興起只要看到此等大型蛾,就將之集結於受鎮宮。一時而遊客趨之若鶩,形成新的「傳奇」。

阿里山上的受鎮宮,除了主要奉祀玄天上帝、並還侍奉了福德正神和註生娘娘,香火非常鼎盛。為甚麼這座山中寺廟會如此著名呢?原來每年3月,都有數隻神蝶飛來朝拜,它們會一直停留在神像的鬍子上,不吃不飛一整個月,之後就不見蹤影。

一、香林國小海拔近2200公尺,地處中外聞名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素有【全國最高小學學府】之美稱。
二、香林國小操場前佇立一座全國最高廟宇~阿里山受鎮宮,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廟校一家,形成宗教與教育相呼應,全國少見。
三、香林國小地處高海拔偏遠山區,教師工作及生活皆在學校,可謂以校為家,全校同仁相處融洽,充滿祥和溫馨。
四、由於香林國小位於觀光名勝地區,又因無圍牆隔絕,為典型的開放式校園,教師除教學外,更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及精力,處理各項迎客事宜。

山林學子求學不易最高學府教育英才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水不在深有龍則吟
入境隨俗我也入內上香祈求平安

受鎮宮後方的水池
水質清徹有一些青翠綠藻生長其中

魚兒悠游其中

阿里山的美就來自於周遭只要你願意用心感受

由林間望去的受鎮宮

香林拱橋

由阿里山工作站前往受鎮宮途中的「香林拱橋」,走過拱橋,前方左側有一步道,駐足步道上平台回眸一撇,彷彿進入日本京都

嘉義林區管理處為了提供至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遊玩的民眾有新驚喜,特別嚴選塔山奇岩、小笠原山、水山巨木、香林拱橋、28號巨木、慈雲觀景、神怡流瀑、阿里山神木遺跡等八處景點,歡迎大家至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除了觀賞五奇景觀及櫻花外,別忘了放慢腳步一起尋訪新八景。

香林橋

大島櫻
如果你是追櫻一族,對於日本品係繁多的櫻花必然不陌生。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就像是日本櫻花的展示場,不僅有常見的吉野櫻、枝垂櫻、琉球山櫻,還有台灣較為少見的東錦櫻、高砂櫻、關山櫻、大島櫻和普賢象櫻等品種。
到阿里山賞櫻,不但要看熱鬧,也可以看門道。所謂的熱鬧,指的是數量最多、現正在阿里山燦爛盛開的吉野櫻,門道則是指少見的特殊品種櫻花。雖然來自日本的特殊品種櫻花數量不多,但因花形和花色特別,也有不少仰慕者。
就像台灣有許多的原生櫻花,日本櫻花品係也是多不勝數,而且不僅有花開單瓣的櫻花,像是吉野櫻、大島櫻和琉球山櫻,也有花瓣多重的八重櫻。台灣人將重 瓣山櫻稱做八重櫻,其實和日本人口中的八重櫻略有差異。

楓兒落葉山谷紅
喜歡那滿山谷紅葉的秋意

阿里山櫻王

吉野櫻分布於本省的中、高海拔(2,000~3,000公尺)地區,花呈粉白色,有其特殊韻味,花2至3朵叢生,小花梗較長是其特徵。日本移植過來的櫻花是已接近人為育種及選擇過的栽培品種,這些栽培品種在花形花色的變化上較多,構成一個繽紛的櫻花世界,每年3月底到4月初的阿里山花季,吸引遊客無數。但是這些品種在平地種植的結果,因夏季溫度太高,生育受阻,極難成為大樹,又因冬季低溫累積不足,以致延遲開花,或造成開花量減少,而且很容易枯死。

染井吉野櫻
染井吉野櫻是一種高度約5至12公尺的落葉樹。花朵有五枚花瓣,花色在花朵剛綻放時是淡紅色,而在完全綻放時會逐漸轉白。花期,在日本的關東地區大約是三月底到四月上旬。由於在日本全國有著廣泛的分布,每年三月日本氣象廳所發表的櫻前線預報,也是採用本種作為基準。
染井吉野櫻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觀賞植物,在全世界的溫帶地區都被廣為栽種。染井吉野櫻在1902年被引進到北美洲及歐洲,在華盛頓特區等地都有著廣泛的種植。

阿里山賓館

松庭咖啡園

在非假日期間漫步在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園內道路
其實是一種悠閒語自在

當雙腿走到累了時瞰到機車是很開心的事
機車旅遊還是很幸福的

年底阿里山祝日線鐵道復駛在即
可以看到相關人員來來往往視察跟會勘

阿里山的員工宿舍

辛苦離家背景工作人員的山上的家

喔!已經看不到塔山了

整個雲層已經把塔山給淹沒了

感謝蒞林香林村喔!


回來到阿里山車站前已經可以看到飄上來的雲霧了

力行山莊

縮小版的蒸氣火車頭模型

麻雀雖小可五臟俱全喔!

12:52擔心晚一點會下雨
所以離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現在溫度17度

趕上了台18線71k整點開放通行後來到石棹

往底下望去就是拉拉烏亞(樂野部落)所在處

在石棹用完午餐見濃霧漸起所以決定下山

整個山谷都被濃霧隴罩住了

下山來到觸口的龍隱寺

龍隱寺開基由來,在民國55年間濟公禪師雲遊四海經遊此地,看到此地山水環抱,地靈人傑是建廟濟世的好地理,故而一直鎮守在此,有一天晚上就給一位邱姓人家夢中化景指示,看到一位身穿破衣,手拿破扇的神像,要在此地行醫濟世,指示邱姓人家要雕刻金身,還在半信半疑當中,又多次夢到神佛指示,屢次神蹟顯化之事都一一實現,逼不得不相信之事
所以民國63年前往高雄,甲仙龍鳳寺求濟公禪師金身的分靈,同年就按照神佛指示雕刻濟公禪師的金身,安奉在邱氏家中,此時濟公禪師已開始行醫濟世,神威顯赫,神通廣大,使信徒遠從十方而來參拜求問,濟公禪師時常雲遊全省到各地寺廟、宮、壇,借用乩身行醫濟世,所以進香團年年增加,在這時候濟公禪師指示年運:【龍運己到】需要建廟。

龍隱寺前天長地久吊橋是遊客必訪之處

在民國79年8月開工建廟,在完全沒有經費情況下動工興建寺廟,起初靠一些有誠心的信徒做義工,然後慢慢籌備起管理委員會。沒有經費建廟時,濟公禪師指點不用煩惱,吾佛自有辦法,果然有受到濟公禪師奇蹟顯化的信徒漸漸的都陸續回來還願贊助,因此建廟基金初步有了著落,以及在辦事人員協助之下,於民國80年10月24日內殿結構初步完成先入安座。
本寺供奉李修緣師父通稱濟公禪師,濟公禪師得道在農曆十月初三日是本寺定於此日為禪師的聖典,祭典的當天幾乎都有舉辦重過柴火儀式,必湧進大量信徒前來參與盛會,使整個祭典盛況達到高潮。濟公禪師以行醫濟世為宗旨,慈悲為懷,廣渡眾生,遠從全省各地宮、壇、寺廟前來進香,而且香火日日旺盛。在建廟期間濟公活佛指示:在前殿結構完成時自有電視台前來拍片,果然在民國84年8月台視(濟公)連續劇就選在本寺拍片,上演將近300集,又於民國86年6月中視(濟公活佛)連續劇又選在此寺拍片,上演將近500多集,在演出當中很多神蹟顯靈,讓演員不得不相信濟公禪師靈感,使製作單位感受到濟公禪師的相助,並於濟公活佛聖誕都前來公演,叩謝神恩。

天長地久橋分別為兩座不同的吊橋,高處的為天長橋,底處為地久橋,兩橋橫跨八掌溪,興建於日治昭和12年(西元1937年),而兩橋間的龍隱寺則為信徒為還願所建立的廟宇,廟宇祭祀著是濟公禪師,幾年前連續劇「濟公」也來此開拍。天長地久橋四周景致相當優美,相傳來此的情人們若攜手共渡二橋,便能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龍隱寺前童子石雕塑像
悟福童子悟傳童子

悟傳童子悟長童子

悟禪童子

悟年童子

悟隱童子

悟萬童子

遠眺高處的天長地久吊橋
遙想當阿里山公路尚未興建時當時人們上山真是篳路藍縷辛苦之極啊!

濟公活佛石雕塑像

觸口天主教堂
觸口是阿里山公路的關口,也是最接近阿里山的平地重鎮。過去,阿里山山區特產和平地的貨物均在此交易,形成熱鬧的市集。在自然景觀上,阿里山山脈綿延相疊,三面高山聳立,八掌溪南流至此轉而向西流去,造就曲流風光,加上吊橋,形成一處著名的風景區。在趕集和遊客人潮的匯集下,觸口街道自是熱鬧非凡,吸引許多外地人到此定居。不過, 1981 年 10 月 10 日,阿里山公路通車以後,山區特產直接運往嘉義市非常方便,價格又好,旅行重心乃轉往阿里山。「天長」、「地久」之勝景遂成為路過歇腳匆匆一瞥的地方。此後,市集解散,挑夫失業,居民家計無著。觸口昔日的繁榮不再,人口銳減。直到近幾年,國民旅遊興盛,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便利商店和許多商家設置在這裡,除了兩座著名的吊橋「天長」和「地久」外,周遭又有其他新景點開闢,再度成為熱門旅遊區。

大門深鎖的天主教堂

離開觸口後來到台18線中埔的吳鳳廟

古色古香的阿里山忠王祠位於中埔鄉社口村,占地一甲餘,係當年吳鳳的衙門所建,又稱吳鳳廟,已列入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 43年 先總統蔣公蒞嘉,感其仁義,令縣府整修,益收化育之功。68年闢為歷史古蹟觀光區,並與曾文水庫、阿里山、瑞里連絡為嘉義縣觀光網。

廟內庭園環境幽靜

吳鳳廟前庭左側,植有菩提樹六株,今長成,冠蓋枝椏交錯,相互拱抱,形如一巨樹,民 72年2月14日謝副總統蒞臨觀賞讚賞命名為「牽手樹」,吾閩南言稱妻室為牽手,喻夫婦親愛扶持之義。

牽手樹

心手相連和平共處

吳鳳廟

吳鳳公任理番通事,教化撫慰山胞,其墓原在斯址,嗣應其後裔要求,遷葬故居竹崎鄉仁義村山麓, 66年立碑以紀念。其建築採閩南建築、地鋪馬齒石、迴廊紅柱八角庭,依山地高低起伏而走,顯現江南柔美之美,是文化、產業、觀光資訊站,更是往阿里山休閒旅遊之中繼站。

中埔地處阿里山麓。阿里山有大小番社四十八社,生性兇猛,動輒殺人,所以漢人不敢前往。吳鳳(一六九九至一七六九)少年時經常隨父親到番杜經商,漸漸懂得番語,熟悉番俗。加上他豪邁堅勇,頗有俠士風範,番人對他有幾分敬畏。

吳鳳的經歷和素養,使他成為阿里山通事(處理漢番矛盾,開展番族教育,解決漢番糾爭)的最佳人選。吳鳳任阿里山通事達四十八年之久。期間忠於職守,處事公平,深受番人信賴。但是,番人歷有"粟祭"的陋俗。即新谷登場,必"出草"獵取人頭祭神。吳鳳上任第一年,力勸番人戒俗,最後達成協定:以牛代人,這樣過了五年,番人不幹了,說:今年再不給人頭,就殺吳鳳祭神。

吳鳳眼看推延不過,就取死者遺留之首骨,以充祭事。屍骨用完後,番社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以:為因沒有人頭祭神,神靈懲罰所致。番人氣勢洶洶地搜尋吳鳳,聲言一定要殺人以謝神。吳鳳好言相慰,並告訴他們:"明天一早,山中有一紅衣帽的行人,你們可取他的頭。但是有言在先,只准殺這個人,以後不准再殺人。"眾番歡呼而去。

第二天早上,果見山道上走來一穿紅衣戴紅帽的老者。眾番蜂起張弓射殺,取其首,愕然發現是通事吳鳳。各社番人聞知,悲痛至極。吳鳳既殉職,眾番社酋長聚議,立誓戒除 "栗祭"惡俗。吳鳳亡於農曆八月初十,七日而葬。

吳鳳去世後,被尊為 " 阿里山神 "。嘉慶年間,在今 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 立廟禱祀,稱" 阿里山忠王廟 ",其人其事永流芳。
或許有人認為出草十分殘忍,但在戰爭的場合中,帶著敵人的首級歸來古今中外不管文明或原始,都是視為英雄,那為何獨嚴苛原住民呢,此外,研究史料發現此一傳說並不見得全為真實,吳鳳的死因是否真只是單純「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或考量其他原因則不得而知。但在阿里山區「吳鳳 -阿里山神」的形象已深植當地居民的心中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台灣櫸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蔣偉人的名言"勿忘在莒"
我貼近瞧了好久方認出這四字箴言啊!


吳鳳廟古色古香的阿里山忠王祠,位於中埔鄉社口村,係當年吳鳳的衙門所改建,已列入三級古蹟。正殿門上懸有一「仁必有勇」的匾額,與殿 內身披紅衣、騎戰馬的吳鳳塑像相互輝映,顯得英氣勃發。後殿主要 陳列的是吳鳳成仁事蹟,以供後人瞻仰憑弔,再加上四周花木扶疏,綠樹成蔭,是假日最佳去處。

現存的吳鳳廟坐西北朝東孻南,是一二進三開間兩護龍前帶軒的建築。以朱紅色外牆範圍,開四柱三層燕尾拱門上題橫額「阿里山忠王祠」。第一進前的軒,是吳鳳廟建築最為精彩的傑作,以六根立柱撐起的歇山屋頂,由六假捲棚屋面構成,翼角起翹,剪黏泥塑精美,大木構造華麗。第一進外檐裝修石雕構,面開三門,未開窗洞,是其他廟宇所罕見。明間供奉吳鳳神像及油畫像,左右次間配祀神明及重建委員長生祿位。明間護龍作為文物陳列室及會客室使用。第二進供奉吳鳳神位,室內裝嚴肅穆。廟後公園,立有歷次修建股碑,具有史證價值。吳鳳廟的前後殿及左右廂房。並四週圍磚造圍牆。磚造、平房、古式建築。廟前紅色大拱門。現增建後殿,及紀念園、成仁地、以供後人憑吊遊覽。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當事者所以無法去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
因此多時候真相如何就不一定了
但是尊重還原歷史的事實卻是應該的
不是嗎?

想一想在台那麼多的族群祖祖輩輩生活在此都那麼久了
和平相處互相尊重這才是正途
我發覺人越是接近大自然就越能懂得尊重彼此
終究你我都不過是這世間的過客而已
對吧!

後記:
回程的大雨一路回到台南
真的很感謝上蒼待我不薄
讓我能夠一路平安上到塔山之巔
登高必自卑唯有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走
才方能抵達
人生是需要點冒險精神
但是冒險並不是莽撞無知
期盼大家在旅遊中能夠找到自己所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