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上)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承上集

台灣原住民早自數千年或更久以前即生活於台灣的平地和高山,其間因為各族內部的人口成長、新獵場或耕地的找尋擴展,以及各族之間的衝突分裂等原因,因此在不同遷徙原因的移動下形成各個部落。

近代自漢人移入之後,更常藉著威脅利誘等奸詐計倆迫使原住民不得不退出原居地遷離原本生活的土地。

最早開始有明顯變化的應該是從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之後,因為鄭成功當年從金門帶過來的數萬名部隊就算沒官餉可領,但總是要吃要喝要填飽肚子才行的吧?

註:(金門、澎湖兩地早年會光禿禿的一片就是原有的樹木都被鄭成功的部隊砍來造船了。)

因此鄭成功就讓他的部隊以台南為中心開始向南北各地擴展,各自找地方去屯田養兵讓官兵種田吃自己。
在這種屯田養兵拓展領地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當然就和台灣的原住民起衝突啦!

當時鄭成功的部隊和原住民開始發生衝突的大概情況以老頭的口語描述大概如下:

就是鄭成功有兩位大將-陳永華和劉國軒在跟原住民大頭目開幹之前,按江湖規矩彼此就先開始報名號互相叫陣啦…

在原住民大頭目報完名號後就問對面的陳永華和劉國軒說:〝哩係瞎蜜郎〞?

因為陳永華和劉國軒上頭還有個大老闆的關係,所以習慣性的回答都是:哇係 鄭成功…

這下面的話都還沒有說完咧,火氣很大的兩邊人馬就乒乒乓乓開始打起來了,根本不管〝瞎蜜郎〞或〝蝦蜜蛙鴿咧〞。
自此以後原住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就把所有的漢人都叫一個共同的名子-鄭成功。

註:以上這段原住民把漢人都叫作鄭成功的故事並非老頭又在瞎掰了,而是楊南郡博士研究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中調查實際有過的事。

在鄭成功之後就是 林老施卡賀 的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啦!

話說施琅他攻台並沒有打敗鄭成功喔!因為鄭成功在打敗荷蘭人沒多久,台灣哪裡都還沒去玩過才39歲就掛點啦!所以 林老施卡賀 的施琅打敗的是鄭成功的龜孫子-鄭克塽。

這個鄭克塽除了明鄭時期他爺爺-鄭成功傳下來的王位當得不清不楚不太正當以外,在打敗仗給施琅抓去北京跟愛新覺羅.玄燁瞌頭後,比他爺爺-鄭成功還短命的在37歲就去找他阿爸、阿公報到了。

施琅的老闆-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清朝的康熙帝一開始對台灣是不太理睬的,而且也耍手段的不太讓內地人可以過來台灣玩。(不過那時候沒有觀光旅遊業、飯店、土產店因為生意不好而上街頭抗議的。)

一直到「牡丹社事件」發生,因為台灣南部原住民砍了幾十個 非法入侵 的琉球阿本仔腦袋,其中有兩個幸運逃回去的阿本仔就〝靠北〞邊的日本大老闆派了幾千人來要連本帶利的討面子。

因為「牡丹社事件」故事又是另外一大篇,這裡就不再〝公購〞了,但老頭幹嘛沒事又拉咧一長串有的沒的咧?

就因為受到這個小日本和台灣原住民打架事件的刺激,清朝才發現到台灣這顆地瓜不只是一顆大地瓜而已,然後在沈葆禎以欽差大臣的身分來台之後,即推行開山撫番的政策,決定將山區原住民及台灣東部納入管理。

所以規劃了北中南三路翻越中央山脈的道路開闢工程,其中「八通關古道」這條中路就是這樣開始由吳光亮從林圯埔(今南投竹山)開闢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的。

原「八通關古道」起點的林圯埔(今南投竹山)到東埔之前的這段路如今已不太為人注意了,(但是老頭扒糞講了一個多月卻都是在說這段。)現在被誤當成「八通關古道」起點的反而是信義鄉東埔部落這裡了。

拉咧一長串之後,老頭要找「八通關古道」登山口的遊記現在才要開始。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如果沒有柏油路面、路旁護欄和電線杆,路寬給他減個2/3後兩邊樹木再茂密點,老頭會想像把這裡當成是「八通關古道」的一段路。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不過在後面不遠地方卻出現這樣Z字形上坡彎道,這樣的路線表示比較有可能是阿本仔開闢的路。
因為清代「八通關古道」開闢道路的模樣是讓人可以行走就行的直線上坡方式,或採螺旋狀轉彎上坡方式去開路的。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所以老頭認為這段路應該是阿本仔建的「八通關越嶺道」。
至於清代的「八通關古道」比較可能還是在「陳有蘭溪」西岸的對面。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猜猜這條斜坡路下去是甚麼?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又給吊橋控的老頭發現一座老吊橋了。
這座吊橋比前面投60在1K處那一座吊橋似乎更老舊些,而且橋面還是歪斜的。但還好從外面農路斜坡要下來的路況比較明亮乾淨。

回來估狗地圖後發現吊橋處的「陳有蘭溪」溪面寬度相較於上下游是比較窄的,那這裡會不會是「八通關古道」開過來或開過去的地點咧?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雖然對岸是有「沙里仙林道」,但對照楊南郡博士實際探查「八通關古道」的地圖後,古道應是在靠老頭跑的農路這邊,因為對岸「沙里仙林道」是順著「沙里仙溪」走,位置就比較偏南了。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有好一段時間在山區闖蕩漫遊了,但都沒有去計算老頭和神鵝共同跑過哪幾處的原鄉部落意象了…

對老頭來說只要曾經擁有就好, 其他數字並不重要。(像河東獅的三圍、生日和結婚紀念日等,老頭通通〝嗯哉訝〞)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台灣曾經滿山遍野都看得見水鹿、梅花鹿。

彰化鹿港鎮地名由來的說法之一就是當時平地到處可見野生鹿群,荷蘭人佔領台灣時,鹿皮、鹿脯經此地港口外銷,所以才有鹿港這個地名…(信不信由你,騙人不騙人是老頭肚子會不會痛的問題。)

現在要想看到鹿群除了去民間飼養場,不然就是在墾丁國家公園和綠島有人工復育野放的梅花鹿。至於野外自然繁衍的水鹿群就得到3000公尺那種人類活動很少的山區囉。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根據這座橋的命名-「老東埔橋」,加上前面經過的是「東埔一鄰」,所以遠處那些溫泉飯店所在的區域和投60線應該都是開發比較晚的?(紅色箭頭所指為彩虹瀑布)

意思就是說:前面老頭跑過的20號農用道路在更早之前很可能是清代或日治時期就有的古道?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神鵝上方那個指示牌所指往「父子斷崖」的方向是剛剛老頭跑過來的「東埔一鄰」方向,所以清代的「八通關古道」應該沒有開到這麼接近東埔部落這裡才對。

還有對照楊南郡博士在探查「八通關古道」時的照片,可以看到因為部分古道中斷的關係,楊南郡博士常要溯「陳有蘭溪」後,再往岸邊山麓去尋找古道殘留的路徑。(甚至有部分古道可能是貼近河床但如今已被溪水沖刷消失的。)

而楊博士繪製實際探查到古道的地圖裡也標示著,在東埔附近的清代「八通關古道」路線又轉到「陳有蘭溪」西岸…

雖然老頭所查資料不能清楚說明古道正確位置,但老頭認為吳光亮開闢的古道並沒有經過「父子斷崖」這道天險,而是繼續沿著「陳有蘭溪」往上游,然後在「樂樂溫泉」這裡再越過「陳有蘭溪」到東岸先直線上坡後才繼續開在山區。後面接著就是往「對關」、「觀高」、「八同關」…(這裡不是老頭打錯字,而是當時的圖文資料確實是寫八同關。)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上面所說的「八同關」也就是現今八通關草原、大水窟池一帶。而這裡也是唯一可以清楚看見清代「八通關古道」和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同時出現且還有交會的地方。
(本照片取自楊南郡博士於興大歷史系演講時的說明照片)

至此西段的「八通關古道」算結束了…那老頭任務結束回家睡覺去了嗎?

沒有啦!是說「八通關古道」在八通關草原、大水窟池那裡算西段這一部分的古道就結束了,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東埔有名的「東埔吊橋」還沒讓老頭這個吊橋控去走走過癮咧!(紅色箭頭所指為東埔吊橋位置)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不過從「老東埔橋」這裡是無法騎神鵝下去吊橋那裡的,所以得過「老東埔橋」之後往溫泉區過去。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從「老東埔橋」往溫泉區的路上,在還沒過這座無名的明隧道之前…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今天老頭沒有頭昏眼花眼睛脫窗,來到這裡也不用 鬼屎神猜 的。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東埔登山口就在老頭還沒沉入溫柔鄉之前先出現了…
色老頭!是還沒去溫泉區之前啦!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這就是一直被誤以為是「八通關古道」起點的東埔登山口。
但請注意導覽牌上很清楚的寫著:「八通關越道西段」<所以這條路是阿本仔比清代「八通關古道」還晚44年之後另外開闢的越嶺道。

巴特!

阿本仔闢建越嶺道為的是軍事需要,道路必須要能拖運山炮,推車等使用…那麼東埔的這處既狹窄又有階梯的登山口顯然只是給人走的,並不符合給車輛行走的目的…

老頭不禁要懷疑現今東埔這處登山口既不是日據時代「八通關越道西段」登山口,更不可能是清代「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但無論是與不是,反正現在就是這麼一處叫東埔登山口的地方,而老頭要"靠腰"力登山是沒力氣走,要往南繼續找下去也行不通,只能"靠北"往溫泉區去看看了。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八通關古道」和「八通關越嶺道」這兩條古道從頭到尾既不是父子檔、也不是兄弟檔的關係,它們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陌生關係。
唯一相同的大概就是目標同樣是為了治理原住民,而闢建一條橫貫中央山脈從南投到花蓮這樣的路吧?

如果有人要說:剛剛不是提到在八通關草原、大水窟池那裡兩條路不但有接近還有交會嗎?

請問你走在路上與人擦身而過就算兩人發生關係了嗎?(嗯…這話說得有點曖昧喔?)

當然老頭若碰見王永慶了會願意叫他阿爸;碰見林志玲會很想叫他妹妹的啦…碰見郭台銘的話老頭也是二話不說會馬上叫大哥的。這種能攀親帶故高攀的關係牆頭草的老頭是一定是要高攀的啦…

或者老頭該崇洋媚外的去認洋鬼子Donald Trump當岳父好?
老唐(不是唐老鴨)可是老美即將新上任的大老闆耶!何況他的女兒那麼正…

唉呀…還是轉回「八通關古道」和「八通關越嶺道」這話題,既然兩條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卻又為何在大水窟池那裡攪在一起…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以當時路線規畫去看,大水窟池那裡算是古道路線的最高點,剛好地勢平坦也適合蓋營舍、驛站等屯駐兵力保護行旅等。
(本照片取自楊南郡博士於興大歷史系演講時的說明照片)

那這兩條路在八通關草原、大水窟池這裡都這麼接近了,為何阿本仔當初不省點力直接走清代已經建好的古道?

以老頭的想法是:他X的!小日本就是跩咩!就嫌棄清朝國力薄弱是戰敗國,所以故意不用已經有的古道路線…

那楊南郡博士和徐如林老師在興大歷史系演講時的非正式說明是:大概負責蓋這條路的包商(就像X井、X丸那種 豬是會色 之類的 賤商 有沒有?)因為和阿本仔總督府談好了,每一公尺道路要價2.4日圓,所以是用當時的日幣總價299795日圓承包本項橫貫道路工程。(文中數字由老頭查資料再加油添醋換算來的)

像阿本仔的X井、X丸這些 豬是會色 公司名子雖不好聽,但為了賺錢當然契約上說好的125公里路就一米也不敢少的全部蓋新的路…(那時候大概沒有拿回扣偷工減料的習慣吧?)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要是早幾個月來或許老頭會衝動一點給他走上一段去看「雲龍瀑布」。(從登山口至雲龍瀑布的這段古道是無須辦理入山證的)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因為…
老頭想要從登山口走古道去看瀑布的想法是仗著這張告示牌才敢耍帥說的。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看過東埔登山口後老頭算是得償所願嗎?竟然眼睛脫窗的老毛病復發沿路走了兩次都沒看見導覽圖右下方,離登山口不遠的「玉山國家公園」界碑…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投60從同富開始到東埔不過8.3K,但這段路老頭似乎走了好久好久…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本以為導覽圖上說的「彩虹瀑布」、「彩虹吊橋」是可以從溫泉區這裡騎車繼續往上去的…結果往上不遠先是在「原住民青年活動中心」前這裡無路可走。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後面看見X華溫泉飯店旁有石板鋪設的步道,勉強讓神鵝顛簸的衝上去結果也因後續階梯路面的關係,「彩虹瀑布」、「彩虹吊橋」就只能隔著老遠老遠那樣看看囉。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東埔溫泉區範圍並不大,一所國小和派出所之外就是教堂,其他就是商店和飯店。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對面「老東埔橋」和明隧道之間隱約看得到從東埔登山口進去後的山路。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朦朧中在教堂十字架右方的小白練就是「彩虹瀑布」。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準備從投60往回走去看「東埔吊橋」。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東埔吊橋」長度200公尺,距底下彩紅溪高度有100公尺以上。以前跟廬山的「雲龍橋」一樣可以玩高空彈跳。(現已停止該活動)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吊橋下的彩紅溪。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再給老頭年輕30歲的話,衝浪、飛行傘、高空彈跳都嘛不是問題…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本以為這群人是來玩高空彈跳的咧…後來才知道人家是消防局來作救難訓練高空垂降吊掛作業的…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投60弄得這麼好看應該是為了東埔溫泉區觀光業需要吧?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左邊是東埔日橋,右邊是東埔月橋,中間山壁是已經毀壞的哈比蘭明隧道…還有佇立其中的神鵝。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在這裡有發現甚麼嗎?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除了東埔吊橋那裡有一隊人員,某縣市的消防局人員也在東埔日橋這裡作高空垂降訓練。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不死心的老頭在回到投60起點後,當然得找找起點指示牌後面,往溪邊過去的路到底是甚麼來頭的…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路並沒有一直沿溪岸走,而是有個小坡往上爬。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延續探訪西段「八通關古道」之旅(下)-原來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投60起點牌之後的小路是接回新的台21線…

所以這一小段路除了是投60也是舊的台21,還有可能是從久美過來同富這裡的清代「八通關古道」或日治時的「八通關越嶺道」…Who know?

在各類圖書資料和我們歷史課本中,都有說到清代「八通關古道」的起點是從南投竹山開始的,這是較多人知道的。但因為清代「八通關古道」現今大多路徑難尋,或已經毀壞難以行走以致於很少人去注意過,更別提去走過。

所以後來日本人另外闢建的「八通關越嶺道」反倒成為大家習慣上所稱的「八通關古道」了。

如今在花蓮玉里的所謂「八通關古道」出口(瓦拉米步道的山風登山口)其實也是日本的「八通關越嶺道」。

至於日本所建「八通關越嶺道」的起點為什麼是現在的久美而不是東埔…

以前的PO文有提過當時的楠仔脚萬(今久美)因開發較早,在清朝時就已經有開辦學堂,且日治時代的政經文教等也較完整,所以未開闢越嶺道前日本人的活動範圍應該還沒到東埔。

一直到1931年,可能是熱衷於泡湯的阿本仔發現東浦這裡有溫泉,於是興建了一條從水里至東埔的台車道,泡湯泡得熱滾滾的帶動經濟之下,所以東埔就逐取代楠仔脚萬(今久美)成為八通關越嶺道的西段起點了。(這個說法純粹是老頭自己的想法。尚請有其他說明資料者不吝指正)

不管東埔還是久美哪個地方才是「八通關越嶺道」的起點,或許風水輪流轉吧…誰知道下一期的威力彩頭獎會不會就由老頭獨得呢?

至少清代「八通關古道」的探尋這件事在老頭 精神上 已經親自走過一回了…

這前後牽扯了140多年的事情結束後,老頭好像也該把河東獅提起很久沒辦的事情辦一辦了吧?


看不懂......,這次出遊文太深奧,弟子實在看不懂,還是實際去現場看比較容易懂
>高空垂降吊掛作業
那是定期的.....拍到的是吊架
至於當天如果是有出動什麼車.那就是事故了...

東浦的開發史.基本上跟林業關聯較大._.
(請研究"集木場"...)

至於老頭回家是不是要跟河東獅談離家出走.那咱們就管不到了....
大翔黑熊 wrote:
看不懂.........(恕刪)

熊大果然 聰明

老頭拉哩啦雜寫的這一堆不是要熊大看懂用的...

是鼓勵熊大要親自跑一趟去南投信義買葡萄.醃梅子.泡泡溫泉...

然後回家睡覺

有甚麼不懂的就問你樓下的"太虛 KW大師".

大師他修為高深.蝦蜜隆嘛哉...

kasiwaintw wrote:
東浦的開發史.基本上跟林業關聯較大._.
(請研究"集木場"...)

謝謝K.W大師百忙中還抽空說明指導蛤~

據老頭查知日據時代是有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等三大林場.

後續國民政府開發的其他林場.老頭所知有限就不清楚了...

東埔是否因林業而逐漸發展起來.現今該地不像車埕那樣有跡可尋.所以老頭就完全沒注意到了...

河東獅有說老頭一整個月都沒有幫忙煮飯.洗碗.洗衣.拖地等等的...

所以這些平常該辦沒辦的事情接下來老頭都該負起責任辦一辦了...
八通關越嶺道小弟走過兩次。
一次是由塔塔加翻玉山主峰後住北峰然後由東埔出來。中間住過八通關草原那邊,只是沒有印象有看過日本駐在所的遺跡。但還記得通往中央金礦、白洋金礦的指標,想想也是民國84年的事情了。當年印象中的登山口還要更上面,在梯田的上方(有一座廟)。

但是8年前或10年前再由東埔走進入觀高坪,登山口已經改變,但與版主所拍的也有所不同,我想是後來多了些地圖標誌,所以認定的登山口高度或位置有所變動所造成的吧?

兩次唯一不變的就是距離登山口約500公尺(?)有一間賣愛玉冰的店,手洗愛玉超好吃。


版大拍的髮夾彎裏,這一張最漂亮。


angel4tim320 wrote:
承上集台灣原住民早...(恕刪)
taiwan_digital wrote:
八通關越嶺道小弟走過兩次。

taiwan_digital賢拜.
taiwan_digital偶像.

老頭實在慚愧+厚臉皮的竟敢在 taiwan_digital賢拜面前吹噓 關於八通關的事情...
若在PO文的描述上對八通關古道有所差錯的話還請 taiwan_digital賢拜 海涵...
目前老頭僅到過南投的東埔登山口和花蓮玉里的瓦拉米步道登山口這兩處...
中間要用兩腳去走的就都沒有走過啦...

taiwan_digital wrote:
中間住過八通關草原那邊,只是沒有印象有看過日本駐在所的遺跡。

過去日本人在八通關古道沿線,據資料說共設置有34個駐在所。(另一說含支線有40座駐在所)
[大水窟駐在所]就位於大水窟池東邊方向,本處為日治時期的州廳界.附近還清楚可見到清代、日治兩條古道的交會點。
大水窟駐在所往東下一個是[米亞桑駐在所]...
往西的其中有一處[南(米那米)駐在所]...比較特別的是這處日本駐在所是唯一一處蓋在清朝舊營盤址上的駐在所...

而位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鞍部八通關草原上的[八通關駐在所]應該就是taiwan_digital賢拜問的駐在所了...
(PO文中借用楊南郡博士的舊照片便是[八通關駐在所])
在日治時期這裡不僅有駐在所,還有接待所、宿舍、浴室等設施,甚至還架設電話線。
可惜木造建物早已毀壞不見,僅剩地基.壘石與門柱和部分的駁坎牆面。


據查自1933年起,日本政府將拉庫拉庫溪流域的布農族人沿八通關越嶺道路全數遷移至山下,由於轄區內的布農族人皆被搬遷下山,駐在所的功能大幅削減,遂開始逐年裁撤駐在所,並縮減警力員額,直到1944年,因日本政府為應付戰爭,且臺灣財政拮据地關係,故將沿線駐在所全數裁撤,八通關越嶺道路因此就逐漸荒廢。

至於日本八通關越嶺道沿線的駐在所為何現在會看不到.找不到...
另據老頭查資料和從MIT台灣誌這節目中所知.
一個是時間久遠自然毀壞...一個是被原住民或其他獵人引火不甚或拆去當柴燒了...
另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早年的國民政府怕古道上這些駐在所變成匪諜藏身之處.所以特別派人上山把這些駐在所都放火燒掉了.
目前可能僅剩東段一處位置稍偏遠的[華巴諾駐在所]還留有較完整的日本駐在所建築物...
以上係老頭從網路上所查到的資料和看MIT台灣誌所知...由於沒有親自走上一趟.對資料的查找也難免有誤差.請taiwan_digital賢拜莫怪...

taiwan_digital wrote:
想想也是民國84年的事情了。當年印象中的登山口還要更上面,在梯田的上方(有一座廟)。
但是8年前或10年前再由東埔走進入觀高坪,登山口已經改變,但與版主所拍的也有所不同,我想是後來多了些地圖標誌,所以認定的登山口高度或位置有所變動所造成的吧?

老頭認為 taiwan_digital賢拜所言有理...
以日本人當初建八通關越嶺道的目的是要通行砲車.人力手推車的...所以有階梯的路是不可能通行這些車輛的...
因此老頭才會在PO文題目中說 現在的東埔登山口不是八通關古道登山口...


mib80 wrote:
版大拍的髮夾彎裏,...(恕刪)

所以老頭也在PO文中提到...
會不會是為了促進東埔本地觀光業的發展.所以把投60這一條道路修得這麼好看...

不過像莫拉克颱風這些天然災害也曾經破壞了東埔當地景觀與道路(像和社橋.哈比蘭明隧道).所以後來道路重建時把它做得更好看更堅固也是應該的...
前輩千萬別這樣客氣,小弟跪著回文了。前輩的機車踏查文小弟都有一一拜讀
當年走的其實也算是一般登山人士會走的路線,84年那次是剛退伍,跟小弟畢業學校的登山社夥伴們一起去走,還很幸運的住了玉山北峰一宿。
其實小弟走的是前輩所提到的日據時代所開闢的八通關部分道路,也就是由觀高坪到東埔這條路段而已,整段踏破還不知道哪時候(笑)。

您所說的「而位於中央山脈與玉山山脈鞍部草原上的[大水窟駐在所[就位於大水窟池東邊方向,附近還清楚可見到清代、日治兩條古道的唯一交會點。」,這個小弟有印象,雖然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兩條路交會的畫面仍舊歷歷在目啊。(遠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