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在台灣的清朝時代、日本時代,都寫成「土豆」啊:《重修臺 灣縣志》:「落花生,俗名土豆……連橫所著之《臺灣通史》亦提及「土豆,即落花生。在18世紀初期的臺灣,花生已有普遍種植之現象出現,首任巡臺御 史黃叔璥便描述道: 田中藝稻之外,間種落花生(俗名土豆);乾隆39年 (1774年)時任臺灣海防同知的朱景英,更有以下之觀察: 南北路連隴種土豆,即落花生也。為什麼公視台語台要把落花生寫成「塗豆」呢?
57803167 wrote:大概是拍馬屁去中化太(恕刪) 中囯唐朝咸通年間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金剛經》可不可以用台語(或清朝的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念?當然可以啊:台語本來就分「文讀音」與「白話音」。每個漢字都可用台語的「文讀音」讀出來。台語(或清朝的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本來就是用漢字。說台語(或清朝的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沒有字是經不起檢驗的講法。台語的「白話音」還沒有標準化的用字倒是真的。
有問題請洽教育部字典都這樣寫了不是公視獨創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result_detail.jsp?n_no=9404&curpage=0&sample=%E5%A1%97%E8%B1%86&radiobutton=0&querytarget=0&limit=1&pagenum=0&rowcount=0
jeel54321 wrote:查了一下,說土豆的土,發音跟單說"土"這個字時不一樣,所以改用塗。不過這些"搞"台語的,老愛自己發明火星文,只會讓台語離一般人更遠。 有沒有想過土豆是台語音翻為國語時誤翻積非成是呢實際發音就根本不是土豆啊
jeel54321 wrote:你知不知道花生是哪裡長出來的? 你知不知道塗是甚麼意思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A1%97「塗,泥也。」如:「泥塗」。《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leecheelin wrote:《莊子.秋水》:「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有了莊子的考證,故,交流時,可以建議中囯把「馬鈴薯」叫做「塗豆」(涂豆)。台灣或google的「中文翻漢文系統」把中文裡的「土豆」翻成「塗豆」,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