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bug wrote:
大家忽视了一个重点:...(恕刪)
抱歉,又要澄清一下了,台灣的營業稅其實也是增值稅,我比較年長,又一直搞銷售的,所以很清楚,1983年我剛開始當銷售時,營業稅是售價的1.5%,如果你買進一件東西價格100元,賣方要付1.5元的營業稅給政府,如果你買到的東西市場價格跌落了,你只能以80元賣出,你還要倒霉的付1.2元的營業稅給政府,又虧本又付稅,為了改善這個落後的稅制,幾年後就更改為5%的增值稅了(只是大家還是習慣稱為營業稅),我們賣原料給工廠的價格都是以不含稅來報價,5%增值稅外加,每個月結算買進與賣出的增值稅,再付差額給政府,如果當月進項稅額高於出項,政府不會退還稅給公司,只是記賬再於下個月扣抵,注意這只能應用在屬於與可增值與營業相關的,最終消費譬如餐飲或者公司購置給銷售人員的公務車輛裡發票的5%稅就不能用來扣抵。所以,台灣的發票就有三聯式可扣抵與二聯式的不可扣抵兩種,二聯式就稱之為營業稅了。
台灣將增值稅訂的很低而且很合理,有增值才繳稅,不幸虧本賣了還可以抵稅,所以廠商就失去了以前逃漏稅的動機,大陸增值稅17%維持非常多年,只比少數歐洲國家低,所以逃漏稅的廠商滿街都是,去年調降到13%了,因為政府稅收實在太豐富了,開始減少廠商的負擔,也慢慢糾正逃漏稅的普遍存在。
台灣實行新制度時,有一項爭議,就是民間最終端的消費該如何定價,仿歐美國家大多數商品標價不含稅,結帳時再加增值稅,或者標價就內含營業稅,最後為了簡化不讓消費者混亂,決定是內含。
日本還落後台灣好幾年才修改為增值稅,但他們的最終消費端標價是不含稅的。
wecocbc1 wrote:
為了要說服你(主要目(恕刪)
這真的沒啥好爭辯的,如果購置稅等同於台灣的貨物稅,就會包含在車價內了
而不是商品賣出後,消費者才去補繳貨物稅,這種邏輯你覺得合理?
且大陸的購置稅是幾乎針對汽車徵收的,跟台灣的牌照稅如出一轍
其實爭論那麼多有意義嗎?管它大陸的購置稅、車船使用稅如何?這都跟車商無關吧
本樓重點是探討納智捷賣台灣比賣大陸貴多少錢,購置稅及車船使用稅跟納智捷售價都毫無關係不是?
現在只需探討納智捷在台灣的未稅價,為何會比大陸的未稅價貴二倍!
對於整棟樓討論的下來的內容,納牌在大陸U6那種30萬台幣左右的未稅價,U5那種10幾萬台幣左右的未稅價
然後回頭來算算U6、U5在台灣的未稅價,相差幾多?
could5566 wrote:
這真的沒啥好爭辯的,...(恕刪)
如果你同意只討論未稅價,那麼所有的稅都移除了,就像我的Excel公式裡的計算,只比較淨售價,兩岸價差:Altis 45%(大陸配備比台灣好),URX 34%(配備差不多),U5 54%(大陸配備差很多)了,如果大陸價格只有台灣的一半,如50對100,價差50比大陸的售價50,那就是貴100%,不要拿大陸經銷商虧老本清庫存的售價來比較,那不是正常價格,為什麼不拿最新的URX售價來比較呢?也不要拿U6來比較,大陸還是最好的還是177HP的舊版,台灣最低都是202HP的GT.
最後再說一次購置稅,如果等同台灣的牌照稅,那麼車船使用稅又是什麼呢?一個大陸購車者使用一輛車5年與10年都繳一樣,都只要付出一次性相同的購置稅,這樣合理嗎?大陸硬是要將購置稅外加而不是內含,造成我們的爭議,我也沒辦法啊!
我在大陸12年,公司總共買過10輛以上的業務用車,購置稅,消費稅與增值稅當然都是列入於資產成本內,就像台灣的貨物稅與營業稅也都是列入於資產成本,都是六年攤提成本,留下一年殘值,可是公司會將牌照稅與車船使用稅這種有用才有繳的錢列入與成本嗎?當然不是,那是列入於費用。
could5566 wrote:
我並不覺得牌照稅一次...(恕刪)
雖然你並不完全同意我的見解,但是經過多次理性的討論,真相還是越來越清楚一些了,你最後說:納牌某些車款,台灣未稅價是大陸裸車價的兩倍以上,如果以現在最極端的U5兩岸售價,而且大陸裸車價真的打8折(我無法與你爭辯這一點,因為我真的不知道,那是常態還是經銷商虧本清庫存),那麼台灣U5的未稅價還是只比大陸裸車價貴66%而已,如果是半價,差異就是100%了,我有在公式裡重新計算過的,雖然你還是忽略了配備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你有發現嗎?你的說法已經有兩項進步了!第一是,不再全盤打死納牌,好像納牌所有大陸售價就是台灣的一半,第二是,同意以未稅價為比較基準,以前怎麼可能有人像我是將所有稅負扣除再來比較車價的,大家都是忽略了大陸10%購置稅,就直接與台灣的含貨物稅價格來比較,這樣就多造成了10%不合理的差異。
謝謝你與我多次理性的討論,至少我們很實質的討論了各項稅負,也比較了配備差異,讓大家在一個公平合理的基礎上來比較,本樓應可該以結束了,容本人來做個結論:
1. 納牌大陸售價的確比台灣高,但是每個型號的差價並不一樣,所謂的半價應該是不存在的,而且大陸所有汽車(不合進口)售價普遍遠低於台灣
2. 納牌讓台灣人失望了,這是個事實,能不能挽回,就要靠納牌自己的努力了
3. 台灣汽車產業政策應該改變了,犧牲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了數十年,本土汽車組裝仍然不成氣候,只是便宜了外來者,如豐田與現代....等,但是台灣汽車零組件產業已經培養出有競爭力的廠商,他們在台灣與海外都有設廠,市場含蓋OEM與維修,台灣沒有組裝廠,他們還是可以生存的。台塑,台積電與鴻海等等眾多成功典範,不是靠政府保護的,是因為開放才生枝發葉的,裕隆與中華車如果沒有保護就不能生存,那麼就讓他們收掉吧!(我如果是納牌寫手,今天馬上被開除
)4. 我沒有任何護衛納牌的心思,我的唯一目的還是,提供可靠真實的數據,以科學的計算來比較真實的價格差異,並了解兩岸汽車市場規模與架構的絕大差異性,在一個公平合理的基礎上理性的討論。
5. 我不期待對納牌已有的定見的一些人會因為本樓的討論而改變,我足夠長的人生經歷,讓我早已了解,要改變一個人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只是希望心中還沒有定見的人,有緣看到我這一篇發文時,有機會得到一個比較完整與明確的資訊,並給予納牌或其他廠牌合理的評價。
wecocbc1 wrote:
雖然你並不完全同意我(恕刪)
稅的那方面真的很難有共識,畢竟大陸跟台灣稅的名稱不同、徵稅的用途也不同
只是你將購置稅強加在車輛售價上,還真不合理,因為購置稅跟車商無關
這就跟某些納粉一樣,硬要把大陸某些限牌城市的大牌費用算在車價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U6的引擎你說大陸用的是舊款引擎,我也懶得跟你爭辯了
台灣那顆古董級拿去日本改裝後的引擎,若拿去跟大陸U6所裝的引擎比,根本是笑話
從頭至尾,你只是不願承認納牌台灣售價超過大陸二倍的事實而已
U6那種30幾萬台幣的售價,你用一句經銷商虧本轉移話題就無視這個事實
那早在近二年前就出現U6“天窗版”台幣43萬,你又該如何自圓其說
事實就是納牌賣台灣“有些車款”就是大陸的二倍以上
U5更是明目張膽,台灣65.9萬起,大陸CVT版牌價37萬台幣起(議價空間還很大)
這樣你還在那台灣只比大陸貴66%,我也是醉了⋯65歲的人了,都該稱您一聲大哥了
就到這了,也不想在跟您爭論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