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納智捷的底盤雖為扭力樑的配置 但確十分完美 調校才是最大因素!

所以這篇盲目歌頌文,就在 鬧夠沒有叔 跟 開過沒有孃,兩位的強力鬼扯下,勉強唬嚨帶過了嗎?
辛苦了幾位專業的網友賣力提供相關的知識,為的只是告訴納至結行銷部,豬隊友真的可以譴散費發一發了,繼續浪費錢讓這幾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在這邊演,銷售也不會變好的
都請得起一流的水野了,這邊麻煩也派幾個專業點的來護航,三流角色在這邊搞笑,也難怪這個版一直以來都這麼歡樂,根本就是方唐鏡-怎麼樣打我阿,叫人不吐槽也難
再次麻煩納至結行銷部高層--正經點好嗎?
kurokawa079 wrote:
復合材料可以有不同的...(恕刪)


我看了你的發言也只能笑笑了,多花點時間做做功課很難嗎?照片都給你了連懸吊主體結構都看不懂嗎?volvo的這組懸吊不會抬腿左右可獨立下擺,稱為單體是指結構上獨立的個體,與據有副車架的情況類似但在結構行為上更為獨立。另外volvo選配氣壓懸吊時只是把複合材料那根跟拿下來換上氣壓本體而已。
94533821 wrote:
扭力樑就很差?
沒開過纳智捷的 是否可去試開一下
先去試開日系車種 再去開纳智捷(不是號稱歐系底盤、德系駕馭,能越級打怪嗎?)
就知到箇中差異(開過,差SUBARU FORESTER、SUZUKI VITARA、TOYOTA HIGHLANDER何止一個檔次,連TOYOTA INNOVA都略勝半籌

纳智捷的SUV7底盤 可不是吃屎的(吃不吃屎和底盤有什麼關係,可以確信S3和U5的車子比吃屎還慘)
為何U7的車主 都會覺得雖然纳智捷U7雖然是扭力樑的配備
確比一般日系休旅好開而且穩定(真懷疑9大沒開過所謂一般日系休旅車,去試駕SUBARU、SUZUKI
以下是纳智捷底盤 精闢的解說:轉載自U-CAR(很長 慢慢看吧)(一篇漏洞百出、吹牛吹上天的業配文)

擔負品牌上市開路先鋒之責的Luxgen7 MPV,儘管車型定位上屬車身尺碼較大、可乘坐7人的MPV (Multi Purpose Vehicle) 多功能廂式休旅車款,但在開發之初、Luxgen工程團隊便不希望它的外型及動態表現給人笨重的傳統看法,所以他們在原型車設計階段、便與奧地利Magna及英國Prodrive兩家國際知名公司合作,並融合「日式精緻」、「歐系操控」與「臺灣創新」三大訴求,以前麥佛遜、後LB多連桿的結構設計(錯誤1次:沒有LB多連桿這種東西,納智捷是扭力樑,搞個LB扭力複合式後懸吊名稱才不會太難看),量身打造了Luxgen7 MPV的底盤系統。

與Honda、Toyota、Nissan、Subaru等知名車廠持續維持合作關係的Magna,不但曾經參與Mercedes-Benz多款車型、BMW X5、M3,以及Audi TT等的底盤調校和測試,且一直是Mercedes-Benz G-Class等多款經典車型的代工工廠;而於1984年成立的Prodrive,則是一間在賽車領域中早享有盛名的工廠,對於賽車的發展不遺餘力,具有深厚的懸吊系統調校功力,連Aston Martin、Alfa Romeo、Subaru、Renault等車廠都持續力邀他們參與懸吊開發。

所以在這兩家知名公司的調校下,以歐化底盤為基礎設計的Luxgen7 MPV,不但前、後懸吊結構特別以越野級的規格打造(錯誤:扭力樑懸吊作動行程較短,比較不適合越野車輛,而且MPV又不能越野,用越野級的規格太會吹了),材質厚度、強度均超過一般房車或MPV的水準,擁有更耐用的品質,且針對容易受到衝擊的前麥佛遜避震器下基座、下支臂均予以強化,以提高耐用度,而後懸吊多連桿系統(錯誤2次:後懸吊是扭力樑)則是可提供車內最大的空間效率,所有懸吊桿件及懸吊行程均壓縮在高度只有450mm的長方體空間內,創造出極為平整的車艙底板(短行程懸吊更證明不是越野級的設計)。

此外,為了讓Luxgen7 MPV擁有更好的行路舒適性,工程團隊還在後懸設計採用了圈簧分離型式,避震器則採斜置設計(這種設計在扭力樑懸吊很常見,工程團隊不用設計,直接採用就可以了),行經不平路面時,減震筒不僅具有穩定車身、消弭諧震的作用外,其傾斜式設計可將向上衝擊的力量導至車體主結構上,避免彈跳力道直接傳導至車體尾端(扭力樑懸吊後輪彈跳傳導是無可避免的,真吹牛),以增進後座行路舒適性。

而且Luxgen7 MPV全車系後懸吊均配置直徑22mm的一體成型ARB防傾桿(ARB就是防傾桿(英文Anti Roll Bar),納智捷把防傾桿冠上ARB讓人覺得比較高尚),並將其固定於後懸主樑內部,除了可縮小懸吊總成之體積,並具有抑制車身側傾的功效,同時還能強化過彎操駕能力。(絕大部份的扭力樑後懸吊都有加防傾桿,這是一般的設計
至於避震器設定方面,Luxgen工程團隊則是請Prodrive的底盤調校專家長期駐臺參與開發,依據臺灣路況及使用車輛情形(怎麼到了S3和U5就不熟悉台灣走走停停的特殊用路環境了?),整整2年間與國內避震器廠商及工程師進行細部調校,創造出最理想的阻尼曲線,並於避震器內壁及閥門採用特殊塗層、大幅降低摩擦力,消弭筒身作動時所產生的異音及碎震,進而提昇行路品質,讓車艙更寧靜,以更符合其MPV廂式休旅車的定位,最後再前往義大利都靈及歐洲各大城鎮,且在德國專業測試場地:ATP進行複雜的各種測試,並經歷於臺灣、大陸黑河、上海、吐魯番等地的實地測試。

緊接著Luxgen7 MPV推出的Luxgen7 SUV,搭載共同開發的底盤平台,基本結構維持相似的設定,同樣採前麥佛遜、後多連桿的設計(錯誤3次:是扭力樑),但因應不同的車重、車型與需求,已在彈簧長度、彈性係數,以及避震器阻尼的調校上,採用了不同的規劃。而且為了提供SUV消費者戶外運動的需求,並提升高底盤車身更好的安全性,Luxgen為了4WD車型、還特別與擁有豐富SUV底盤調校與製造經驗的奧地利Magna合作,開發了一套可主動反應路況的四輪驅動系統,扭力輸出能在100:1與50:50之間自動調整,提供最佳循跡性與抓地力(錯誤:扭力樑輪胎容易跳,彎道循跡性和抓地力較差),並還是保有房車般乘坐舒適性的SUV底盤。

與Luxgen7 MPV共用相同底盤平台的Luxgen7 SUV,當然也是Luxgen工程團隊與Magna及Prodrive兩家公司合作下的結晶,所以在一樣的前麥佛遜、後多連桿設計下(錯誤4次:是扭力樑),不僅維持了能提供最大車內空間的優點,且由於此底盤平台設計之初便有導入四輪驅動系統的規劃,所以融入四輪驅動系統的過程並不需重新開發,僅重新設定彈簧、避震器阻尼等的設定,便能適應SUV的車重及定位。

至於導入Luxgen7 SUV、由Magna負責整體調校的這套3模式四輪驅動系統,採用的是隸屬日本Toyota集團、專精汽車轉向與驅動系統的Jtekt所推出之ITCC電子式智慧扭力耦合器 (Intelligent Torque Controlled Coupling),能藉由與車上電腦ECU的連結,收集橫向加速度、偏航率、縱向加速度、4輪輪速、方向機轉向感應訊號、引擎訊號、APS油門開度感應器之訊號,由Delphi負責整合ABS防鎖死剎車系統、EBD電子煞車力分配系統、TCS循跡防滑控制系統等被動安全行車系統,提供最適當的輸出,擁有最佳的操控穩定性。

相較於一般四輪驅動系統,Luxgen7 SUV的這套3模式四輪驅動系統,在2WD模式下,與Luxgen7 SUV 2WD車型一樣,以前輪驅動的狀態行駛,具備最佳都會行車燃油性(U7的油耗是出名的,尤其是都會行車),切換至AUTO模式時,則可視實際需求,決定適當的前、後輪扭力分配,進行100:1~50:50的輸出分配,在濕滑路面、爬坡與碎石區中,獲得最好的循跡與抓地力,而在切換至LOCK模式時,則能擁有較AUTO模式時更運動化的設定,讓後軸扭力瞬間放大1.5倍,扭力會視需求調整,適用於行駛陡坡、沙地與泥濘地等輕度越野地形。(錯誤:U7底盤和MPV共用,不只懸吊和避震設定不適合,散熱系統無法適用off-raod,引擎水溫會拉高)

且這套電子控制式的四輪驅動系統,還可緊密地與ESC動態車輛穩定系統及TCS循跡防滑系統等主被動安全系統整合,在不影響乘坐舒適性的前提下,提升惡劣行駛地形時的脫困能力(吹牛吹上天了,U7無法在惡劣地形上行駛,除非是具真正越野能力的吉普車),豐富SUV的駕駛樂趣。

作為正式切入國內主流房車市場級距的中堅車款,Luxgen工程團隊對於Luxgen5 Sedan的底盤開發與調校當然格外慎重,期望能再次獲得與Luxgen7 MPV及Luxgen7 SUV相同的評價,所以他們這次找到了曾為BMW、Land Rover、Mercedes-Benz、Nissan與Volkswagen等車廠,提供服務工程資訊分析與調校的美國Altair公司合作,並經過Luxgen工程團隊於國內唯一專業測試場地:ARTC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實際調校測試,針對阻尼值、閥門數據、彈簧係數、橡膠件等反覆進行調整,且將測試車送至國外專業底盤調校公司進行最基礎、重要的模擬器測試,以及當地各種路況的實際路試,最後才將成果交由英國權威安全測試機構Mira進行試驗,完成現在Luxgen5 Sedan的底盤設定。

Luxgen5 Sedan底盤開發之初,便是以「操駕安全性」和「乘坐舒適性」兩項關鍵為設計前提,所以即使軸距長度達2,720mm,較一般國產中型房車約2,600mm的軸距都來得更長,直逼大型房車的水準,獲取較大的車室空間,以及更平穩的高速穩定性,但是這個採用前麥佛遜、後多連桿設計的高剛性底盤平台(錯誤5次:是扭力樑),依舊兼顧了靈活的駕馭感受,相當符合臺灣實際路況需求。(納智捷都承認自己不熟悉台灣走走停停的特殊用路環境了

此外,由於搭配17吋胎圈的Luxgen5 Sedan,底盤設定擁有偏向歐系車的操控感,所以轉向系統的設定上,Luxgen工程團隊是與美國TRW和華創共同調校,以Volkswagen Passat為對象進行模擬,因此方向機齒比較一般國產中、大型房車都更為靈敏,並採用了液壓輔助動力轉向系統(現在的車還有非動力(液壓)輔助的轉向系統嗎?),駕駛人能獲得更清晰的方向盤路感回饋,還可提升高速行駛時的穩定性,且在車輛高速時降低方向機內部液壓油的流量,藉此讓方向盤變重、增加行車安全,而且這套轉向系統不論是在測試機或實車上,都已通過嚴苛的耐久測試。

而在歷經從2008年至今不斷的開發與調校後,擁有優異調校底盤與轉向系統、採用與Luxgen7 MPV和Luxgen7 SUV相同之大型雙層煞車倍力器,能提供最高0.9G制動力的Luxgen5 Sedan,僅經過簡單的調校,便以1分01秒64的時間、於2011年11月刷新LTNS龍潭樂活賽車場 (Long Tan National Speedway) 的國產原廠車單圈紀錄,證明了Luxgen工程團隊的用心,也強調了其以歐化底盤為主的設計。


9大引用的這篇文章水準有點低,只是在幫納智捷吹噓,內容錯誤百出,編寫此文的人對汽車結構和性能不熟悉,是不是納智捷御用行銷廣告公司"雪芃"操刀的?

事實上,一家車廠的供應鏈體系非常龐大,不可能什麼零部件都自己生產。車廠最主要的核心在於:車型及內外裝設計、整合、測試、組裝、軟體、調校、行銷、後勤維修,仔細整理了納智捷的內容,一家超過60年的車廠,居然自己沒有設計、整合、測試、調校的能力,連引擎維修能力也差,幾乎全部都是花錢尋求外援完成的。2003年以山寨起家的大陸比亞迪汽車,在短短的15年,已經是全球新能源汽車排名第二的大廠了,而裕隆呢?

納智捷外援一覽:
外觀:IDG義大利喬治亞羅設計工作室
底盤:雷諾ESPACE
渦輪:美國Garrett
引擎控制系統:美國Delphi
變速箱:日本愛信精機
底盤和懸吊避震系統調校:奧地利Magna、英國Prodrive、美國Altair
四輪驅動系統設定:奧地利Magna(日本Jtekt生產)
James579910 wrote:


9大引用的這篇文...(恕刪)

打臉打得真徹底。好樣的。
護衛隊最令人厭惡的就是帶風向,使不懂的消費者認為這種東西是好車而掏錢買,之後不但安全性沒有、操控性沒有,然後一天到晚去喝咖啡。
James579910 wrote:
9大引用的這篇文章水...(恕刪)


太強了。解釋的真清楚。
James579910 wrote:
9大引用的這篇文章...(恕刪)

你說--(真懷疑9大沒開過所謂一般日系休旅車,去試駕SUBARU、SUZUKI)--

你開過我家地下室這車嗎?




怎不拍這台跟U7一起照呢老是這兩張照片人家會懷疑啦
94533821 wrote:


你開過我家地下室...(恕刪)
James579910 wrote:
9大引用的這篇文章...(恕刪)

好棒呀
你打臉嘉偉哥和龐德老師了

嘉偉哥試駕講評U7eco


龐德老師講評U7eco


U7eco版 日本賽道調校

94533821 wrote:

好棒呀
你打臉嘉偉...(恕刪)

不解釋!


94533821 wrote:
你說--(真懷疑9...(恕刪)

我家大樓車庫一大把BMW,但不代表是我的
納粉打壓納車苦主不是要PO行照、工單的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