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動車界雙雄聯姻,可行嗎?

kenliao wrote:
S3 EV號稱是33kwh電池組,
如果要增程的話,
燃料電池也是一個選擇⋯⋯
需要時才裝置在後箱置物空間,
只要預留直流充電機制即可




簡單講,「燃料電池」並不是電池,用「沒有機械結構的發電機」來形容比較恰當。

而且燃料電池要裝設到車上,其實會非常佔空間!
(不信的話,請去看Toyota Mirai的動力結構在車上的空間佔用度。
這台就是標準的用大電池+FC做出來的車輛!)

以上還沒有講到費用喔!
別忘了目前燃電,幾乎大多數都還需要白金這個貴死人的貴金屬作為觸媒的!


Derek1887 wrote:
有了GGR增程電池,還有一個好處,如果車主到了某個地方辦事,車子不動了,但停車的地方沒有外接電源可以幫主電池充電,這段時間等於就浪費掉了。然而如果有裝GGR增程電池,車子不動的期間,GGR電池可以持續幫主電池充電,等車主回來後,主電池又滿了,雖然GGR電池空了,但找個換電站把GGR電池換掉,又是一尾活龍,停車時間可以充分利用。


這不如直接並聯供電,還比較不會浪費...

而且GGR電池容量以EV來說,真的太小了。
裝那個模組的空間,不然直接分配來放上一台小發電機串連電池,做成增程電動車還比較實際,成本搞不好還比較低...

還有,Lexgen並不是「唯一發展電動汽車的台灣品牌」
至少前面還有「必翔」這個牌子。
去年也冒出一個「Thunder Power」,但後面有沒下文還要確認。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而且GGR電池容量以EV來說,真的太小了。
裝那個模組的空間,不然直接分配來放上一台小發電機串連電池,做成增程電動車還比較實際,成本搞不好還比較低...
還有,Lexgen並不是「唯一發展電動汽車的台灣品牌」


本來我也期待納智捷出增程式電動車,這是目前最實用的模式,可惜納廠還是直接挑戰純電動車。

以充滿電220公里的續航力,通勤跑個幾十公里來回不是問題,但若要稍微跑長途一點,就要擔心電力問題了。

GGR電池一顆1.3KWH,佔S3主電池33KWH的3.9%,單獨一顆當然不夠看,可是若一次放個8顆就可以增加31%的容量,這個比例應該是有實質幫助的,而且這31%的電力透過換電方式能夠快速補充,只要換電站夠密集(特別是國道服務區),這樣偶而要跑個長途的也不用擔心沒電怎麼辦。
Derek1887 wrote:
GGR電池一顆1.3KWH,佔S3主電池33KWH的3.9%,單獨一顆當然不夠看,可是若一次放個8顆就可以增加31%的容量,這個比例應該是有實質幫助的,而且這31%的電力透過換電方式能夠快速補充,只要換電站夠密集(特別是國道服務區),這樣偶而要跑個長途的也不用擔心沒電怎麼辦。


我想這是您僅看到電容量,而沒有看到其他的問題。

GGR電池跟S3大電池電力規格不同,也就是說放GGR電池的Slot,還需要有變壓器與安全迴路。
而且由於是大功率放電,GGR電池的slot也需要安裝散熱裝置。
然後再加上8顆電池的slot,這些東西統統加進來,S7的後車廂還有空間嗎???

而且雖然交換電池,再拿這交換來充大電池方式很理想,但這很不符合實際效益。
原因也很簡單:充電效率問題。

另外實際上,「GGR電池一顆1.3KWH,佔S3主電池33KWH的3.9%」這句話是不成立的。
能有2.5%,就要偷笑了...。
別忘了充電跟放電都要做轉換,損失的能量雖然沒有ICE那麼大,但多次轉換後也不容小看。

轉換率簡化來看,假設都是80%好了,這表示1KWH的GGR電池容量,總輸出為0.8KWH。
而充到S7大電池的電力有多少? 0.64KWH,也就是僅有64折?!!!
(別忘了大電池放電出來,還要再打8折,可供使用的電量變成只剩0.512KWH而已!!!)

至於變壓的損失等那些,我還沒有算到喔!


比較可行的方法,是GGR跟S7大電池並聯使用。
但這也表示這系統需要3套安全迴路(GGR電池一套、大電池一套、充電系統一套)跟3套變壓器。
先不管要怎麼處理空間問題,這樣的系統,迴路複雜度一般非專業人士(包括我自己在內)很難想像。

而且請不要忘了「高壓直流電」這五個字所代表的危險意義...
Derek1887 wrote:
納智捷是唯一發展電動...(恕刪)

其實台灣在做電動車的還有必翔(目前沒有繼續生產,但是電池技術應該不錯)和Thunder Power(前陣子參加法蘭克福車站)哦~
必翔我只知道有出電動機車跟老人家的代步車,電動汽車的話就沒什麼印象了,之前納牌電動版的U7(還是M7?)上市時,記得他們有宣傳說是第一輛掛牌的台灣品牌電動汽車。

至於Thunder Power的電動汽車,看起來蠻高級的,性能也很猛,目標是針對Tesla Model S,不過他們的市場是美國、歐洲跟大陸,看起來台灣似乎不會販售~

Derek1887 wrote:
必翔我只知道有出電動機車跟老人家的代步車,電動汽車的話就沒什麼印象了,之前納牌電動版的U7(還是M7?)上市時,記得他們有宣傳說是第一輛掛牌的台灣品牌電動汽車。

至於Thunder Power的電動汽車,看起來蠻高級的,性能也很猛,目標是針對Tesla Model S,不過他們的市場是美國、歐洲跟大陸,看起來台灣似乎不會販售~


必翔是有點可惜。
在歐洲等地電動代步車都有不錯的成績,也有計畫有進軍一般家庭電動車市場。
而且台灣也有掛過電動車的牌,只是後來就沒下文了。
(跟PGO那台125 cc Hybrid 摩托車,一樣是完成開發但卻沒有在市場上出現的好東西)

而Thunder Power,計畫是2017要推出EV跑車。
只能給予祝福了...畢竟屆時EV跑車已經是紅海一片,還一大半江山早被Tesla拿走...
況且還有其他大廠EV/PHEV跑車在搶鋒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