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GEN的扭力樑一定比獨立懸吊差嗎?


老話一句....

如果扭力樑這麼棒,那勞斯萊斯、Bently用多連桿用心酸的

納粉的工程學跟力學這麼棒還不趕快去歐洲車廠高就....

你們可以把扭力樑調教的比多連桿強還可以順便幫車廠省成本

飛雅特跟福斯集團正缺你們這種人才呢

我覺得天氣晴先生可真是個奇葩勒沒去BMW當設計工程師真是可惜了
vic0320 wrote:
不知你換的是國產的還...(恕刪)


謝謝,我是換國產套裝的,應該是DGR
道路版,平常不跑山路的。


回覆 qena <想請教一個問題,已經是後獨立懸吊的車子,也換軟硬可調改裝型避震器,還有需要改裝後防傾桿嗎?>
答:底盤設定是個學問。以目前市面上的車輛設計,swaybar 都夠用了。前面加硬會導致推頭 (maybe reduce understeer due to camber change),但後面加硬會導致oversteer ,但也要考慮到阻尼的設定 (rebound & bound)的重量轉移。
建議阻尼更換就好。

我希望以上有幫助各位了解基本底盤的知識。period

Happy motoring!


Stan @ XPro2 wrote:
首先,底盤是很複雜的一個學問,我來用簡單的方法解釋。

不管車是獨立或扭力樑,我們可以視為如何應用與需求。

扭力樑 - 通常車是扭力樑,都是FF設定,也可以說操控大多傾向推頭,也可說後懸吊非獨立。那個扭力桿就好比獨立懸吊的swaybar,swaybar 越粗 就會使後獨立越不獨立。以賽道而言來做單圈,扭力樑實際上是比較沒有獨立懸吊抓地的好,在可設定的方向,我們會把後輪阻尼設在某loading 時會翹角 (但在無在扭力樑做改變),這時後輪一輪翹腳時,後面的抓地就會減少 (前面2輪胎著地,後面1輪),這樣幫助了增加前輪抓地減少 understeer / push 也可說在正確的 weight transfer & loading 可發揮級速操控。(weight transfer, vehicle loading, tire contact patch)

獨立懸吊 - 如把後swaybar 換硬 (torsion),這不一定會是好方法。可達到 turn -in,但會snap 失去抓地。甩尾可以這樣做。

重點是,應該 max 抓地力 all 4 corners,先以設定阻尼為優先,而不是改變扭力樑/sway bar 的torsion,這只是會讓車的懸吊更不獨立。

當然,扭力樑的設計可省空間 (max 車內後空間),但因比較不獨立,在路面不佳時,操控、舒適度一定來的比獨立懸吊來的沒那理想。但可能會問為何Altis 做起來就很像獨立懸吊?因為Altis 的torsion beam 扭力小,來的比較可讓左右阻尼發揮。那可讓扭力樑做到跟獨立懸吊一漾的 characteristic? 當然不行。扭力樑 把 torsion beam 拿掉左右就垮了。獨立懸吊可以把 sway bar 拔掉的。

希望這有解答扭力樑好不好。賽道、操控、Comfort、etc.


問:那扭力樑的車又去加裝防傾桿?
回:你把後懸吊變更不獨立,到某個平衡點直接 loose 抓地力,那時阻尼都無法發揮作用了。如果在賽道就直接撞牆了。道路呢?


Stan @ XPro2 wrote:
回覆 qena &l...(恕刪)


感謝Stan 大大的分享及回答,我也是覺得以自己的用途應該是不需要到改後防
傾桿。
Stan @ XPro2 wrote:
回覆 qena <...(恕刪)

Stan先生 能否請教你幾個問題:
我們的車子是2016年U7ECO
我比較訥悶的是 你說的噪音和操控?
因為當初要買車時 我們有去試過 好幾家的車廠
比較過一些日系休旅車
為何我們覺得 噪音和操控 比一些日系休旅車好?
例如:在過彎時比較穩 不會晃動那麼大 也沒有底盤傳來的噪音
期待 你的回答 謝謝!
這我們要想的是動態或靜態的噪音。動態時最難處理的是底盤傳來的。靜態時,噪音在於車內吸音相關材 (地毯,坐椅,門片,車頂),鈑金形狀與厚度,玻璃厚度,等。

希望有回復你的問題
94533821 wrote:
Stan先生 能否...(恕刪)
Stan @ XPro2 wrote:


回覆 qena ...(恕刪)

感謝專業解說
很多人最大的問題在於一直要拿不同廠牌、車型、需求的車來當作獨立懸吊跟非獨立懸吊的比較基準,這麼多的變因要如何比較起?
簡單說,一樣S5一樣號稱水野調校,多連桿各項表現一定優於非獨立。
過彎傾斜或比較少,這很難鑑定。

B 車轉彎grip 較好,車速高,G值較高,相當的會有高的側傾

A 車 轉彎時推頭, 當 車請向轉彎不足時 G值也比較低, 感覺上車就比較不會側傾

有重量轉移就會有側傾,就會產生 G 值
94533821 wrote:
Stan先生 能否...(恕刪)

Stan @ XPro2 wrote:
這我們要想的是動態...(恕刪)

Stan 謝謝 了解了:
你所說的扭力樑和獨立懸吊 各方面優缺點是先天的
後面的一些車體本身結構和如何去調校 也是重點
能否冒昧請問您 對於水野先生的評價如何 謝謝!!

94533821 wrote:
Stan先生 能否...(恕刪)


我自己以前也開底盤一樣的M7
當時去新烏路跟二高試車真的覺得底盤操控還不錯
實際入手後發現,市區的舒適度很差,避震彈跳很不舒服
激烈一點的山路像蘇花這種的,車尾根本跟不上車頭的反應,開起來很痛苦
看完XPro2大的文章我才幌然大悟
會覺得後扭力樑操控好真的是一種假象呀~


備註:
我的第一部車: 前後雙A臂
第二部車: 前麥花臣;後雙A臂
第三部車: 前麥花臣;後扭力樑 ←M7
第四部車: 前麥花臣;後多連桿(C1底盤)
第五部車: 前麥花臣;後雙A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