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一句....
如果扭力樑這麼棒,那勞斯萊斯、Bently用多連桿用心酸的

納粉的工程學跟力學這麼棒還不趕快去歐洲車廠高就....
你們可以把扭力樑調教的比多連桿強還可以順便幫車廠省成本
飛雅特跟福斯集團正缺你們這種人才呢



我覺得天氣晴先生可真是個奇葩勒沒去BMW當設計工程師真是可惜了
Stan @ XPro2 wrote:
首先,底盤是很複雜的一個學問,我來用簡單的方法解釋。
不管車是獨立或扭力樑,我們可以視為如何應用與需求。
扭力樑 - 通常車是扭力樑,都是FF設定,也可以說操控大多傾向推頭,也可說後懸吊非獨立。那個扭力桿就好比獨立懸吊的swaybar,swaybar 越粗 就會使後獨立越不獨立。以賽道而言來做單圈,扭力樑實際上是比較沒有獨立懸吊抓地的好,在可設定的方向,我們會把後輪阻尼設在某loading 時會翹角 (但在無在扭力樑做改變),這時後輪一輪翹腳時,後面的抓地就會減少 (前面2輪胎著地,後面1輪),這樣幫助了增加前輪抓地減少 understeer / push 也可說在正確的 weight transfer & loading 可發揮級速操控。(weight transfer, vehicle loading, tire contact patch)
獨立懸吊 - 如把後swaybar 換硬 (torsion),這不一定會是好方法。可達到 turn -in,但會snap 失去抓地。甩尾可以這樣做。
重點是,應該 max 抓地力 all 4 corners,先以設定阻尼為優先,而不是改變扭力樑/sway bar 的torsion,這只是會讓車的懸吊更不獨立。
當然,扭力樑的設計可省空間 (max 車內後空間),但因比較不獨立,在路面不佳時,操控、舒適度一定來的比獨立懸吊來的沒那理想。但可能會問為何Altis 做起來就很像獨立懸吊?因為Altis 的torsion beam 扭力小,來的比較可讓左右阻尼發揮。那可讓扭力樑做到跟獨立懸吊一漾的 characteristic? 當然不行。扭力樑 把 torsion beam 拿掉左右就垮了。獨立懸吊可以把 sway bar 拔掉的。
希望這有解答扭力樑好不好。賽道、操控、Comfort、etc.
問:那扭力樑的車又去加裝防傾桿?
回:你把後懸吊變更不獨立,到某個平衡點直接 loose 抓地力,那時阻尼都無法發揮作用了。如果在賽道就直接撞牆了。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