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GEN的扭力樑一定比獨立懸吊差嗎?


94533821 wrote:
Stan先生 能否請教你幾個問題:
我們的車子是2016年U7ECO
我比較訥悶的是 你說的噪音和操控?
因為當初要買車時 我們有去試過 好幾家的車廠
比較過一些日系休旅車
為何我們覺得 噪音和操控 比一些日系休旅車好?
例如:在過彎時比較穩 不會晃動那麼大
期待 你的回答 謝謝!


避震器、彈簧、隔音 變數那麼多 怎麼比

可以確定的是您的U7在隔音和底盤調較比您試過的日系車款來得好

結論是纳智捷換成獨立懸吊會比現在更優異
edc218 wrote:
我自己以前也開底盤...(恕刪)

請問 你的m7是否是第一代的
U7eco版 就大大不同了
請看影片~
(他有個地方說錯 說後座不能調整 其實可以調)
mysuntim0918 wrote:
避震器、彈簧、隔音...(恕刪)

嗯 了解 謝謝~
這種討論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一次,而且大家還是討論的興高采烈的。

一定會有人酸非獨立懸吊不好,然後也一定會有人出來反駁。

轉向輪、轉向軸、前懸吊、傳動軸、後懸吊、避震器、輪胎再加車底平台大概是一台車的底盤總成。

單一個後懸吊並不能直接決定整個底盤的優劣,而整個底盤的優劣也還得視用途、駕駛方向來決定。

如果獨立懸吊就一定比較舒適,就不會有人說在市區神車比馬三或FOCUS舒服了。雙B也不一定就比較
舒服,有的路面神車真的就是比較平穩,有的路面就晃的像船一樣。

然後個人猜一般駕駛者有絕大多數無法很明確的體會兩者在競速上的優劣,因為不會開那麼快,技術
也還沒到。之前有網友說過,非獨立懸吊有他過彎的樂趣在。

自己請教了一下比較有在跑山路的朋友說的,得到的回應大概是非獨立懸吊在某些跑法上過彎轉向上
比較容易,但出彎的精準度較不受控,一旦車頭偏差了就得修正回來,而在出彎時要加速又要修車頭
方向,速度一定較慢拉回來。雖然這不是什麼大師的論點,但表示每個人的跑法不一樣,單就一個部
位要斷定整個底盤總成的好壞是勉強了點。

自己去試駕,試駕後喜歡就買,就這樣。別人說的再好,不合你的駕駛方式也是無用。
mysuntim0918 wrote:
這篇的含金量突然爆表 可以置頂了
讚讚讚


嘿嘿~還不是我洞燭先機,知道這主題要發以端正視聽,所以功勞在我哈哈!!

另外請教Stan大哥,您們以前改裝的Luxgen S5 GT300,底盤是否也用上了後獨立懸吊呢?謝謝!

更新:
抱歉看到了,您們先前所改裝的S5 GT300仍是使用扭力樑式拖曳臂,引述圖文如下:

「直接先公布答案!XPro2的後懸吊型式並沒有改變,依然維持LUXGEN原廠的『扭力樑式拖曳臂』。會讓這位車友誤以為變成麥花臣懸吊的原因,主要是因為XPro2把避震器從『筒簧分離式』製成了『筒簧合一式』。」

「為什麼要製成”筒簧合一式”呢?原廠的”筒簧分離式”不好嗎?」NO~!!!我很常強調:『沒有好不好,只有適不適合』。所以我們先來分析一下XPro2 GT系列和納廠原始設計的需求差異。」



「綜合以上分析,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來,XPro2為了改善後懸吊獨立性增強控制性同時改善拖曳臂降低後,將導致彈簧伸展空間不足的問題,所以將避震器改成了「筒簧合一式」,所以後輪軸的上下運動行程仍很充足,路面適應性不會被犧牲反而舒適性大增。」



「大家千萬別以為XPro2 GT系列的後懸吊為了強化賽道性能,就一定會犧牲舒適性!是,比賽車的避震器都比較硬,所以跟原廠軟軟的避震器比起來,似乎比較舒適。但如果把”避震器”與”扭力樑”分開探討,其實扭力樑不就是一隻比較粗的防傾桿嗎?就算號稱操控性最好的雙A臂,換裝一支10公分粗的防傾桿,左右懸吊動作還稱得上獨立嗎?」

文章出處


結論就是我仍舊看不太懂,所以是不是用上獨立懸吊勢必表現會更好呢?

也請納粉不要再拿typeR的非獨立懸吊來嘴了

typeR整個底盤強化及防傾桿、避震都是賽事等級跟一般市售civic天差地遠.....

而且typeR是扭伯林跑進8分內唯一一台非獨立懸吊的快車,其它跑進8分內的跑車都是多連桿,這樣很清楚了吧

所以typeR是特例不能拿來跟市售車一概而論,這應該是很簡單的邏輯吧

typeR是非獨立,S5也是非獨立....所以S5的操控=typeR的操控?!可以這樣連結的天兵我也是服了you

換言之非獨立懸吊就是車廠的成本考量罷了,如果今天S5也換上賽事等級的非獨立

變成了百萬起跳的車價,又有幾個粉會買單?!
下一站幸福2050 wrote:
而且typeR是扭伯林跑進8分內唯一一台非獨立懸吊的快車,其它跑進8分內的跑車都是多連桿)



而且最新的type R早就改成多連桿了,改成多連桿後成績可是一口氣以將近7秒差距突破前代Type R的紀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的F1有哪一台是用扭力樑或拖曳臂的?

Stan @ XPro2 wrote:
回覆 qena <...(恕刪)


敢不鄉愿切題針針見血,並言之有物,還做了比較表,真的難得。滿分奉上。

順便請教一下,暈車那一欄的意思應該是後座扭力樑比較容易暈車對吧?

CLA45 AMG wrote:
而且最新的type R早就改成多連桿了,改成多連桿後成績可是一口氣以將近7秒差距突破前代Type R的紀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的F1有哪一台是用扭力樑或拖曳臂的?...(恕刪)

你知道跑紐柏林那部type R的防傾桿有多粗?

你覺得F1是在為誰服務的?
多連桿後續維修利潤比扭力樑高多了,眾家車廠當然爭相推多連桿啊...



CLA45 AMG wrote:
敢不鄉愿切題針針見血,並言之有物,還做了比較表,真的難得。滿分奉上。

順便請教一下,暈車那一欄的意思應該是後座扭力樑比較容易暈車對吧?...(恕刪)

177F
Stan大不是已經提過:
為何Altis 坐起來就很像獨立懸吊?
所以你覺得那種懸吊容易暈車?

PS:
很好奇之前有人說非6秒台不開,還嘲笑 XPro2 那部S5是只能在大膨灣玩的土砲車,是否很鄉愿?

2017-10-30 22:50 #177
Stan @ XPro2 wrote:
當然,扭力樑的設計可省空間 (max 車內後空間),但因比較不獨立,在路面不佳時,操控、舒適度一定來的比獨立懸吊來的沒那理想。但可能會問為何Altis 坐起來就很像獨立懸吊?因為Altis 的torsion beam 扭力小,來的比較可讓左右阻尼發揮。那可讓扭力樑做到跟獨立懸吊一漾的 characteristic? 當然不行。扭力樑 把 torsion beam 拿掉左右就垮了。獨立懸吊可以把 sway bar 拔掉的。...(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