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納智捷的底盤雖為扭力樑的配置 但確十分完美 調校才是最大因素!

Rally Bear wrote:
辛苦了!看川普大大查...(恕刪)


支持台灣設計製造一輛好車
基於這個信念,找世界一流的廠商合作
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納智捷用心整合製造好車
台灣人民之福,世界人民之福

小奇2 wrote:
業務也真可憐還要半夜發文來推薦一個月賣沒幾台的產品納牌有你真好!

不知道您有沒有看過這段話?


Rally Bear wrote:
文章是來自U-car...(恕刪)

不能只"看"
要去"開"
妳文章明明就是轉載自U-CAR,並且沒有說明文章來源變成自己的發文,已經侵犯友站的著作權了,這是盜文

更何況這篇文章是業配文!
阿肥百貨 wrote:
目前這底盤遇到最大...(恕刪)

只能說有好有壞啦
纳智捷很多的設計 都是一擺的
包括車體的組裝

我也換了短彈簧
也有"觸底"現像

其實不是只纳智捷
有些原廠車
也如此

原廠車改裝避震器
若沒有調叫功力好的改裝廠
最好不要輕易嘗試

94533821 wrote:
只能說有好有壞啦纳...(恕刪)

扭力樑操控真的很好像法國車都是扭力樑,不過文章建議要表明出處,禁止為特定網站宣傳,以免觸犯版規

94533821 wrote:
扭力樑就很差?沒開...(恕刪)


獨立懸吊和非獨立懸吊的種類和差異,你知道嗎?不要隨便上網GOOGLE一篇業配文就PO出來,U-CAR的這篇業配文也是東拼西湊的,專業人士看了都笑話了,你還拿來盜文,真是不知所云!

你是從我回應這篇發文點戰火的,你仔細看下我回應的內容,不要無知發文。
新好男入川普 wrote:
扭力樑操控真的很好...(恕刪)


我在回應這篇文章的樓主中有提到為何歐洲入門款的小車以扭力樑居多。扭力樑在線性加速和駕駛確實很穩定,尤其是成本低廉、故障少,但是受到先天無法調整傾角、束角的限制,在車輛抑制震動、過彎操控上,就是不如獨立懸吊。

...扭力樑(或稱拖曳臂)由於耐用且結構簡單,加上佔用空間小成為平價或入門車款的主流後懸吊系統設計。但後扭力樑懸吊並不利於操控訴求的車型定位,若想要追求更高的駕駛樂趣,後多連桿懸吊設計才有辦法體現駕馭本質。....",近年來,各車廠採用扭力樑(或稱拖曳臂)懸吊的,都是以入門車款為主,無論VW、BENZ、FROD、MAZDA等車廠均是如此設定。因此,LUXGEN品牌創立之初,即定位為豪華、舒適的乘駕感受,全部車系卻一律採用扭力樑懸吊,與其目標設定有明顯相悖。

獨立懸吊和拖曳臂(扭力樑)懸吊在直線行駛乘座的舒適性,沒有明顯差異,反而拖曳臂更加穩定,但是在山路行駛就很明顯。

台灣爛路很多,獨立懸吊的優點是在各輪胎的減震獨立運作,例如:左後輪壓到石頭或坑洞,右後輪受到的影響力較小,相對右後方的乘客因為車輛減少震動,舒適性就好很多。

會說拖曳臂(扭力樑)懸吊的"車輛操控性、動態穩定性、乘座舒適度"是各種懸吊系統中最差的原因是,左右後輪胎下行程的傾角、束角是固定的,無法調整的,造成路況傳導到車身更為直接。例如:左後輪壓到石頭、坑洞,造成後車身抬高、下降,而車輛上下起幅較大,左後車輪的跳動和車身傾斜會直接影響到右後乘客;簡單形容,拖曳臂(扭力樑)懸吊的左後輪如果壓到大坑洞,右後輪像是壓到中坑洞,而獨立懸吊的右後輪則是像壓到小坑洞。

由於拖曳臂(扭力樑)懸吊對路況傳導,遠高於獨立懸吊系統,對乘客的舒適性和動態行駛的影響也是較大的。同樣路況在高速過彎時,拖曳臂(扭力樑)懸吊因為離心力抵消較少之故,翻車的機率,遠高於獨立懸吊系統。

哪種懸吊都沒有對錯,只能就適應的路況、乘坐舒獨性、操控性、購車需求和預算去討論,就像前驅、後驅和四驅的爭論一樣。

如果經常駕車到山間野外,獨立懸吊是較佳的選擇;如果經常在筆直道路、高速公路、和市區平穩駕駛,拖曳臂(扭力樑)懸吊反而更有駕駛樂趣。

歐洲很多車廠,也是為了符合多數人的用車需求,特意設計成拖曳臂(扭力樑)懸吊系統,並非為了減少成本的因素。反而,美國、澳洲、大陸,為了因應多變的路況及車主的需求,大多採四輪獨立懸吊。
94533821 wrote:
只能說有好有壞啦纳...(恕刪)


看你盜業配文就不知道獨立懸吊和拖曳臂(扭力樑)懸吊的不同
簡單一張圖讓你看懂
納智捷不但怕神對手,更怕豬隊友



圖片修改自http://www2.kuas.edu.tw/prof/cjh/kuaspuzzle/2000/others/car.htm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