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智捷不考慮成立汽車版的GOGORO嗎??

cyt7241208 wrote:
電動車的歷史可是比...如果要歸納 Better Place 失敗的幾個原因,大體上可分為:...(恕刪)


網路上那一篇對Better Place的分析,基本上似是而非,貌似拚湊。

Better Place 的電池交換系統包含專利底盤結構,失敗的關鍵問題是錢燒完之前沒能說服任何一家主流車廠使用他的底盤。而底盤設計是各家汽車公司的核心領域,並不是只有騰出空間裝電池而已。

它遇到的問題跟GGR類似,但是GGR的解法是自己造機車,跑自己的電池交換系統。老實說,作為新創公司,GGR也只有在台灣才有成功機會,兩大原因是1.機車擁有和使用密度世界第一,全年不下雪,平均通勤距離短 2.法令不友善和居住環境特性,讓標準型電動機車根本無法使用(公寓/大樓住宅無法充電)。GGR賣到歐洲,西門子就只要車不用她的電池交換系統。

機車的電池交換系統概念在台灣最早提出具體可行營運概念的是....王永慶,時間甚至早於鋰電池應用在機動車輛之前。有意思吧,不過沒跨出概念階段。王永慶的系統核心是當時具有潛力的一次性空氣電池(如果沒記錯),外觀與傳統鉛酸電池無異但效能更優。交換站設立在便利商店和加油站,直接替換到機車上,用過的電池則後送處理,很容易更換活性材料重新投入營運。這樣的商業概念包含一套營運系統,後勤管理,以及自己造車(有電池快拆設計)。如果王永慶晚15年提出這種概念,他大概也會加入雲端服務,改用鋰電池(現在的台塑集團自己就有鋰電池材料公司)。

商業系統的成功除了巧思,也有相當的時間和環境條件。此刻的失敗,不代表商業模型是錯的,反之亦然。

BigMac4Diet wrote:
Better Place 的電池交換系統包含專利底盤結構,失敗的關鍵問題是錢燒完之前沒能說服任何一家主流車廠使用他的底盤。而底盤設計是各家汽車公司的核心領域,並不是只有騰出空間裝電池而已。



所以我才說台灣最有機會做換電式電動車的就只有納智捷了
從車的設計到製造和銷售都是納智捷一手包的

所以我才會說 "納智捷不考慮成立汽車版的GOGORO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