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引擎不是你納智捷的專長,在這領域,貴公司還有很大改善的空間,但你的競爭力有多大??期待數年的 S5 EV+ ,總要先給我們養妳長大的台灣人一點湯先喝,希望這獨特產品能讓你發光發熱,讓Luxgen真正站上國際。 加油!! 等待中.....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8000060-260202
(因應大陸明年起針對汽車廠實施能耗總量管制(Corporate Average Fuel Consumption,CAFC)新措施,裕隆集團啟動新能源車登陸計畫。裕隆總經理姚振祥昨(27)日宣布,明年將在大陸投產首款納智捷純電動車S5 EV+;中華汽車最晚2018年,會在大陸東南汽車導入生產BSG油電混合動力車款。
裕隆、中華車高層均示警,大陸CAFC的實施,至2020年要實現出廠新車平均每公升行駛20公里的超低油耗水準,大陸車廠將掀淘汰潮。法人看好CAFC上路,大陸低價車、低技術能量車廠將陸續遭淘汰空出市場,裕隆集團大陸事業將受惠,後市看多。
裕隆集團旗下6大上市公司昨天起一連兩天,舉行2015年度上半年法說會,昨天由裕隆、中華車、裕日車3家車廠打頭陣。
裕隆集團看好今年兩岸車市規模均將較去年小幅成長,台灣預估將達42萬輛的近10年新高,大陸可望成長至2,513萬輛新高。在車市看增,加上全球經濟成長審慎樂觀下,裕隆三寶今年兩岸均訂下新車銷量成長的目標。
昨天裕隆、中華車兩家車廠總經理在法說會上,均針對大陸CAFC新規帶來的衝擊與因應對策,提出說明。裕隆解釋,CAFC將規範大陸車廠所有出廠新車的平均油耗,從明年起要逐年降低,至2020年要達到平均每公升行駛20公里的超嚴苛水準。
車廠為達CAFC的要求,除設法提升引擎燃油效能外,可以透過增加小排氣量車款的銷售,或是導入新能源車,例如電動車、油電車等方式達成,但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或是透過高額花費採購國外先進技術,才能獲得。)
grantchen wrote:
內燃引擎不是你納智捷的專長,在這領域,貴公司還有很大改善的空間,但你的競爭力有多大??期待數年的 S5 EV+ ,總要先給我們養妳長大的台灣人一點湯先喝,希望這獨特產品能讓你發光發熱,讓Luxgen真正站上國際。
您想太多了,台灣市場在眾多汽車品牌來說,由其是日系品牌,是個雞肋市場!所以台灣消費者要買到最新、最好的引擎與變速箱,買歐洲進口車。
Luxgen引擎與變速箱也是買國外的,並不是自行研發設計,充其量自行改良。既使有改良好的引擎與變速箱,也不可能給先給台灣用,絕對先供應中國市場,商人的作風很簡單,獲利!台灣與中國?
看看日本汽車的油耗數字,上看1公升/20公里的一堆,除了車體剛性輕量化外,變速箱與引擎的技術才是關鍵。
看看Honda的FIT,換顆變速箱、調教一下10年前的引擎,車體剛性與焊接也強化,油耗進步到17~18!還有Civic9代的引擎算15年前的產物,變速箱也有10年,經過原廠的調教後,14~15的油耗也很嚇人,畢竟這是很久之前的技術,這表示Honda的技術真的很好,只是不會給台灣最好的東西。
納罕星訣 wrote:
您想太多了,台灣市場在眾多汽車品牌來說,由其是日系品牌,是個雞肋市場!所以台灣消費者要買到最新、最好的引擎與變速箱,買歐洲進口車。
Luxgen引擎與變速箱也是買國外的,並不是自行研發設計,充其量自行改良。既使有改良好的引擎與變速箱,也不可能給先給台灣用,絕對先供應中國市場,商人的作風很簡單,獲利!台灣與中國?
看看日本汽車的油耗數字,上看1公里/20公升的一堆,除了車體剛性輕量化外,變速箱與引擎的技術才是關鍵。
看看Honda的FIT,換顆變速箱、調教一下10年前的引擎,車體剛性與焊接也強化,油耗進步到17~18!還有Civic9代的引擎算15年前的產物,變速箱也有10年,經過原廠的調教後,14~15的油耗也很嚇人,畢竟這是很久之前的技術,這表示Honda的技術真的很好,只是不會給台灣最好的東西。
...(恕刪)
+1
連個i-key手錶錶殼壞了都還要送到香港才能修,還能期望什麼?
還是繼續買技術比較實際,不要一點點進步就沾沾自喜. 別人進步的更多!
唯有那些眼裡只有撈錢的業代才會昧著良心吹噓自己車廠車子
納罕星訣 wrote:
您想太多了,台灣市場...(恕刪)
好犀利的答案,的確,開義大利、德國、英國車系車主,看到Toyota、Nissan、Mazda文章就可直接跳過,只因這不是他們的菜。但Luxgen 是國民車,但他的產品獨特嗎? 我猜,以愛MIT民族心的相乘之下,量才能放大。
neora 公布已4年多了,雖然有種種的技術困難與成本障礙,尤其正宗的爹娘不理不睬,對岸的乾爹娘給大魚大肉,但有好東西,也不能忘本。
台達電的充電棒,為國外多家汽車代工,如果這爹娘能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建設,讓他成平價的好產品來推廣,這又讓 MIT 又進步一點。 不過,看樣子真怕以後 MIC 取代 MIT, 當如肚子吃不飽時,MIC 的好產品也只好無奈的流淚接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