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見人見智,不需要砲
一位日本人對台灣企業及台灣人民的忠告 :
「你們台灣一定要買自己國家製造的産品啊 ! 」
為什麼東西一定要買台灣製造 ? 原因如下 :
1 ) 因為這關係到台灣的未來。
若再不如此下決心買國貨,我們未來有可能淪為到其他國家去當台勞...(空有知識與學問,卻必須到外地擔任一些低階的勞力工作 )
在日本 :
車子80% 以上必定是 TOYOTA、 HONDA、 NISSAN、 SUZUKI
飯店的電視90% 以上必定是 SONY
在韓國 :
車子99% 必定是 KIA、 HYUNDAI
飯店的電視 100% 必定是 LG
在台灣 :
許多人己不清楚什麼叫做國產車了 !
就連電視:我們國產的大同電視、電冰箱、冷氣機, 看到的機會都不到1%了。
2 ) 台灣未來的工作在那裡 ?
「 為了你我的工作與未來,請好好痛惜台灣!」
多買一件大陸製造物,一件韓國產品,一件日本貨。也許就多了一個失業的台灣人,或就是造成台灣人日後失業的原因!
一個聯電負責採購的工程師說 :
一但臺灣晶圓去了中國,臺灣晶圓就全都關廠 !
臺灣製造醫療用手套的十幾個大廠,一年來全都關廠了。
「臺灣的橡膠手套技術,中國怎麼會呢 ? 」
小陳娓娓道來:
「中國本來沒實力製造醫療手套,
臺灣有十幾家手套公司供應全世界的醫院,很賺錢!
高雄一家橡膠公司看到臺灣"飯桶"媒體說:
中國勞工便宜、去中國投資更賺錢,
該廠商老板想:一個勞工便宜十分之一,
一千個勞工,一年就多賺3千萬!
但是在石家莊的廠,製造高級橡膠手套之技術被竊後,石家莊書記就以國營企業的廠搶單,
生產一樣的高級手套,台商怎麼搶都搶不贏大陸國營企業,
壓低報價搶單,打亂了市場價格,很快的,台商支持不下去收攤了 。
中國大陸的策略, 就是偷到技術後,以國家力量壓低價格, 並以水災稅、飛彈稅、環保稅來壓台商 ...
台商永遠玩不過中國政府 ...
一個台幣100元的垃圾桶,中國政府叫你用十萬元買100個,
你就得買,否則開五百萬罰款,你買不買 ?
土地說好免錢,只要中國說:土地現在要收錢了,
一坪租金一千,台商馬上撐不下去 ...
美國為什麼沒有把八寸晶圓移到中國 ?
臺灣的八寸晶圓一旦到中國,若技術被偷,
不但台商死,就連臺灣所有的竹科全部死 ...
相同的,低價回銷台灣要搶奪台製速食麵市場。
如果成功,台灣速食麵廠商有多少會倒閉,有多少人要失業?
韓國人 > 仇日,恨美,欺台灣。
台灣人 > 哈韓,愛日,P美國。
怎麼辦?
不要埋怨台灣不好, 先問問你、我,有沒有從本身作起。
今天開始愛用國貨還不遲,也不難 - - - -
就像妳愛"蚵阿煎"跟"大腸麵線"還有"黑白切""滷肉飯"一樣簡單 !
此信若轉寄一次,可能影響台灣 1/6 的人。
麻煩你一定要轉寄,因在台灣大家快沒工作了。
也看不到下一代的希望何在 ? 悲哀!
董鰓康 wrote:
重點是賣自己人還賣比...(恕刪)
還不是因為中華民國萬萬稅
http://feature.u-car.com.tw/article/5924
車價成本的計算
當媒體追逐車價調降的議題時,我接到水果日報的採訪電話。她們問我,車價是怎麼算出來的?我在電話中,簡單地算給這位記者聽:假設一部進口可2,300 c.c.轎車,抵岸價格為50萬台幣;運送到台灣後,首先要課徵關稅,稅率24.7%,約12萬5千元,成本變為62萬5千元;接著要再課徵貨物稅35%,約22萬元,成本再變為84萬元左右。接著才是總代理毛利、經銷商毛利等費用,最後還有一筆5%的營業稅,大約5萬元。最終計算出的零售價則已經跨越百萬門檻,約為110萬元。
「怎麼可能!」電話那頭傳來不可置信的聲音。「台灣的汽車代理商跟國外原廠購進一台50萬元成本的車,送到消費者手上前,光繳給政府的錢就要接近40萬元了,110萬的零售價絕對有可能」,我這樣回答她。
國產車也是高稅賦
上面的算法是進口車,但國產車也差不了太多。假設一台出廠價50萬台幣的2,300 c.c.國產車,要繳交的貨物稅為17.5萬,加上總代理毛利、經銷商毛利、營業稅後,零售價格大約是85萬元。交給政府的錢大概有22萬元。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心裡有譜了。原來,台灣車價偏高的「原兇」,其實是政府。不過,各位讀者可別認為我否定了政府課徵稅賦的正當性。事實上,對於汽車課徵更高稅賦的國家,大有所在,台灣絕對不會是最高的。而政府課徵各項稅賦,自有其政策考量,合理與否可以再另章討論。
多數人不知有貨物稅
只是,長期以來,在許多消費者心中,根本不知道有「貨物稅」的存在。當許多民眾了解到國外車價低於國內時,便一味地指責國內車廠,「暴利」、「奸商」等情緒性字眼經常脫口而出。這是典型的「看到黑影就開槍」,實在不是理性的行為。在車價形成的過程當中,各項稅賦才是造成車價水漲船高的主因,而比重最大的,是貨物稅。
而貨物稅採用差別稅率的設計,也同樣引導了國內車市的生態。目前的小客車貨物稅稅率,2,000 c.c.以下為25%,2,001 c.c.以上為35%;2007年以後,2,001 c.c.以上的稅率調降為30%。由於這項差別稅率的緣故,造成許多國外以2.4升為主的車款如Honda Accord、Toyota Camry等,引進台灣國產化之後,由於稅賦造成的成本差異,變成了以2.0升做為販賣的主力。這種現象,自然是貨物稅率造成的政策引導效果所致。許多消費者也常常以此指責車廠,認為有「視台灣消費者為二等消費公民」之嫌。這些指責,在我看來都有失偏頗,並不理性。
因此,消費者應該了解車價形成的來龍去脈後,再下定論。這樣,才不會抓錯了「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