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7一開始上市的時候就一直對這台車抱著高度的興趣
正巧藉著掃墓的機會租了兩天的V7
在這裡以實際輪椅使用者以及接送者的角度分享這台車在實際使用上的感想
這台車基本算是M7加高版,也許有些心得可能會和M7的類似或重複,並不只是V7獨有的
就不特別說明了 純粹分享使用者的感受
也歡迎有實際使用經驗的人一同分享
用車需求:
由於家中成員有輪椅接送的需求
需求就是方便輪椅乘客上下車、價格不要太貴以及日常生活使用
說穿了就是想和一般人一樣很輕鬆地出門
但對於身障者來說 這是最困難也最想要的東西吧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嘗試過很多種方式
如果要出門的話有幾種主要方式
1.普通小客車 (需要有人協助被照顧者輪椅到車上的移位)
2.復康巴士 (需要一個禮拜前預約,不容易訂到,開放預約是用搶的。如果臨時想出門的話基本上不可能叫到)
3.無障礙計程車 (數量有變多了,但和復康相反,無法提前預約,一樣會遇到臨時沒車可叫的情形)
4.普通小客車改裝旋轉座椅 (嘗試過但是因為仍然要移位並且座椅轉入時膝部空間不足 效益不大故捨棄)
V7在原裝福祉車上有價格的優勢 相較於Caddy Maxi IPC以及其他車款改裝升降機方案(如T5,旅行家等)
加上特有的輪椅乘客並肩同遊模式 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得利卡就暫不考慮了,畢竟是貨車設計,安全性/功能性/舒適性都不及客車
另外考量家中成員也能夠駕駛 所以手排車選項除外
V7上市的時候我就一直關注這台車,想了解實用程度到哪邊,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的需求
心裡總覺得有些東西就是要嘗試過才知道
正好藉著掃墓需要長途旅行的機會租車試試看
以未來會換這台車為前提的方式來體驗這台車
1. 租車
先問了離家比較近的閣下至上租車,在兩個禮拜前就沒車了
比復康巴士還要難訂 本來想要放棄了
後來Google了一下還有其他車行在租,價格約一天3000元
搜尋很好找 我就不特別替店家廣告了
完成租車流程以及基本教學後
就把車開出來 並且開始兩天的相處

2. 優點
接下來就是心得的部分
優點就是這台車最主要的功能:斜坡板以及加高的車頂
家人乘坐的是電動輪椅,比一般的輪椅高上不少
進入車室後車頂高度仍然夠高

3. 需要適應的地方
再來說說優點以外的東西
使用上有些地方我歸類為需要適應
並不完全是缺點 比較像是因為功能性的需要造成的
畢竟為了輪椅能上車的功能是需要犧牲一些方便性的
值不值得就看個人需求了
車高
規格上的車高接近2M 高過許多地下停車場標示的限高(多半限高在1.8-1.9M,只有部分是2.1M以上)
從規格上來看有很多地下停車場都無法進入,可說是這台車的硬傷
相較之下Caddy Maxi IPC 1.9M的車高顯得實用非常多
畢竟在壅擠的市區內如果少掉地下停車場的選項會蠻不方便的
以筆者家附近的公有停車場為例 標示限高為1.9M
若將車子開進去的話幾乎要碰到限高桿 大概只剩幾根手指頭的距離
整台車最高的位置大概在尾門關節處

室內的情況

尾門開啟就超過2M了 沒注意很容易就碰到屋頂的管線

實際上的情況是雖然停車場標示限高1.9M 而實際高度其實超過2M的
但畢竟是預留的高度 開進去的時候非常小心 開下去的過程是一路請旁人協助觀察會不會撞到
因為是自己每天都會進出的停車場,所以特別測試能不能停進去
若無法停進去也會影響使用方便性和換車意願
建議如果有同樣需求的人 在換車前務必先試試看自家或者常去的停車場能否進入
如果是外出臨停的話,就還是乖乖地照限高指示吧 避免設備或車體損壞
畢竟很難每次旁邊有人幫忙看會不會撞到,發現太高要倒車也不容易
斜板操作
斜板的設計是採用兩段式的方式
使用上必須把斜板拉出才能夠正確地和地面接觸
因為後保桿也是一個支撐點 沒完全拉開的話斜板會和地面懸空無法使用
也就代表使用斜板時的空間必須足夠 至少要3-4M左右的空間
後保桿也要特別注意,翻下來的時候離地面很近
弧形的保桿中間是貼地支撐點
地面的狀況也要注意,若地面不平也有可能刮傷後保桿

前人的刮痕

老實說 這樣的話乾脆整個後保桿都貼上防刮橡膠條算了,不應該只有中間的區域有貼
牽引器
在第二排座椅中央有個突起的盒子是輪椅牽引器,附有一個可控制前後的遙控器
因為是突出的所以中間的乘客腳部放置空間會受到影響

牽引器對應原廠提到輪椅乘客的不同乘坐模式
並肩同遊模式下因為輪椅偏左邊
牽引帶透過一個轉向扣環調整牽引帶到偏左的位置

實際使用起來沒有太大問題
至於會不會很容易卡住 車行員工提醒在使用時務必確認牽引帶是平整的沒有彎折 位置要在中間處
另外車行也提到在並肩同遊模式下非常容易卡住 不建議使用
而且一卡住無法自行排除需要回原廠處理
這個...反正我是信了
輪椅固定還需要靠這條牽引帶 我可不希望它卡住 於是就沒有親自嘗試了
實際狀況就等有長期使用經驗的人分享了
另外這牽引機在使用時必須是 "發動中" 且 "排入P檔" 才能夠使用
引擎一熄火就無法作動了
不曉得原廠是為了甚麼考量加了這個限制
若是在地下室或者密閉空間裡,操作輪椅上車的時候就會吸到很多廢氣
加上輪椅乘客上下車本來就比一般乘客要久 說實在不太舒服
車內地板
車內地板值得一提是因為地板的斜度決定輪椅上車後乘坐的角度
因為是斜坡道的設計所以不可能會是平的
不過在預料之外的是車內地板形狀其實是像山丘狀的
有一個突起的高點 像這樣

於是輪椅的前後位置會影響乘坐角度
輪椅固定在第三排時是接近水平的
但是只要往前移動就會變成前低後高的狀況 特別是在並肩同遊模式下
大概示意的樣子 (圖醜請見諒)

很可惜的是並肩同遊模式因為這樣變得較不實用
因為輪椅乘客在此模式下變成前低後高 長途乘坐其實不太舒服
不過這也並非無解 也許透過地板墊高的方式可以改善
輪椅固定方式
輪椅的固定是透過輪椅前方牽引帶加上後方兩個固定扣
前後互相拉緊來固定
也因為這樣,若是牽引機卡在半路無法縮回去的話
輪椅就無法正確固定 需要特別注意
乘客本身有三點式安全帶另附一個延長帶

以上設備正確使用的話固定起來非常牢固 安全性令人放心 甚至比起部分固定不確實的復康巴士要好
不過要注意必須扣在輪椅結構較強的地方 避免扣在輪椅較弱或可活動的結構上
需要適應的就是完成所有工作的時間較長
如果只有駕駛一個人操作的話 必須要在尾門和側滑門間穿梭來回數次
實際測試整個上車流程大概要5分鐘以上 這點必須要適應
畢竟安全還是優先
油耗與操控
台北到屏東加上一些市區行程共400多km
旅程電腦和加油單顯示公升數計算 平均10.45km/l
不曉得算好還是不好 個人是可接受
操控的話 我沒開過M7不曉得和M7有無太多差別
和房車比起來重心較高 切換車道要避免太過劇烈的動作
也是另一個需要習慣的地方
4. 缺點
整體來說缺點不多
但有些地方是沒辦法透過適應來解決的,如下
滑門全開後卡住的力道太緊
不知為何滑門全開後扣住的力量很緊
年紀大的人幾乎拉不動
看來電動滑門還是很重要的 只能上旗艦版了!?
第二排中央乘坐舒適性和安全性不佳
第二排座椅中間的位置頭枕太低且不可調 並且沒有三點式安全帶

這是台空間很大的車 平常也應該要可以發揮載人的功能
可惜第二排中間的人無法安全且舒適的乘坐 這過低的頭枕高度不但不舒服且危險
5. 結論
若有輪椅上下車的需求 V7不失為一個選擇
雖然有很多地方需要適應 也有一些缺點
但整體而言有達到該有的功能
同時也很高興有廠商願意生產這樣的車輛
對於行動不便的人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畢竟算是特殊需求 很難有很大的銷售量
也希望廠商繼續耕耘 能夠越來越好
同時建議有類似需求的人在買車錢也透過實際測試了解是不是符合自己需求
避免和期待中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