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T/L在網路是一點也不奇怪
當然原則還是要維持一慣的鬼打牆
事實陳述大概就見光死
一些日系的少數民族如本文中的I牌
網路具有如同歐系車般神聖崇高地位
只是有一點實在好奇
nissan在網路評價也只是平平
可是遇到toyota就變成宇宙無敵大好車?
反T/L掛嘴邊的慣用攻擊術語T=L見怪不怪
不過H=A或是N=I總是刻意被忽略已經讓然覺得避重就輕的很誇張
竟然演變成N=I很高尚?
真是不可思議

兩台車價格代不同
預算決定選擇
如果反過來
GS250和Q50相比
該不會也是後者勝出吧?
tokikawa wrote:
反T/L在網路是一點也不奇怪
當然原則還是要維持一慣的鬼打牆
事實陳述大概就見光死
一些日系的少數民族如本文中的I牌
網路具有如同歐系車般神聖崇高地位
只是有一點實在好奇
nissan在網路評價也只是平平
可是遇到toyota就變成宇宙無敵大好車?
反T/L掛嘴邊的慣用攻擊術語T=L見怪不怪
不過H=A或是N=I總是刻意被忽略已經讓然覺得避重就輕的很誇張
竟然演變成N=I很高尚?
真是不可思議

兩台車價格代不同
預算決定選擇
如果反過來
G25和Q50相比
該不會也是後者勝出吧?...(恕刪)


N=I 我相信除了我個人之外也有許多人毫不介意
370、GTR都是我無力負擔的奢望

G25跟Q50目前難分軒至因為價格、客層、時代都不同
Q50看似不差卻少了些特色,或許是少了V6的TwinTurbo吧XD
不用提到GTR這塊神主牌
因為台灣沒有賣nissan pathfinder
我才買infiniti QX4
誰喜歡被金牌代理商多賺錢?

tokikawa wrote:
反T/L在網路是一點也不奇怪
當然原則還是要維持一慣的鬼打牆
事實陳述大概就見光死
一些日系的少數民族如本文中的I牌
網路具有如同歐系車般神聖崇高地位
只是有一點實在好奇
nissan在網路評價也只是平平
可是遇到toyota就變成宇宙無敵大好車?
反T/L掛嘴邊的慣用攻擊術語T=L見怪不怪
不過H=A或是N=I總是刻意被忽略已經讓然覺得避重就輕的很誇張
竟然演變成N=I很高尚?
真是不可思議

兩台車價格代不同
預算決定選擇
如果反過來
GS250和Q50相比
該不會也是後者勝出吧?


其實我並不反T / L, 事實上我今年還買了一台Toyota Previa. 所以要用anti-T/L 來扣我帽子的話是沒有用的. 而且當初我也是有認真考慮L IS250, 現在我還是會把GS 納入考慮範圍.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 對和泰有一些了解, 所以我會建議我的朋友要買T 的車一定要買進口的T 或是直上L.

就個人來說, 我不會覺得T=L, 但是ES, 尤其是前一代ES, 可能會讓我有Camry 精緻升級版的感覺, 但是GS / LS 則絕對是不折不扣的L, 跟T 是不一樣的.

但是我相信, 對於T /L 在網路上的操作, 應該有不少人覺得是有點過火了, 這本身也會導致一些反撲跟反感的效果.

至於有人說N=I 這件事, 我也並不在意, 只是覺得說的人應該不了解這兩個品牌吧!!

會拿GS250 跟Q50 相比, 基本上應該就是非常不了解Q50 了, 就 " 性能 " 的數據而言, 一定是Q50 勝出丫, 那還用說!! 畢竟Q50 是3700 cc, GS250 是2500 cc. 請注意, Q50 沒有2500 cc 哦, 所以其實不應該拿來跟GS250 比. 以上提供參考.
沒事多騎車, 多騎車沒事!!
cybermatrix wrote:
" 歷年來表現不佳的項目 " ... 這是你說的. 我只是請教說 " 表現不佳 " 的項目是哪些 ? 是多麼不佳 ? 是 Poor 嗎 ? ...(恕刪)

其實我們在這邊吵個你死我活只是讓開版的不知所措罷了
" 歷年來表現不佳的項目 "其實看下面兩圖就知道了


06年的G35連側撞都只是A而已......後撞時的防甩邊機制是P評價
第二代G系列有改進(07年大改款),但後撞的防護機制也是M而已
同時間的Lexus在做什麼??

如果不看Small overlap,在當時IS的確是比G還要安全點
(Small overlap是最近測試的,基本上先忽略不看,這我後面會說到)
且NHTSA的死亡率統計也幾乎可以證實這一點

說真的,在安全這一塊部分,全世界的車廠都是依照各國的撞擊法規去設計車子
用的方法也不外乎有限元素法這一套,畢竟車子要做的輕又強才有競爭力
另外,對於IIHS的Small overlap測試,其實並非最大宗的撞擊事件
不然當初MB也不會跳出來痛罵IIHS亂搞,
畢竟MB也是有自己的撞擊實驗室在蒐集撞擊數據,如果大多數都是Small overlap
那MB早就更改車輛設計了
他們在車輛安全的貢獻不亞於Volvo,結果撞出個Poor......
對其形象的影響遠大於其他車廠

而以有限元素法的精神來說,要把東西弄得輕又"強",
就是要先定義你哪裡施力,然後移除不必要的元素,這叫做"最佳化分析"
所以我在其他篇有提到,如果有非常不尋常的撞擊出現,遠超過其預想的受力位置
所謂的"最佳化車體結構"會死得很慘,Small overlap就是一例
幾乎各大車廠的車都死得差不多,拿M拿A的也不用太高興,這絕對不是他們有考慮到
而是最佳化技術太爛導致那部分的元素沒移除,
或是剛好有懸吊補強件不小心強化到,剛好瞎貓碰上死耗子

目前來看真的有考慮到這個問題的只有Volvo,他目前撞的兩台都拿G評價&變形極小
他們在車頭部分的斜向支架增大了車體大樑的受力面積,正面撞擊的死角很小
Honda跟Subaru都是靠很強悍的防火牆去硬吃整體撞擊力(熱版成形的1400Mpa以上材料)
基本上車體大樑沒吃到什麼力量,完全是靠新的材料去硬吃
比較舊型的車款像Legacy沒有這種技術,防火牆剛性不足的就拿不到G

現在新的題目出現,接下來車廠就會依照新的題目去設計車子
不要覺得車廠罔顧人命只會用考古題,畢竟每個人對於安全性的要求不同
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還開著10~15年以上的老車在路上跑著
這些車看那細不拉機的A柱就可想見承受力有多麼低
畢竟1995年以前沒有撞擊測試,97年就連Volvo也是撞得稀巴爛
車輛安全本來就是與時並進的

ariete wrote:
其實我們在這邊吵個你...(恕刪)


人家在問 M 跟 ES, 你拿G 和 IS 的撞擊數據...還是 06 年的...


其實以樓主選車的考量點, ES 是比較適合他的.

會選 M 的人, 通常很有個性, 敢與眾不同, 很有愛才買得下去 Infiniti

tokikawa wrote:
反T/L在網路是一點...(恕刪)

因為看到Lexus賣的不錯
就老是說L=T的高級牌子

又來I來跟L比
想藉此拉抬一下I的聲勢吧

還會說ES300h是camry的
應該就是沒去看過或是開過新的ES300h....

既然I這麼好又划算
怎麼不去1A2B版去拉抬一下呢...
Es300h跟M25, 兩台都開過。我推M25, 沒有什麼特別原因, 開起來感覺就是喜歡M25。
樓主既然偏好M25就衝吧,不要讓自己後悔就好。
budahsu wrote:
人家在問 M 跟 E...(恕刪)

我只是在回應cybermatrix何謂"歷年來表現不佳的項目"
如果要看M跟ES,新款的都還沒測Small Overlap,兩車四個項目都是G
都是Top Safety Pick,要說M比ES安全還真的是很牽強


題外話,IIHS連張Infiniti M的照片都沒有是怎麼一回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