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hitsai wrote:
昨天由鶯歌開車回台北走高速公路,要上交流道前大概就花半小時
一路塞到中和交流道後就豁然開朗
住北縣的人算是很多很多了
住外縣市沒什麼不好,如果你不是以台北市為主要活動區域.........blockquote>
這個大大說的好...
我覺得如果將郊區到鬧區的交通能夠充分的便利化.例如:鶯歌到台北能夠不塞車,時速100km.
不論是擴充高速公路車道或者新增替代道路..就可以讓很多人願意住到郊區了.
另外在郊區在開發一些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設施...例如大型公園.圖書館.運動場..
並規劃完善的商業區讓大型賣場,百貨,其他商店能夠願意進駐..
後大麥造 wrote:
標準的冷血言論,貧窮的原因很多,除了不認真,有相當大的部份天賦不平等、疾病....
Arch.Gabriel 一定不知政府有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照顧弱勢的責任,沒有盡這責任的就是爛政府
我只是說以我看到的窮忙族為例,也許你身邊的窮忙族都剛好是家裡有人生重大疾病而造成的

至於天賦不平等所造成,很抱歉,我從小到大真的沒認識超過五個天才,我看到的都是努力與否造成的差異
更何況,我有說政府不應該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照顧弱勢的責任嗎 ?

我說的是,我自己看到很多窮忙的狀況是自己長年累積下來的,不能要求政府弄個政策就要讓你的薪資突然一夕之
間就解決窮的問題。
你自已也說了,政府要維持公平正義、照顧弱勢,但如果社會上再怎麼不努力的人,政府都不會讓你比別人窮,這樣是你說的公平嗎 ?
zaza213 wrote:
另外..
貧富不均或許造成的原因是勞逸不均
因為比較勤勞所以比較富有
因為比要安逸所以比較貧窮
Arch.Gabriel wrote:
勤勞不一定是指一直勞動,包括你有沒有認真的去思考、去想,而不是指你有一直做某件事,不管對別人有沒有價值,就一味的要求你"應得"的報酬。
十年前知識經濟這種論調早就成形了,十年後的現在如果還認為只是努力"勞動",就應該有很好的報酬,只因為你覺得你努力了,那窮忙也只是剛好而以。
以我身邊的人為例,大部份窮忙都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十幾年的學生生涯不認真、家裡好幾代累積的貧窮...,導致一旦經濟的壓力落在自己身上,只能抱怨"沒錢進修、一天加班都十幾小時了還要思考什麼...",然後希望靠著政府的政策一夕反轉,不然就是爛政府。
<BLO...(恕刪)
看了這二位大大留的言
真的讓人不知該說啥

欠缺同理心,加上自以為是的偏執心態
在說別人之前
你確定你是屬於富人的這一方嗎?
還是有一點小錢就自以為是富人
貧窮的原因很多
也不是件可恥的事
沒有必要說人不努力、不勤勞、不認真
也許在你們的定義只是金錢上貧窮
但是生活上不見得貧窮
rogerlty wrote:
也就是GDP的計算,台灣一直把自己定義為出口導向...(恕刪)
這是沒錯的,不過不是台灣把自己定義成如此,而是小國由於市場規模有限,發展到後期,如果要求經濟再成長,也只能靠出口了。以前GDP base小,出口成長很容易拉動GDP動輒8%、10%的成長,就像現在的中國一樣,不過台灣現在的GDP base已大,出口產業佔GDP已經不到30%,因此近幾年靠出口來拉動GDP成長效果已經很有限了。
我也是認為追求GDP的數字意義並不大,就像現在馬政府想靠擴大政府支出來提升GDP,到處造橋鋪路花大錢創造一些短暫的就業機會,因為GDP的計算裡有一項是政府支出,這樣的支出會增加GDP,讓數字好看,但這也只是在玩GDP數字而已,對中產階級的收入影響也很有限。
rogerlty wrote:
努力改善就業環境,重視所得分配,更希望的就是對於國家未來要走的產業方向更明確,自然,中產階級的收入會改善...(恕刪)
就像我前面回文所講的,我認為就業環境跟所得分配是解決失業跟低收入戶的問題,對中產階級往M型富的那端移動是沒什麼幫助的,原因很簡單,中產階級之所以為中產階級就是現在仍有一份還OK的工作,有一份還OK的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奢華生活花不起,社會福利也享不到。
中產階級往M型富的那端移動是要靠自己的,因為往那頭移動靠的是自己的競爭力,要不然即便已經是待在有競爭力的產業,自己沒有維持競爭力的話,還是會被淘汰的。
政府可以做的是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不過靠的仍是樓主所詬病的租稅補貼,這是小國的限制,因為沒有足夠的國內市場支撐新興產業,要比別人有競爭力的話,只能用租稅補貼的方式去降低廠商的成本,只不過錢要花在對的地方上,不要再搞出像賠一屁股的DRAM產業就是全民之幸了。
rogerlty wrote:
讓我們這些中產階級往M型社會較富的那端移動,不要讓大家往較窮的那端沉淪...(恕刪)
弱勢者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的,不管如何都是需要政府照顧的,但是中產階級要往那邊移動就真的要靠自己了,一直期望政府來救而不行動的話,那就真的會越走越錯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