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國有地引房價漲吳揆急踩煞車

klaw wrote:
賣得好價錢,是政府應該做的事,利益全民均沾。

要平抑房價,就賣出郊區的政府土地,與建商協議興建大量平價住宅,

再把高價出售精華區土地的收入,用來興建捷運通到郊區平價的社區,

而讓精華區的高價土地由建商興建豪宅,以增加都市的壯麗景觀。;


香港、新加坡是先蓋好捷運,捷運附近再興建國宅,方便中產階級進出市區。

看看台灣政府規劃的淡海新市鎮,喊了十幾年,土地都賣掉了,捷運還沒蓋。中下階層負擔不起私人載具,只能多利用公共運輸。因為沒有公共運輸,沒人想搬進去,現在反而說運能不足所以不蓋捷運。這不是政府只想賣地好讓建商大賺錢嗎?哪裡有您說的「高價出售精華區土地的收入,用來興建捷運通到郊區平價的社區」的情形存在!

三峽北大特區已經幾萬人搬進去了,結果捷運延伸線要列入三期規劃,遙遙無期。

林口要蓋平價國宅,可是價格和林口當地建商興建的大樓差不多。這樣合理嗎?


klaw wrote:
其實,精華區的房地產無論如何是一般民眾買不起的,全世界大都會都是如此;


並非全世界大都會都是如此!!

其實國宅除了提供中低收入戶或負擔不起房價的人居住需求外,也具有「融合」社會不同階層的功能。參考 BBC 關於英國國宅的 mission 說明: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social housing was not simply to put a roof over people's heads, but to ensure that poor people were able to remain in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rather than being distanced by their poverty; and to provide a secure base upon which people could seek work."

在英國興建國宅的時候,通常會把不同社會階層的居民納入同一社區。比如同一社區或同一棟大樓裡面,有些是出售給私人的,有些是國宅管理單位負責維護管理,並出租給中低收入戶或負擔不起市中心房價的 key workers,如小學教師、護士、警察、消防隊員等等。
http://phecda.blogspot.com
妳回覆的部分都是蘋果日報的評論,不是我的意見~
市場決定價格
法拍
成交價
標售
都由買方決定..

最近看到優惠房貸
台北市跟台北縣縣轄市
家庭年收入223萬以下可申請
這樣的收入都已經列入需要補助的範圍內了
看看房子有多貴
也發現買得起的人真的很多....
不然何來房價支撐.....
??
炒高房價 ?
如果沒有人掏錢出來買, 如何炒高 ?
這是市場機制.
在大陸溫州團買下整條街或是社區來炒作的才叫炒房.
台灣有這種團嗎 ?
法拍或是政府賣國有地出現新高價, 這是單點在漲, 有擴散到面嗎 ?
頂多只是附近屋主心裡覺得爽, 如果方圓五百公尺的住戶都想以同樣行情賣出, 最好是消化得完...
好..那豪宅附近中古屋因比價效應上漲, 原住在台北市買不起的人跑到台北縣買, 或是建商取得土地成本太高導致每坪單價必須破80萬, 100萬.
如果沒人掏錢出來買, 怎麼會漲 ?

這麼多人說房價太貴買不起..
那那些房子被誰買去 ?
還是建商寧可養蚊子也不願意賤賣 ? 開價開爽的而已 ?

我覺得要解決房市泡沫(假如真是的話), 升息是最直接的...
但這就像癌症病人做化療一樣, 同樣也會傷到好的細胞.
不但投資客遭殃, 一般民眾也會受到影響.
改善經濟基本面, 讓大家收入都提高追上物價房價上漲才是正解.
但這也不是短期內可以達到的.
不管是誰執政都一樣, 在野的永遠可以挑出執政的一堆毛病, 玩弄民粹, 但自己執政時有更好嗎 ?
阿宅與阿呆 wrote:
炒高房價 ?
如果沒有人掏錢出來買, 如何炒高 ?
這是市場機制....(恕刪)

最近看到"市場機制"這句話就有點sick
畢竟 真的所謂市場機制 是要"夠大"的市場
才有辦法避免掉小市場的人為操作
而現在小坪數的拍賣方式
比較起來 應該是屬於小市場的人為操作模式吧
利用小區域的方式 將附近相關土地給炒高價值
這個離所謂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差滿多的
反而是完完全全偏離了市場

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今天政府標售的土地是一坪
附近有財團有1000 坪土地,他標那個一坪的土地到一億
他能夠說自己有價值1000億土地的財產嗎?
根據市場機制來說 不行
可是 根據台灣某些財團的財報分析 或者是 仲介的講法: 可以
這樣 這個財團可以利用這一億達到數百億槓桿的效應
只要他能用土地抵押 到達一億以上就有賺到了...

但是 如果政府是釋出5000 坪的土地哩?
那個有1000坪的財團敢去標一坪一億嗎?

所以 大坪數土地的標售 跟小坪數的標售 意義上是不同的
現在 房價只所謂會失真
是因為小坪數的標售
那政府現在的的作法 對於市場機制 才是真有幫助
dgame wrote:
最近看到"市場機制"這句話就有點sick

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沒辦法接受或是對抗...就只好承認或是怨天尤人...

沒有人買
建商不會開這樣的價位
沒有這樣的價位
建商不會用這樣的土地成本取得土地
??
zaza213 wrote:
這就是現實的殘酷...
沒辦法接受或是對抗...就只好承認或是怨天尤人...

沒有人買
建商不會開這樣的價位
沒有這樣的價位
建商不會用這樣的土地成本取得土地.....(恕刪)


這幾年一連串的政府補助低利貸款,

手法和拉斯維加斯的免費房間和免費Buffet一樣,

拿大家的稅收補助鼓勵大家買高價的房屋,(政府花錢民眾也花錢)

一但房市泡沫銀行呆帳產生,

還是拿大家的稅收幫銀行打消呆帳。(政府賠錢民眾也賠錢)


有政府的配合措施,建商利潤越來越高,

隨著房價地價狂飆,建商財務桿槓也越玩來越高。

原本100坪市價 100萬一坪的土地,建商可能自備3000萬,土地融資貸款7000萬。

現在土地炒到 200萬一坪,建商可能再貸款7000萬去炒其他土地。

如果土地又炒到 300萬一坪,建商又可能再貸款7000萬再去炒其他土地。

.....幾個建商們交相炒作土地就一路飆,

土地變貴了民眾心理層面上就比較能夠接受高房價,

因為會認為土地原料都貴,其實建商售價也相對合理,

這是心理層面上惡性循環!

zaza213 wrote:
這就是現實的殘酷.....(恕刪)

+1
網上一堆人喊貴,買不起......,說真的買不起不是今天才發生,好幾年前就這樣了,
一坪50萬的預售屋50坪就好了加個車位要2750萬,這是06年的行情了,從06年
到現在建商的新房子賣出都是假的???市場就是有這樣的消化力建商才會不計價
搶地!
問題在低利與游資歷史新高,去年前三季匯回台灣的資金有200億美金,這些錢無
處可去,所以買房保值,源頭問題不解決反而停止土地供給,很多建商在台北市都有
無地可蓋的問題,現在有地的人笑呵呵,政府送個大紅包來了,順便資產股先炒一波兩頭賺,
最近的觀察可看天母東路1715坪在3/17的標售結果,地主是比照信義計畫區規格開底標,
原來我頗懷疑市場接受度,但這2天聽到的是可能會以超高價標走,原來底標每坪土地價格是
28x,現在聽到的可能會標出4xx,我小算了一下容積單價判斷應該是不可能,但時機上地主真
的太好運,就靜觀其變吧!
WonderDragon wrote:
這幾年一連串的政府補...(恕刪)

這是心理層面上惡性循環!+1

仲介跟建商賣房本來就是靠心理戰,只要把屋子脫手就沒有他的事了,利用政府做多的機會
能多撈就多撈,撈到市場翻轉為止,就算發生危機,政府還會救他們,因為怕失業率增加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