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o123Star wrote:
測試用模式,模擬新店...(恕刪)

我的意思是未來營運區間車的部分,不一定只能到台電大樓~
且公館站的運量算大的~
不過當然松山線通車以後,營運方式是從松山-新店和松山到台電大樓兩種班次啦~
東門站不知道幾號出口也是這樣蓋

人行道不夠寬只能這樣啊,不然怎麼蓋?
希望只以松山-台電大樓行駛
新店保留給接往淡水的班次
象山留往北投就好

一個小路人 wrote:
希望只以松山-台電大...(恕刪)

你要不要自己去找市長或北捷局長發這些建言比較快?
人行道不夠寬,所以只好將出入口分開,一個往上一個往下!

出入口面對面,是為了避免當你找捷運站入口卻走錯到出口時,不至於要繞太遠!

而當你從捷運站出來時,因為沿路都有明確標示讓你不至於走錯出入口,所以出口可以繞遠點!

請問這樣的設計是哪裡有問題?這麼明顯的邏輯很難懂嗎?
ken69 wrote:
台北市捷運工程局的Q...(恕刪)

那我比較好奇是現在通車測試松山到萬隆沒有用到袋型軌嗎?
捷運局只答了公館和景美沒有
那萬隆呢?

hsin-fu wrote:
我跟N個同事討論過依...(恕刪)


這在信義安和站也有相同設計
捷運公司和台北市都會回你:這是原始的設計

但難道原始設計,就代表是對的設計?
台北捷運的設計本來就錯誤連連
從木柵線火燒車 文湖線頻頻當機
甚至是軌道鋪設錯誤,導致淡水新店線一定得分家
在淡水線觀察就可得知,大部分的旅客都是往新店的居多,往象山反而寥寥無幾
但卻要多數往新店的轉車,這難道不是一開始設計路線時的錯誤?

既然轉個車不會怎麼樣,為什麼不是象山到台北車站來轉車,而要新店轉車?
如果說軌道配置就是這樣,甚至顏色一開始規劃就那樣,那是不是應該說一開始規劃就錯誤?
看過很多版本的路線圖,都是淡水新店一條線
但是最後卻選擇淡水新店不同線的路線,是不是一開始決策就錯誤?
依照目前營運模式來看,就算是決策錯誤也還有得彌補,幸好有蓋一條橫渡軌可以讓淡水新店得以直通
也還有松山台電的營運模式
都已經讓台北捷運有修正錯誤的機會,卻還要硬往當初"錯誤的原始設計"來走
根本該說捷運局不知變通 死腦筋 一整個公務員心態

a161622 wrote:
那我比較好奇是現在通車測試松山到萬隆沒有用到袋型軌嗎?
捷運局只答了公館和景美沒有
那萬隆呢?

袋形軌是供臨時停放列車用的,
不會有那麼多地方都有設,
比如說中和新莊的橘線那麼長,
全線通通沒有袋型軌。

綠線過了台電大樓公館之後,
只有七張站大坪林站之間有袋形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