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商公會赴行政院提建言 政策大幅鬆綁方為解決之道
2008/09/15 20:20 鉅亨網
【鉅亨網記者張欽發‧台北】 雖然行政院院會通過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提出 增撥2000億元優惠購屋專案貸款,提高補貼利率0.7%、 提高貸款額度的措施以振興房市;但建築商業團體今強 調以大幅度的政策鬆綁,包括「儘速取消遺產稅與贈與 稅」、「研擬誘因讓海外資金回流」與「降低購屋成本 」等方為真正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之道。
台北市建商公會理事長吳寶田強調,不合時宜的法 令,往往是國家經濟自由化及環境國際化的絆腳石。台 灣也有好山好水,地理位置與景觀風貌都有獨特的條件 。在國際上,是可以作為具有實力的經濟體。目前最重 要的是加強開放的腳步,不但要向大陸開放,也要向整 個國際開放,才能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之下,讓國際 資金湧入台灣。
為健全房地產的經營環境,台北市建築開發商業同 業公會理事長吳寶田,及中華民國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 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王光祥等人,今 (15)日下午由立 委李鴻鈞的陪同下,至行政院向邱正雄副院長與薛香川 秘書長提出建言。
建築開發公會提出「遏止與導正銀行緊縮房貸」、 「儘速鬆綁陸資來台購屋限制」、「儘速取消遺產稅與 贈與稅」、「研擬誘因讓海外資金回流」與「降低購屋 成本」等五項建言。吳寶田認為要解決目前台灣經濟面 臨的問題,惟有引進國外龐大的資金以及對岸的陸資, 才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吳寶田建議政府不應再綁手綁 腳、自我設限,以致於妨礙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與資金來 台。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澳門、澳洲、紐西蘭、馬 來西亞都沒有課徵遺產稅的競爭情形下,台灣若仍頂著 40%的所得稅、50%的遺產稅,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勢必落 後其他國家。
今天與會的金管會表示,從相關的統計數字顯示, 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總餘額年成長率均呈 現成長趨勢。銀行整體平均承作比率約為22.12%,距離 上限30%仍有1兆6000億的額度,尚有承作空間。對於公 會反映緊縮房貸的問題,將去函銀行公會瞭解。
同時,陸委會與內政部於會中也表示,陸資來台購 屋有關「調查資金來源」與「限制居留期間」將配合整 體投資的規定,作全面性檢討,會朝向合理的方向調整 。
財政部對於公會提出的「儘速取消遺產稅與贈與稅 」議題則表示一定會朝調降方向進行。至於是否完全取 消?還有待稅改會的討論。
至於「取消房屋買賣契稅與印花稅」、「提高購屋 利息扣除額」、「修法取消海外所得最低稅負」以及「 允許台商在大陸的股利所得稅,與在第三地繳納的營所 稅,都可以扣抵台商在台灣應納的所得稅款」等建議, 財政部表示會納入稅改會議題討論。
===============================================
反正就是混水好摸魚,趁著景氣差強推一些跟振興經濟沒用的法案!!
大部分的建案公設比確實都超過30%
不過也有下列建案公設比低於30%
可見得並非符合了建築法規,公設比就一定得搞到30%以上,或許是被房屋銷售人員誤導觀念了吧。
song1638 wrote:
在網路地產王查了一些...(恕刪)
我覺得建築法規的規定其實是保護民眾
譬如8樓以上要雙安全梯
樓梯間須另設排煙室
05年新法規一過至少多5-10%公設
為何有很多新建案還可以低於30?
一個可能原因是建照在新法規適用之前申請
一個可能是低於8樓
或是基地坪數大戶數較多
基本上如果一層一戶或雙拼華夏在8樓以上的新建案
真的很難30以下
還有一個絕招
就是停車位坪數灌大一點
扣掉停車位的權狀就少一點
在室內坪數不變的情況下公設比就可以降低
所以同樣的機械車位每個建案的坪數可以從2坪到10平都有
我不平的是
媒體上比較國際房價都是用含公設的坪價來比
然後算建商土地成本的時候都是用不含公設的價格除以容積率
譬如說某建商標X地一坪300萬,容積率300%所以土地成本一坪就100萬,加上成本至少要賣200萬之類的說詞
奇怪了容積率是算室內坪數,別提還有獎勵容積一堆規定,根本都是挑對建商有利抬價的方式在表達
看看市區房子的開價
以主建物看早就一坪破百萬了
跟最愛比較的香港韓國絕不遑多讓
nanno wrote:
資本主義不只會讓富有者更富, 窮者更窮
還會讓窮人變成絕對多數....
共產主義解決方法就是
讓全部的人通通變窮...
其實資本主義裡某些人特別有錢
對社會大眾而言也並非都是壞事
以房價為例,
若超級富豪哪天肯花200萬/p買房子的話
周邊的房價就會因為比價效應而跳升
就爽到了那附近的住戶們...
雖然這些住戶完全沒有出力,完全沒有貢獻,
甚至有些人可能是社會的敗類,
但是也莫名奇妙就變成好野人了!!
所以才會有"前輩子修來的福氣"這種句子出現.....
那你可能會問...
可不可能有哪天真的出現超級富豪花200萬/p買房子?
嗯...那絕對是可能的
因為財富更加集中了:
1.社會總體財富仍繼續增加
--台灣人開辦的企業仍是大賺(即便工廠設在大陸)
--當然...員工沒加薪,利潤都是老闆拿走,老闆一年比一年還有錢
2.少子化
--以前企業老闆財富100億元要給三個孩子分,一人分33億元
--現在企業老闆財富增加到150億元,但卻只分給一個孩子
--當一個人一夕之間擁有150億元的時候,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PS.
當然,花200萬/p買房子的事絕不是明天就會發生,
因為財富集中化的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
也許是10年後的那波房市多頭,
也許是20年後的那波房市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