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關於在台北市購房的綜合問題

gn00378095 wrote:
如果這個故事朋友b買(恕刪)


gn00378095 wrote:
如果這個故事朋友b買(恕刪)


一、大家都知道很少人會拿電子股來當存股標地的,會存股都是以10 年,20 年起跳的,都是找相對穩定的公司來存,會以傳產,金融為主。

10 年前台積電也才4、50 塊,但是當時後敢存台積電的人有幾個?有,但相對來說,少。

二、增貸當然可以,但是要想到1 點:
一般人不懂得這樣操作又或是不敢(因為不懂而不敢)、又或是不能。
我曾經就這樣建議一個朋友,建議他可以增貸或二貸,不管怎麼貸,反正現在房貸利息超低,1點多% 而已,把貸出來的錢拿去存金融股,股利算5%,扣一扣二代健保,手續費什麼的,淨利算4%好了,扣掉房貸的利息,扣下來你一年還可以賺個2、3% 。
結果他吐了我一句,他說,我現在連兒子的教育費都很難打平了,實在沒能力再付貸款了。

有注意到的人會發現,他聽不懂我的意思,直接這樣回我。
其實滿多人因為他們每天工作,照顧家裡老小,他們已經精疲力盡了,
20 年後的今天都是40 幾歲的人,不像年輕時後精力好,下班還有精力去健身,學習、去喝酒聚餐,早上醒來酒就醒了又是一條活龍。
老了之後昨晚喝的酒,早上醒來還沒退,新陳代謝慢到會讓男人驚訝怎麼會跟年輕時後差那麼多。
他們老了,每天被工作壓著,每天被家裡的老小壓著,沒心思再去想這樣的轉投資。
所以就這麼固定下來了,這是很多中年人的人生。
增貸、二貸不管怎麼貸就是得要還錢,所以重點前提就是你必須要有一筆錢可以還,樓上這位講得很清楚,貸款買個金融股年化報酬5%扣一扣還可以賺4%,但重點來了他的朋友小孩子的教育費都付不出來了,那他每個月怎麼會有錢可以還貸款呢?年化報酬也是某個時間點才會給你,撐的到那個點嗎?如果是本息攤還那壓力不就更大,而且金融股一樣會有下跌風險,除非你是買在低點,不然股價跌你你本下降了,這樣到時候貸款壓力會壓的人喘不過氣,這也是為什麼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當有錢去滾錢肯定更有錢
潘德拉 wrote:
20 年前,板橋新埔(恕刪)
重點是B朋友沒有房子阿,他二十年後買房子一樣漲了一倍多,你說的頭期款不就都在股票裡面,把股票賣了拿去買房子,那被動收入不就歸零,怎麼來付房貸呢?這些都是問題,如果兩個人收入都一樣,你的A朋友資產還比較高不是,這樣應該說服A把房子增貸在自己可負擔的範圍內買好的標的賺進股利,反而B要買房子在二十年後是很辛苦的
維克船長 wrote:
重點是B朋友沒有房子(恕刪)


喔不,您誤解了,如果你的股利一年可以領90 萬,那麼你的股票資產有多少??
我不清楚現在買房頭期款該付多少,假設最多可以貸9 成,頭期算一成好了,要買2、3000 萬的房子,他只需要便賣2、300 萬價值的股票,來付頭期款。
然後剩下的股票繼續領股息,而剩下的這些股息夠付每年的房貸。

那麼等於說,像a 朋友那樣用自己辛苦賺錢付代款存了一間房子的人,他們付了全部的貸款。
而b 朋友,他雖然20 年後才買房子,雖然房價已經漲了好幾倍,但是他只有付頭期款,剩下的貸款是股息在付的,不是用自己的辛苦錢付的。
維克船長 wrote:
增貸、二貸不管怎麼貸...(恕刪)


理財型房貸可以只付利息,
一年40萬嘎不了利息和教育費,
小朋友到底是唸什麼學校啊XD
潘德拉 wrote:
那麼等於說,像a 朋友那樣用自己辛苦賺錢付代款存了一間房子的人,他們付了全部的貸款。
而b 朋友,他雖然20 年後才買房子,雖然房價已經漲了好幾倍,但是他只有付頭期款,剩下的貸款是股息在付的,不是用自己的辛苦錢付的。


其實朋友a把房貸貸出來,
那a和b的狀況就完全一樣了啊,
都是用股利付利息,
不動產的超能力就是無腦五倍槓桿,
朋友a根本自廢武功,
不過這也是一種選擇啦,
從此退隱江湖,
不管房市崩還是股市崩,
跟他都沒關係了XDDD
別說先進的歐美日本,連大陸都開始推囤房稅打房了,打房已經是世界潮流了,樓主還想投資房市嗎?
全世界已開發國家只剩台灣還沒有推囤房稅打房,房貸餘額超過8兆,是國家預算的幾倍,處於高風險狀態,樓主要賭台灣永遠不會打房嗎?房價永遠只會漲?不會崩盤嗎?
 

台灣買房是有所有權 .
大陸買房沒有所有權 , 只有70年租用權 .人民都是跟政府租房子 , 所以說5%的房租稅 , 就等於是歐美日本5%的房稅.



原來兩岸都在控制房價了 . 大陸學歐美日本直接推出5%的空屋稅 . 台灣還在炒房稅慢慢拖 .





跟我想的一樣 . 空屋屯房稅會逼出空屋出租或出售 , 大量物件流入租售市場 , 為了搶客 , 房租房價就會下跌 .
台灣房仲業還在唬爛 , 炒房稅會提高房價房租 ?當台灣人都是白癡嗎 ?


房產稅、空置稅、房東稅,三稅齊發,炒房的哭了,沒房的卻笑了!
炒房已經是夕陽產業
潘德拉 wrote:
20 年前,板橋新埔站那裡的新社區大樓,一坪17 萬。當時後就有一些朋友跟你的環境差不多情況。
父母出頭期款,然後小孩背房貸,20 年後,這些朋友繳20 年的房貸存了一間房子。
這20 年間房市大漲,板橋新埔站的房價漲了一倍甚至一坪破了40 萬。
但可惜的是大部份的人,都只是一般上班族,買的房子只能自住,不敢賣。
因為賣了之後換不到新的社區大樓,除非搬去比較便宜的地點住,或是想換更大的房也不敢換,因為就算把舊房子賣了錢也不夠也換不起。

我這一代,剛好站在房市的起漲點,但我有2 個案例給你參考:

第一個案例,a 朋友,就像上面說的,跟你一樣,父母出頭期款,然後a 朋友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薪水繳了20 年的房貸,
這20 年,他結婚、生兒育女,繳房貸,到現在也繳清了。
只是一般的上班族,這間房子就只能自住,家裡有妻小要養,不過,至少20 年後他存了一間房子,而這間房子也已經變成20 年的舊房產。

第二個案例,b 朋友,也像上面說的,跟你一樣,父母想幫孩子出頭期款,也都只是一般的上班族,但這個b 朋友,他走了另一條路。
他跟父母拿了這筆錢,但是說服他的父母,讓他繼續住家裡,並且說服他父母讓他把這筆錢拿去存金融股。
他說服的理由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除了把第一桶金拿去買了金融股之外,後續每個月省下來的錢繼續買金融股,每年領的股利再繼續存進金融股。
遇到金融海嘯的時後他買更多,因為當時後的金融股更便宜。
就這樣因為復利的關係,20 年後的今天,他一年的股利有90 萬。

20 年後的今天,他想買房了,一樣都只是一般的上班族,不奢望可以買豪宅。
雖然20 年後的今天房價漲了一倍了,但買個2000、3000萬的房子,他買得起了,
因為現在房貸利率這麼低,他能貸幾成就全貸,付了頭期款後,剩下的房貸,他用他的被動收入,股利,去繳就夠了,不用用自己辛苦賺來的薪水去繳房貸。

同樣20 年後的今天,a 朋友存了一間房,b 朋友存了一堆金融股,二個朋友都一樣繼續在工作賺主動收入,但是b 朋友多了一筆每年90 萬的被動收入。

於是那個存了一間房的a 朋友後悔自己沒有像b 朋友一樣存股票,20 年後多一筆被動收入可以運用好太多了,因為a 朋友20 年後,只是存了一間自住的房子,沒有任何被動收入。

而人生的階段中,30 歲前年少輕狂,就是要活得精彩,但真正的生活考驗,是40 歲之後,你會過什麼生活??

其實幾十年前就有存股的概念,由其在股市大好的時後就會再炒一次存股的概念,就這樣循還下去。
上次市面上在講存股的概念的時後就是1999 年的時後,但是,真正能作到存股20 年的人,有幾個???

有,只是少數,因為大部份的人都想賭股票,靠股票、期貨、選擇權來翻身比較快,但是真正能夠靠賭股票翻身的又有幾個???
有,只是更少,而那些能夠靠賭股票翻身的那些人,他們一定都有跌倒過,只是他們跌倒了之後,他們站得起來,我們這種沒資本的窮人家跌倒了之後站得起來嗎???

其實人個自有命,你的未來會像我的a 朋友一樣還是b 朋友一樣,是你的人生、你自己才能掌握。
不過建議記住一點,那就是富爸爸與窮爸爸這本書所說的,多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才是對的。


說得很精采~~但是就像他人說的。

買對股票讓你上天堂,買錯的話別說每年有90萬被動收入,歸零都有可能。

像是以我家的例子,20幾年前幾乎用全額貸的方式買了北部某廠辦。

原本是打算自己公司使用,但是不太適合就乾脆出租給人。

幸運的是,光靠出租的租金收入,幾乎就足夠繳每個月的房貸了。

20年過後,不僅有房,無貸款,還有被動收入,算起來房價也有約100%的增值。

算起來也很不錯!
潘德拉 wrote:
喔不,您誤解了,如果(恕刪)
現在有可以貸九成的嗎?就我知道目前最多就是八成,要多就是變成類信貸,他資產有多少?那你怎麼不問問A的房子估價起來又有多少呢?房地產二十年的變化跟用存股來比較是很難比擬的,就如你說的新埔這個地方,現在一坪70了,A的房子漲了快四倍多,但存股的有辦法這樣嗎?你去看看是靠房地產賺大錢的人還是靠股市,說不定把B的股票賣一賣還買不起A的那一棟房子
就經驗來說,台灣房價只漲不跌長達70年(中間有幾個波折短期停滯或下跌);但這個經驗是否能套用在未來??

過去只漲不跌有幾個主要的因素

1. 人口與經濟都持續成長。

2.政府在土地供需和法律上讓持有房產者有大利。

3.台灣本島沒有戰爭。

未來上述條件還存在嗎??

例如人口成長這項;除非二岸統一,大陸人口遷入,台灣目前已出現人口負成長的現象...

其他的變數也是要自己判斷....;但是不要忘了,房地產還是一種財貨,如果照樓主的條件,並不適合投資..

當然,不投資,就沒有500萬,這又是另一層考量
埋冤國有35%低智失憶並集體罹患重度"失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選民,投票率87%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