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內需,與其建造蚊子館,不如在高房價區域大規模興建國宅

marcus200115 wrote:
政府有做過? 政府哪有大規模做過? 因為以前根本沒這麼大的經費來興建國宅,
哪會有這種規模的推案?? 而這些國宅你不買, 自然有人買(你不是也說台南那邊有什麼
弊端???沒人買,會有什麼弊端??). 而弊端, 老實講, 現在就是要促進消費擴大內需,
要是這種大規模國宅是在經濟好的時候, 當然要防弊. 現在經濟不景氣 , 就是要讓
現在還有錢的人拿錢出來, 你要多少我就賣你多少, 你還怕他們買不夠喔???只怕
他們買不完哪!!!

現在的情況,跟你年前想的情況根本根本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況, 年初那些你以為的有錢人,一堆
已經在跑三點半, 你還以為他們還是阿舍喔?? 也因此才有這樣的,促進景氣的需求.

再次說, 不要以為, 我們還在今年年初,不要以為, 我們在兩年內可以回到今年年初的光景呀....


這位大大是住在台灣嗎? 怎麼會說政府沒做過蓋國宅?

民生國宅 成功國宅 台北市健康路國宅(我忘了名字 所以只打路名) 這些不是國宅嗎? 我還沒講台北縣的咧!

大規模? 何謂大規模? 台北市除了樓上講的松山機場 哪來那麼多地搞大規模? 就算現在標售的土地拿來蓋國宅 其規模也不會比現在幾個國宅大!

台南那邊沒人買? 我有這樣說嗎? 麻煩看清楚我的發言 當時台糖賣的國宅 承購人漏夜排隊 搶著要買 怎麼會沒人買? 當時弊端的傳聞就已經滿天飛了 您可以問問周遭的朋友 有聽過這個新聞的人 再上來發言 好嗎?

我之前有提過 台北市國宅蓋了以後 根本沒有達到平抑房價的效果 這是事實! 像民生國宅蓋好了 附近的房價有跌下來嗎? 成功國宅蓋好了 附近的房價有比較合理嗎? 還不是一樣貴得要死!

還有防弊的問題 醒醒吧! 防弊是防不完的! 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啊! 除去現在檯面上看到的弊端 我還可以舉個幾打作弊的方法可以神不知鬼不覺! 防弊? 別傻了!

如果這樣做也算促進消費擴大內需 那我只能說 肥的還是那些投資客的口袋!
EOS 40D + 17-55 F2.8 IS USM + TOKINA 12-24 F4 DX

WonderTiger wrote:


+1

台北市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太貴了!

親人買溫哥華市中心有海景全新Penhouse,實坪45坪+6坪陽台+2停車位= 2100萬左右!...(恕刪)



這應該是近年買的吧
2000年之前
這種房子台幣應該只有幾百萬
就可以在溫哥華買前院大草坪別墅+雙車位
這幾年漲翻了
不過
還是比台北市中心30年破公寓便宜
前面有人提到, 要賣出時限制只能賣回政府, 其實是個不錯的想法..

國民住宅這個idea是不錯, 只是台灣的配套措施不太好 (轉售規定...等)

造成有需要的不見的買的到, 與國宅本意有些許偏離~

如果配套措施能完備, 其實國宅制度對社會的功用, 個人持正面的看法

馬賽克0445 wrote:


這位大大是住在台...(恕刪)


大大~誠心的說,如果妳真的知道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方法,請為國家盡一分力,讓大家都能為我們的未來做份努力~或許政府真的動作比較慢,但有一些能人義士能夠讓大家過的更好,好人會有好報的~!!

妳可能認為不要擋人財路,但人家為了賺錢而在未來害了妳的子子孫孫,妳覺得這樣還沒關係媽?

to acelucifer大大:
蓋國宅救經濟 不是不能做 也不代表不會做 凡事沒有不可能....
只是 配套措施一定要做好
才不會二十年後 我們的第二代 第三代 又在叫為何北市的房子這麼貴....
這就是北市的房地產實際狀況...


我相信這個才是大家需要努力的八.....

supply and demand:
如果建了這些國宅,雖然我相信一定會有弊端的產生,
但是請試想,松山機場變成了國宅假設能提供五千戶國宅好了~
有些住在舊房子的人就會移居過去,那舊房子呢?
就會釋出給那些沒這麼多錢的人了,
投資客跟商人或許能讓這個demand線稱住,但是當國宅的漸漸釋出,再加上景氣的循環,
他們還有辦法繼續稱住嗎?請看看現在的房市,那些投資客還有辦法稱住嗎?
打死一定要定一個高價才肯賣?

這社會是由很多理論原則支持的~
為什麼學者有辦法向預言般的告訴您未來大概會發生什麼事?
很簡單,靠分析數據~

acelucifer大大您舉的例子看似合理,
以林志玲的例子,妳有看到烏克蘭的情況嗎?
很多都比志玲姊姊還正~
他們也一樣不少沒人追阿?
為什麼?因為正得太多拉~
志玲姊姊在那邊只是標準而已.
這就是supply~

所以,妳如果把台北市的房價看成志玲姊姊的美麗,那會是遙不可及,因為偉大的marketing已經把台北市的房價包裝成遙不可及了,
然後國宅的大量興建,可以稀釋demand~
然後造成bullwhip effect~
也就是,台北市的房價往下,鄰近都市也被押著往下,
這樣不好嘛?!

towein701011 wrote:
大大~誠心的說,如果...(恕刪)


這位大大 我也要誠心的說

以現在國宅的制度和政府的決心 我看不出興建國宅對於內需有什麼樣的激勵或者幫助

除非政府能有像類似新加坡那樣的迫力和決心 全面性的對房屋做出強力的干預及善意管理 例如房屋或土地國有化 人民只有承租權 這樣的強勢管理 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一旦遇到景氣不佳 政府有很大的權力可以馬上大興土木 釋出低價的住宅 但很可惜 這種事在台灣....可以說不可能!

興建國宅在我看來都是杯水車薪 一來難以真正達到刺激內需 平抑房價的效果 二來反而讓投資客更有機可乘 這是我之前一直在講的

至於您說的弊端的防止 我必須講重點不在如何防杜弊端 重點在於主管機關的執行決心 如果有決心 再多的弊端都只能短期得逞 只要馬上防堵起來 久而久之有心人看政府態度這麼的堅決 自然會放棄繼續鑽漏動的舉動

因此我覺得與其興建國宅 不如將這些能量運用在其它公共建設 例如橋樑的補強或重建 以免每次颱風都被沖毀 或者其它重大建設 讓營造業者單純地跟政府合作 也釋出更多的工作機會 同樣可以達到刺激內需的效果
EOS 40D + 17-55 F2.8 IS USM + TOKINA 12-24 F4 DX
話說......

台灣有沒有類似的政黨~專門盯著政府的公共建設而努力的阿???

我說的不是藍綠唷......

我覺得台灣還是有肯為台灣努力的人呢~

而不是只有政治的亂鬥的~
馬賽克0445 wrote:
這位大大 我也要誠心...(恕刪)


又要繼續造橋鋪路修水利喔....

不知道這位大大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年颱風季淹水,政府就說要興水利,
然後每年重演這種戲碼?

純由打算盤的角度去看, 我們每年平均損失在水患上,大約在數十億, 假設
當年8年8百億,可以把水患減低1/4 (為什麼這麼少?因為水患有一大半是
"水直接打壞農作物",即所謂的水傷. 淹水的部分, 能減低一半,就不錯了),
這算盤打起來,老實說,光用這些利息就可以支付損失, 也就是,擺明是賠本
的生意. 而現在台灣會被颱風等水災搞到出人命的,絕大部分都是在偏遠山區,
老實講,要搞定那些地方,政府不如直接把工程款送給居民遷村,恐怕還比較
划算. 這就是為什麼政府在水利上當然得做,但做得有一搭沒一搭的原因.

至於造橋鋪路,也是一樣的情況,您能不能告訴我,台灣還缺什麼重大橋樑道路
得建的. 老實講, 我們前幾年蓋的那幾條東西向, 有一半算是"蚊子路",有的
蓋了十幾年還沒蓋完咧. 擺明是超級賠本的生意. 若按您的想法去做,也許對
景氣有點幫助,但卻是用政府極大的損失去換的, 老實講,標準的債留子孫,這樣
做對嗎???

這也是我一開始就講, 既然要花錢,為什麼要花在那種純粹賠錢,效益極低的建設?
不如把那些錢送給大家不是更好? 而按您那邊東算西算,只怕別人賺到的算法,
我老實講,一句話, 政府把錢送給大家最好, 沒有其他路啦. 比如你政府花老子我
的納稅錢去搞員山子分洪道, 防止汐止淹水, X的,那不是圖利汐止人, 政府該不該還我錢來??????
我又用不到雪隧,為什麼蓋????

若按您的想法, 政府在此當口最好什麼都不做, 該失業跳樓自殺的都去死一死,
因為政府怎麼做都會圖利,您是這樣想的嗎???

唉...人的心....

towein701011 wrote:
大大~誠心的說,如果...(恕刪)


Dear towein701011 :
台北市的舊房子 在實務上並不會因為蓋了5000戶國宅 而"大幅"降低它整体的價值
北市總戶數約在80萬戶上下.... 目前居住人口約300萬... 不包含外地租屋 通勤上下班...
比例上......看起來....杯水車薪...
最主要的原因 就在於房子下面的土地價值....
舊房子需不需要更新?
就實務而言 RC結構在正常的構工情況下 年限五十年是沒問題的... (排除人為破壞 嚴重自然災害)
網路找的簡單資料僅供參考
三、四十年的老公寓拆解後 柱子內部的混擬土強度其實都還是足夠..
但 在高度城市化的都市區域裡
老舊房子的外觀 多多少少會造成一些環境不佳的因素 (小弟自已喜歡老公寓 ^^")
而北市的建商要蓋房子 土地的來源
除了國有地 再來就是私人持有的大面積土地 最後就是舊屋翻新....
建商和土地持有人在談改建時 會依照當時的市價 去訂出一個分配的比例...
讓雙方都有利可圖 不然 土地持有人是不會答應合建的...

我用最簡單的例子去做說明..
假定一位地主 在台北市有一塊私有地
當建商找上地主希望合建時
要用什麼理由去說服地主同意合建?
二個字 "利益"
地主不可能憑白無故把地讓出來給建商蓋房子
這時 大家就要坐下來談
地主分多少 建商分多少
成本怎麼抓 利潤怎麼分享
只要建商沒法子打動地主的心
地主不簽字 建商就絕對沒辦法動工...
這就是現實... 看看忠孝東路SOGO旁的都更案... 跑了多少年 到現在還沒法子動工...
原因出在哪? 利益...

小弟是房仲業的一員 進這行之前
我是完全的狀況外 直到碰上很多問題後
才知道台北市的老房子 和外縣市的老房子相比較之下 最大的價值差別就在於土地...
因為北市的土地難以取得... 不像外縣市 出了縣市中心 周邊土地還有一大堆...
要跑都更的條件很多
這裡有一篇新聞 他的說明比較明白易瞭 我用打的會累死人... (希望別違反版規 orz)
新聞連結

而您有提到 在5000戶國宅釋出後
新承購人的老屋 可以在市場上流通讓口袋比較不深的人去購買..
但 有沒有想過一件事...
新承購人 一定得賣掉老房子嗎?
在台灣的法律內 沒有任何一條說明承購國宅 就要把舊居拿出來賣...
且 也違反了國宅承購條件 (承購人名下不得有不動產的限制...)
也許 承購人名下沒有 老爸老媽有...
沒錯... 但 老爸老媽一定得把舊房子賣掉 然後跟著小孩搬去新國宅住?
國宅一般都是小坪數 (除了軍宅將官級的權狀有到五字頭的.. 國宅坪數大多是二三四字頭)
夫妻二人加爸媽小孩... 會夠用?

再問一個很尖銳的問題
試問 過去買了國宅的人
現在願意用過去購入價格拿出來賣的 請舉個手來看一下....
永康街三十坪公寓 三十年前 一戶三百萬
現在哪一位住永康街的朋友 願意用三百萬賣一戶三十坪的公寓給小弟?
你說過去的三百萬比較貴 好吧 那你想賣多少給我?
要算通膨 算物價指數
不然算三十年貸款 年利率10% 三十年下來也才950萬....
那950萬賣我好不好? 不然1000萬..
1000萬除以三十坪 每坪33萬....
買到還是賺到...我去借錢也要買下來...

台灣人不會告訴你
他有多少定存 鴻海n張 台積n張 保險買多少 之類的話
他會說 我有幾間房子...
房子是量化財富最快的方法....
老一輩的人理財觀就是"有土斯有財"
小伙子 想娶我女兒 有房子了嗎 orz
很多早期定居在台北的老居民
在他們的年代 沒有什麼股票 基金之類的
最多就是定存 黃金首飾 房子...
口袋有錢就買房子... 很多這種老台北...現在只靠收房租過生活..

房價下修 對一般的受薪階級來說是好事 (小弟也是受惠者)
對一些金字塔頂端的人來說 現在才是資產流動的開始....
對一個人來說
他會決定自身的資產在各類的配比
比如以小弟來說
存款20% 股票10% 保險0% 其它花掉 orz
若是股票下降至3500 3000
會改成 存款10% 股票50% 其它花掉 XD
相信您也不例外...會有自已的一套理財心法
我在上一篇文章裡說過 股市和房市是相連結的
房市會落後於股市的波段.....
對小弟來說 我願意拿一百二百去賭3000or3500將來會變成8000甚至10000
在目前股市低檔時 我進場
未來股市回檔 甚至往上爬 我出場
得到的利益怎麼用? 買房子... 我也要結婚成家 也想生隻小鬼來玩 = =+
而對一些人來說
股市下修 房市相對低檔 可不可以用過去在股市賺到的利益 趁房市低檔時進場? 進行資產再分配..
(我所指的資產分配 對一些層級的人來說 房地產不一定是獲利的標地 它還可以保本 節稅...)
(即使現在買賠錢 但在其它層面上 可以省更多...)
每個人的理財觀不同 看事情的角度就會不同..

所有的東西都會經過包裝
志玲姐姐也不例外.... 服裝 化裝 etc...
房地產也不例外
我並不是在爭辯什麼...
只是經過市場這些年來的經驗還有客戶的分享
北市的房地產在正常長期持有的條件下 並不會有賠錢的可能
這裡指的長期是十年以上 短期買賣有可能在波段錯誤時會賠錢
我們放大整個北市的房地產來看 整体的北市房地產持有人
在過去三十年 二十年 十年.. 整体來說價格是上揚的
細部的來看 一些指標型地段 仁愛路 敦南 忠孝東 市場價值成長更是驚人..
看起來跟股市好像有些雷同...
但 差異在於 房地產不會消失.... 不會被掏空 更不會下市...
即使你買錯波段 五十年後房子還是你的.... (應該說土地比較合適)
公司呢? 企業呢?
這也是為何 房地產及黃金 自古以來 就是財富的象徵
除了房子的主人 沒有人可以任意的變動它 (當然 遇到政府除外 道路興建 重大建設徵收 戰爭 遇到就認了吧 orz)

之前在板上也有提過 人口密度的問題
台北市的人口密度... 有沒有興趣算一下?
北市的建地就是這麼多...
除非......台灣人口少掉二成 三成 甚至五成...
人口結構出現重大變化...
才有可能完全抑制 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價格上揚...
照目前的出生率 要多久的時間才會造成人口下降20%?
或是 自然地殼變動 人工造地 讓北市的土地變多?
花十年? 還是百年、千年、上萬年?

你手中拿的白花花鈔票
法定貨幣代表你能消費的能力
它會隨時間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消費能耐....
您現在看台北市的房子貴
三十年前的三百萬等於現在的三百萬嗎?
我爸在民國70年買了一套音響 一顆JBL的喇叭一萬五 二顆三萬...
整套花了十多萬...
我爸被我媽整整罵了一個月....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媽當著我的面吵架...
也是我媽唯一一次在我面前對我爸摔東西..
您可知道 當年的十多萬是我老頭幾個月的薪水嗎?

為何我會打出
才不會二十年後 我們的第二代 第三代 又在叫為何北市的房子這麼貴....
這句話道盡了所有想搬進台北市朋友們的心聲...
不論何時 北市的房價從來沒有便宜過...
過去 現在 未來 價格都"絕對"不會讓你覺得有便宜的感覺
只是在高低波段間"相對"的感覺上 一坪少個五萬、十萬 總價少個二百 三百 五百...
會讓你覺得便宜...

現在買房子和過去 "相比" "還算" 滿幸福的...
利率低.... 2.5%
十多年前是8%...
一百萬二十年期 固定本利攤
2.5% 一期5300
8% 一期8365
二者差了3065...
低利率已經走了很久...
現在是景氣不好 利率低...
等景氣好轉時 利率調高..
那才真的是房貸地獄..

單純分享 語意上沒有太多修飾
還請見諒 ^^"

marcus200115 wrote:
又要繼續造橋鋪路修水...(恕刪)


建設效益的高與低 不是我們這些市井小民說了算 我只是舉例罷了~ 或許我舉的例子不是很好

況且很多的建設 不可能期待完工之後的第一天就能有多好的效益 當年國道高速公路蓋好了 有人第一時間就說這是好建設嗎? 還不是有人在講這是蓋給有錢人在用的 現在還有人再講這種話嗎?

造橋舖路 颱風來了又沖 沖了又蓋 這的確不是良性循環 但是公共建設的範疇 難道就只是造橋舖路般的狹隘嗎?

至於那些什麼員山子分洪道和雪隧只圖利某些地區的說法 那又更是小鼻子小眼睛 如果再延伸一下的話 那這些人一輩子不會去汐止 一輩子不會去宜蘭 那路也甭修了 橋也甭建了 反正又不是蓋在你家門前 一輩子當宅在家裏算了!

這或許不是您的想法 也希望不是

回到興建國宅吧! 再講下去就離題了!
EOS 40D + 17-55 F2.8 IS USM + TOKINA 12-24 F4 DX
marcus200115 wrote:以前國宅的興建, 大抵上主要是眷村改建. ...(恕刪)


沒錯 ! 只圖利特定人士 . 唉 .
說明:您已被停權至2009-03-27 22:06 。 累計停權次數 : 7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