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有關待賣房子的簡訊及電話一直進來
偏偏傳進來的都不是認識的仲介
有時因為在忙沒有接到電話,
由來電顯示知道是熟識仲介店中的電話
回撥之後,卻不是認識的仲介call我
找到熟識的仲介後,聊了一下
仲介朋友才偷偷告訴我
最近行情突然急凍了
我問他是沒有賣方還是沒有買方(心中想是不是價高到大家都惜售了)
他回答說
雖然賣方不多,但還是有
但最近的買方經過彭老的二次談話後
突然都不見了
可能太缺買方了,
所以仲介變的比較勤快了。
我心中想,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
那些超硬的賣方可以降一下價了吧!!!
希望啦!
最有得吵的話題。
其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管是看多或是看空的人,都會引用一些自己附近的狀況來
引述出多空走勢的推測、現象、論調。
比如:聽朋友說...聽某仲介說...鄰居說...等等的口吻。
但是從統計學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個案,只是整個母群體中的一個觀測值而已。
舉例而言,全國某年齡層孩童零用錢的多寡,
假設目前的真實情況是都會區的小孩零用錢較多,平均100/天;
而鄉村地區小孩零用錢較低,50/天。
有一天你在鄉村發現了兩、三位小孩跟你說他們的零用錢最近從每天50增加到每天100,然後說,這樣看來
是不是代表鄉村的孩童零用錢越來越多,甚至接近都市呢?
我想一般人都看得出來這個推論是錯的,因為真的要做出結論就是要用有效的抽樣方法去做一個統計。
對房市而言,近期內我本身是不太樂觀,因為這一波上漲幅度太快,很明顯的台灣的總體經濟環境並不足以
支持這樣的價格。只是可能是熱錢流竄、通膨隱憂,政府救市景氣剛有點回升時,擁有資金部位的投資客或是一般散戶對股市前景信心不夠而將資金轉換為不動產。
我想講的只是,這些以自己身邊為例的個案,並不足以反映真實狀況,何況房市非常受到區域性的影響,
同樣是信義區,吳興街跟松仁路就天差地遠;同樣是士林區,官邸跟社子島也是天壤之別。今天社子島的房仲
跟你說唉,價錢已經砍了,但很難成交。而官邸附近的房仲跟你說,這種天價成交量還是很大,可見房市熱透了。
彭老話也才說出沒幾天就出現效應,全台灣的房市受一個人的指使那也太可怕了。
還是要綜觀整個台灣的環境、經濟指標、區域公共建設和發展因素來看房市比較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