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均GDP成長這十年倒退了一萬兩千美金,GDP實際成長兩千多扣掉通膨,人民所得是倒退的,北部房價卻一直漲,泡沫就快來臨,逼得政府要打房兩頭燒。***
***台灣,是個拿自己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海港城市發展重工業,盆地城市發展貿易金融的國家,如何看長期談競爭力?有太多GDP停滯,南北地域發展不均,國力衰退不能說的秘密***
***在資本主義市場國家,不要去天真以為國家會為了買不起房的人民站出來跟自身的資本市場對幹,主動希望房價下跌!會對幹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有泡沫崩盤的危機,想要減少國家經濟發展損失,不是為了公理正義。***
***人類(人性)玩金錢遊戲,資本市場就是這樣,都是高槓桿。許多所謂先進國家都是在追逐高所得高消費高房價(三高),但沒人要低所得低消費,喜歡的可以去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連對岸都在追逐資本市場。
台灣的房產面臨的問題是低所得高房價,不然何必打房?***
***最後,台灣的未來跟高雄是綁在一起的,網上朋友永遠記得這句話(未來任何網友都可以隨時驗證),如果說台北是台灣目前的門面,高雄才是台灣發展的根基(或說台灣的縮影),台灣也是一個必須靠海吃飯發展自由經貿的島國,電子代工要轉型***
原文
開車路上,看到南部高雄的85大樓~曾經的台灣第一高樓,心中對於台灣現在的經濟處境有無限感慨,移民始終是最後一條退路。
說台灣最具國際城市發展潛力的是高雄也不意外,也唯有在高雄才讓台灣的水泥鐵皮屋文化裡,讓人看到一絲國際大都會港埠大城的格局。這也是為何痞子英雄要來高雄取景,因為台北不管角度如何調,就是拍不出來。
20多年前高雄起飛帶領台灣經濟邁向國際,許多人後來投資加碼死在沙灘上,有人至今還在對岸。是像現在常說的怪大環境?還是不敢說的政策錯誤或棄守?台灣走不出的困境,GDP也已停滯至少有失落的十年還在進行式。
早期高雄的出口加工,現在台灣的電子代工,其實換湯不換藥。
高雄有曾經是台灣第一高50樓的長谷世貿及後來取代的東帝士85大樓,台北曾經只是個追隨者,台灣前十高樓裡幾乎都是高雄天下。
小時候在台北生活時,曾經童言問父母:"我們"台北是首都,為何高雄的大樓會比我們高!為何爸爸你說高雄有台灣第一家百貨不是台北! 爸爸我們為何要離開高雄?
綜合以上,是台灣自己限制住了自己的發展,選擇放棄高雄也放棄了自己海洋立國的競爭力。
出國留學有一段時間,發覺台北甚麼都有,很方便,但就是鮮花大便的組合,就是少了一種國際都會應有的感覺氛圍~
隨著對岸更多港口城市的崛起,上海港及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所帶進國際經貿城市的元素,澳洲雪梨,墨爾本及歐美許多的港岸大城,再看看台灣固守的台北盆地。
首都概念原來還停留在台灣,也活在自己的童言裡。
曾經在我眼裡,我也認為台灣只有台北,台北甚麼都有都好,其實嚴格來說,我是沒有說服別人的立場,先說服的原來是自己。
情感上,我至今仍愛台北,也愛台灣家鄉,只是除了愛台北,希望台灣找出另一些出路來吧~
因為我不要我的下一代繼續問我同樣的問題。
最後,政府在北部談要打房的愚民政策,不會有成效的~
***************************************************************
開版後文補充~
回想寫這篇文章的起源開始,簡單只是看到有網友提及南部高雄85大樓,寫出心中的感概,也對台灣的感慨,不是用台北來看台灣,當然也不是用高雄來看台灣。
高雄跟台灣的連結也許在"轉型"會有較多的交集,許多人談高雄談南部想到的就只有要轉型,其實真正先需要轉型的是台灣本身自己,台灣電子代工所謂科技產業的產學噱頭。只是感嘆我們國家的主事者守在台北,用台北看台灣各地看世界,卻沒看到台灣自己需要的轉型,讓這十年台灣的競爭力不斷的流失,卻只能怪大環境。
簡單說,小小台灣每個地方或城市的競爭力流失,就是代表台灣競爭力的流失。台灣問題而有台北現象或只能退守台北的發展,當然是非常嚴重的發展問題。
想用短短的一篇開版文章,道盡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這三十幾年的看法實屬不易,也必須留下討論的空間。
會想用自己一段小時候對自己父親的童言發問作標題,重點當然不是在比誰的樓高,也不是去考究父親的回答是否正確,這些不是文章裡的重點。
我相信或有網友可以清楚看出小弟文章裡所要表達的各種意涵,只是不習慣小弟個人的開放式文章觀點,很想要進一步理解或希望小弟再繼續的延伸解釋文章裡的許多的"真正含意"
老實說,如果這不是一篇放在這裡的討論,我的文章已經寫完,許多的題目本身不會有"標準答案"或"清楚答案",如果再扯遠一些,我們的從小教育很怕去面對去習慣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或研討。
再回頭來檢視個人的部分,往往會有自己所擁有或看到的都是最好的,自己所待的台北是台灣最好的,學校也是最好的,自己當然也是較優秀的~
這沒有什麼對錯觀念,是學習自我摸索的過程,人也都有好勝及比較心,也會有心裡的疑問,就如同上面小時候的發言。
台灣有一個很根本的問題,我們從上到下都有很強烈的所謂"首都"發展情節,當自己有疑問時會想拿許多跟我們有類似發展的國家去合理化它,卻看不到別人一直努力處理的部分,看到日本東京,韓國首爾,但忘了別人的其他城市也有很好的發展,如日本的關西京阪神,韓國釜山,大邱。
更不用說談對岸及許多的歐美國家,別人早已沒有所謂"首都發展"的概念,隨便舉個例美東紐約,美西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對岸上海,深圳,天津,澳洲雪梨,墨爾本,這些地區的發展都不是首都,共通點都是港口城市,北美東西岸,日本關東關西各大城間,房價也不是台灣南北的10幾倍差距。
這裡談到台灣南北地域發展及房價差距,不只是因為這裡是居家版,而是台灣前面幾十年就有台北高雄兩個直轄市,分別位處台灣南北,為何會有一個直轄市的人民一直往另一個直轄市移動需離鄉背井的問題?如同我的父親,這些的問題絕對不是只有大環境或怪個別城市轉型的問題,是台灣自己不願面對問題。
現在的政府談打房,問題根本在於供需,因為年輕人大家還是必須往北部擠往台北擠,這些沒有經濟基礎被迫去台北打拼的年輕人甚至中青,當然買不起房子。
再多的國宅也解決不了台北買房問題(抽籤更可笑,抽中像中樂透),解決了眼前,幾年後只要供需問題不變,這些當初的國宅後面上去的年輕人還是買不起,當然更談不上公理正義,只看到目前的年輕人需求,五年或甚至每一兩年再吵一次?
一個沒有公理正義的社會,城市,壓榨的是後面想上來求生存的,即使這些人以後甚至下一代也會有台灣只有台北是最好的觀念(包含以前的自己),也不是只用同情的觀點去看他們,即使他們自願也樂意追逐這樣的環境與生活。
文後,所謂的"首都"不等於"首善之都",當台灣只能固守台北的發展而沒有國家發展未來計畫的時候,GDP所得繼續的停滯,誰都不知道台灣的未來。
文章最後,雖說政府打房效果有限,但北部台北市二三線及新北市,桃園,房價會持續的下跌,甚至崩盤已不可避免,這部分有機會可以再討論,大家請小心。
*******************************************************************
回應網友及有關台灣GDP看法補充
許多網友或許不知台灣十多年前GDP人均所得到15000多美金時,就很緩慢上升開始停滯了。
西元2000年左右,台灣國民所得跟當時紐西蘭,南非,以色列,希臘差不多,遠勝東歐捷克,差距當時歐盟較窮南歐國家如義大利等約5000美金。
香港,新加坡當時GDP約24000~25000美金,西歐國家如英法德約25000~27000美金,美日GDP當時就已經來到35000美金UP,日本一直都略高美國,當然最高的還有一些北歐國家小國。
許多人都不知,我們一,二十年前的國民所得都一直穩定略贏韓國,畢竟我們人口少他們近2000萬,看平均所得數據也較吃香,其實發展也是伯仲之間,所以才會有許多人一直認為韓國是我們以前最大的競爭對手。
1997以後韓國金融風暴,韓國GDP只剩7000多美金,後面幾年間我們的國民所得一直是他們的兩倍。
如今??
以上都是一些我清楚的大致印象分享(請勿在有限數據或時間點差距作文章),也是我國外進修的時期,亞洲金融風暴那時,許多撐不住的韓國學生或基於愛國心,紛紛回國。
其實我跟身邊一些友人(大家都是台北人),後期已經開始不看好台灣,誰在管你台灣的台北高雄,戰南北?
太幼稚!真是台灣的媒體毒害太深。
大家都是第二,三代各有發展,有目前移民的,留在台灣的也是各有想法,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人在繼續玩台北房產了,先前留下的大部分都是長期收租或做一部分處理。
至於我為何選擇高雄定居服務,當然也有我的盤算,其實我的文章已經可以探出一些我的思維(退路),想了解一些的網友可以去高雄版看我的另一篇文章
"打房是想救房市!!全身而退也不難,南北觀點可是大不同"裡面包含房價有較多的看法。
我五年前去南部想法很簡單,高雄是已經幾十年的直轄市了,基礎硬體也有了(我可接受或最低要求),五年前高雄房價更低對我而言也是加分,對於居住品質要求負擔更小了。
而這幾年政府持續對高雄的投入,是不得不然,這部分我當時也看到了,我得到我目前所要的或可接受的生活品質,應該說比留在台北好上幾倍,也留下退路。
粗俗的說,因為我很清楚高雄在台灣重要性,高雄發展不起來,台灣經濟不可能會搞得起來,這樣看就簡單了。高雄的條件及重要性,台灣沒有本錢說放掉,更不用說頭已經洗一半。
當然最後還有對台灣情感的部分,希望下個五年,十年,看到台灣能再度轉型找到發展,又或者...只是一條當初的退路? 但內心已無愧了~
04/28
因為寫了這篇文章,找時間去查了一下去年各國最新人均GDP。
台灣去年2010人均GDP是18303美金,這十年成長了2000初頭美金,十年前同GDP水平的"農業國家"紐西蘭早已破三萬,以色列,希臘也有27000左右。
註:
我們台灣可是"科技"的小島,電子代工到處都叫科技園區,連技職教育都是科技大學,搞一些產學噱頭名號很嚇人,只不過騙人騙己,發展方向都搞不清楚。
也就是以台灣十年前的水準跟排名放到現在,我們的GDP應該要接近三萬美金,至少也要有28000左右的水準。
我們再來看南歐義大利去年人均GDP是33000美金,如果台灣去年的GDP至少能來到28000左右,差距5000美金剛好是十年前的數據差距,可見我文章前面的觀察放到現今還是合理。
結論:
台灣這十年,人均GDP所得至少掉了一萬美金的成長。這也是之前政府喊633最後的那個3(三萬美金),原本就是台灣現在人均GDP應該要有的水準,確實不是亂喊,如今變成一個遙遠的目標??
註:去年新加坡人均GDP來到42653,已經拉大跟香港差距,港口城市新加坡小國這十年的發展真是嚇人。
台灣還在內部比較,整個國家這十年發展攤在陽光下,全都不能見人。
10/27 2012
剛看過一篇文章心有所感
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會想到高雄,問高雄怎麼了?
應該問台灣怎麼了?
從台北來高雄居住快七年,時間不等人也不等台灣了~
簡單講,高雄發展的問題是台灣問題,政策問題,是從台灣(台北)看高雄城市定位的問題,台灣身為一個島國,看港口城市高雄的發展
而放眼國際看看別人的經驗,看對岸的沿岸(港口)城市如何的競爭,香港,新加坡,歐美澳等先進國家港口城市的發展歷史,而台灣的高雄在談觀光及重工業,捷運需不需要。
是政策錯誤,定位錯誤,看台灣或高雄再談太細的東西不是不能談只是很多都已經太晚。
以我個人來說,當初選擇來高雄,對於台灣現在的處境其實已經在預料中只剩部分情感,想做沒做的,來高雄也是退路,人生的退休規劃已經不會放在台灣除非有除非,只是自認也沒人可以說誰愛不愛台灣~
PS
現在台灣許多年輕一代已經沒有方向,因為他們自己也看不到台灣的方向或未來,考公職(甚至先棄學)是台灣現在最夯的話題,一考再考年年考,考上還有新聞會報,沒有人才想留在各個產業為台灣打拼,產業空洞化,那台灣以後的未來競爭要靠誰呢?
靠這些科舉狀元,探花等升官嗎?軍公教含退休新資替代所得跟民間產業大幅脫鉤的問題現在才看到?
繼續壓榨我們的下一代,國家的未來
有政府高官說現在看到了,也有是說這要分十年,循序漸進去改革,台灣現在還有下個五年,十年嗎?
我以自己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及高雄女婿的身份來看
高雄市的海港格局的確是台北所欠缺
單論建築設計、未來五年公共工程的發包方面
高雄市不會輸給台北
光就港邊一字排開的展覽中心、流行音樂中心、總圖書館、、、就已經很震撼人心
美術館重劃區的建案品質也不輸台中七期或台北信義,光論開放空間品質,高雄甚至勝出
造成高雄市的現況的原因可能不單是資源分配不均,還極可能是因為前朝鎖國的後遺症
(不製造政治口水戰,我用「可能」)
但是花媽的努力我相信可以扳回一些市場
每次回老婆娘家探親,我們都住不同的飯店,85金典、國賓、寒軒、漢來,想的到的都住過了,也發現對岸同胞越來越多
高雄的物價便宜,連五星級的房價也比台北便宜近半
城市景觀沒有台北擁擠,但也相對冷清,好處是隨意自在、不壓迫
很多漂亮的建設沒有人潮來撐,尤其是高捷
便宜的房價、物價,但是同樣職位的薪資水準也低於台北
因為密度低,文化社群的強度也不及台北,感覺粗獷且貧瘠
人會隨著錢流
我很喜歡高雄
但是叫我去高雄,我找不到理由
至少目前沒有誘因
就像令尊當年會從高雄上來台北,也不是沒有理由
teabox wrote:
開車路上,看到南部高...(恕刪)
只是插幾句無關緊要的話...我記得痞X是因為被台北市政府打回票,才不得已改到
高雄的, 報紙好像有報過, 因為痞X成功後,北市府當然就被人提出來檢討了,故此才被
掀出來.這個跟市容取景應該沒什麼關係, 導演沒那麼遜才是. 國際大城是看過
東京,上海,首爾,香港, 唯一的感覺都是,亂亂亂, 擠擠擠, 忙忙忙, 我是看不出這些城市
跟台北有什麼不一樣的,應該說, 一樣遜吧...高雄要是跟台北的實際出入人口一樣,
應該就沒辦法像現在感覺這麼悠閒了,因為高雄周邊我也領教過幾次塞到快吐血, 故此感覺
一樣是亂,擠,忙就還好就是了. 要是高雄出入人口增加一倍,看不擠死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