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教授常說什麼價量背離即將反轉,但事實擺在眼前,他早在所謂的價量根本已經不是作為判斷趨勢的依據了!整個市場環境早已有實質上的改變,他卻仍以舊時代的模式來看趨勢?
張教授在98年第1季國泰房地產指數季報評論台北市房市走勢提到:價格與成交量大幅下跌,已清楚呈現反轉結構!
結果房市就從他說清楚呈現反轉時開始一路往上狂漲!但他仍然一路看空!
然後他還是輕描淡寫地在接下來兩季(98年第4季與99年第1季)提到這只是反彈而已!
在持續狂漲2季後,他在99年第2季總算改口默認是這回升,不再堅稱是反彈,但暗示價格撐不住(...預售屋完工後是否能購順利貸款,亦是潛在衝擊...)
在當時受到歐債危機衝擊下,又加上央行開始升息與緊縮房貸政策影響下,房市成交量萎縮時,他在99年第3季興奮地提到:價量背離,價格將出現下修!
接下來,在今年第1季不論是價與量都創下新高,他卻說奢侈稅影響,價格將逐步下修?
反正不管價量背離或價增量漲,他都看空就對了!
至今他都沒針對這個預測做出任何解釋,他總說這是炒作....怎麼不想想對有錢人來說,置產已經變成對抗通膨的手段,根本無關乎什麼居住需求了
你知道嗎大額存款的1年定存利率是多少?說出來嚇死你!竟然只有0.4%!
如果你手上有非常多現金的人,你會怎麼做?繼續存錢,還是買房子?房租報酬率再低,隨便也超過大額存款利率吧!
現在又缺乏穩健的投資機會,使得有錢人被迫買房子~
住宅淪為像黃金的投資商品確實很扭曲,但他是存在的事情,你又能怎樣?
但,隨著房價持續高漲,除了台北市以外,最好別買為妙,因為有錢人買來置產並長期持有的標的僅限於台北市精華區,他們是不會買台北市精華區以外的房產~
http://money.udn.com/mag/house/storypage.jsp?f_MAIN_ID=414&f_SUB_ID=4055&f_ART_ID=240320
北市中古屋 衝每坪55萬新高價
2011/06/30
【經濟日報╱記者李至和/台北報導】
信義房屋與永慶房屋兩大房仲品牌昨(29)日公布6月中古屋成交行情,其中台北市部分,信義房屋平均成交單價55.2萬元,永慶房屋則為52.1萬元,平均成交單價均刷新紀錄。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分析,大台北地區6月成交集中在台北市內,推升每坪平均交易單價刷新歷史紀錄,台北市平均成交價突破每坪55萬元以上,顯示奢侈稅後買方出價意願仍高。
永慶房仲集團研展室統計,台北市6月中古屋成交均價每坪單價52.1萬元,較5月漲1.17% ,雖仍是歷史高價,不過漲幅相對平緩。
6月奢侈稅上場後,台北市房市在奢侈稅影響下,呈現「量縮價漲」格局,少了短期投資性買盤,加上5月底前部分投資者提早購屋,使得大台北地區的成交量從高檔回落近兩成。
永慶房仲集團研展室資深研究員黃舒衛表示,6月除了高總價產品、商用不動產受陸客自由行嘉惠交易量穩定成長,也推升成交價走揚;住宅市場少了最活躍的投資客進出,致使成交量如預期緊縮。不過,在投資客逐漸退場下,買房自住比重逐步拉高,房仲業者認為此現像對未來房市比較健康。永慶房仲集團研展室統計,台北市的投機客加置產客比例,已從今年1月的38%降至6月的29%,新北市部分更從年初的34%驟降至20%。台北市自住買方的則從去年10月谷底的50%,緩升到目前的61%。
相較於過去以短期投機客為主的市場結構,現階段轉為自住客和長期投資者出頭,追價意願低,成交時間也拉長,但奢侈稅的上路也宣告投機者以住宅套利的情況暫歇,資金轉往前景看好的商用不動產。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認為,整體市場經過第三季盤整後,第四季的市場將更真實反應房市基本面。
yunyunhome wrote:
張教授常說什麼價量背離即將反轉,但事實擺在眼前,他早在所謂的價量根本已經不是作為判斷趨勢的依據了!整個市場環境早已有實質上的改變,他卻仍以舊時代的模式來看趨勢?
張教授在98年第1季國泰房地產指數季報評論台北市房市走勢提到:價格與成交量大幅下跌,已清楚呈現反轉結構!
結果房市就從他說清楚呈現反轉時開始一路往上狂漲!但他仍然一路看空!
然後他還是輕描淡寫地在接下來兩季(98年第4季與99年第1季)提到這只是反彈而已!
在持續狂漲2季後,他在99年第2季總算改口默認是這回升,不再堅稱是反彈,但暗示價格撐不住(...預售屋完工後是否能購順利貸款,亦是潛在衝擊...)
在當時受到歐債危機衝擊下,又加上央行開始升息與緊縮房貸政策影響下,房市成交量萎縮時,他在99年第3季興奮地提到:價量背離,價格將出現下修!
接下來,在今年第1季不論是價與量都創下新高,他卻說奢侈稅影響,價格將逐步下修?
反正不管價量背離或價增量漲,他都看空就對了!
等張教授不再只是空談,而是以實際行動,拋售他手中好幾間的房子時,大概才真的是下跌的訊號。
一路喊空,卻死抱著手裡幾間房子不肯降價拋出,這種教授的話聽聽就好。
ericaudi wrote:
張教授太有自信了只從...(恕刪)
還好我沒追隨張教授的腳步,不然到現在一定還是孓然一身阿,
現在購屋結構如樓主所提到的,存在著根本性的變化,
已經不是單純量價與家戶人均比等等舊model跑的出來的了,
從前大約8-10年一個房地產循環,
所以推論現在好像還在走多頭的10年循環,也快多頭末端了,
但這循環搞不好已經悄悄的縮短為3年2年1年了,
金融風暴+金融海嘯有人說是回檔整理,又何嘗不算空頭呢?(只是比較短而已)
未來中國老大哥在旁邊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是指陸客買房,而是對整體經濟的提升),
加上遺贈稅降低,鮭魚回流完換鯨魚回流,
QE1,QE2資金流竄,各國繼續印鈔票救經濟,
利率水準又低購屋風險相對不高,
鈔票越來越不值錢,購買力越來越弱,有錢人錢不放房地產放哪裡?
地少人稠的大台北房價想不到有什麼理由"跌"(其他都市就不敢說),
長期供需失衡下,會震盪整理個10%-15%就要偷笑了,
用稅務手段來抑制房價效果不彰是早預料到的,除非你敢像大陸一樣鐵腕,
不然也只打的到小貓哪抓的到老虎,對於口袋深的有錢人來說,
不就是晚兩年賣,兩年過後,每年就賣前兩年買的,
就等於隨時都可以賣哪有奢侈稅問題,
連現在一般中古屋主賣方都知道把奢侈稅墊上去開價了,
就像香菸要加健康捐,菸商會自行吸收?
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人各有志,要租要買都好,
只是要快速累積財富,房地產總是一個非常不錯選擇。
yunyunhome wrote:
張教授常說什麼價量背...(恕刪)
張教授最大盲點,就是以10幾年前的社會結構去推算,老是那一套房價與薪資所得比,
不知現在其實是選擇性通膨,尤以房價、教育、醫療、燃料為最,便宜的中國勞力人口
與大量製造技術,使得可以大量製造的東西價錢一再下降(食物、電子產品、家具、衣服,
你所能看到想到的),且壓低了大家薪資水準,大錢研一口中的m型社會其實早已來到,
中產階級已經在大量消失,那一般人為何沒感覺?
因為即使你的薪水沒漲,現在可買得起的東西確還是很多(大量製造不值錢的)
現在一個最新ipad2才多少、一件新衣多少?...這使你產生認知錯覺,自已為還是
中產階級,
除此外,外加台灣10多年來的政治內耗,請問
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在2000年時國民平均所得與現在差多少~
,而你最需要且無法藉由便宜勞力升產的東西就隨著通膨腳步一路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