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讓人膽戰心驚,買房應重視防震

這幾天的地震真是讓人膽戰心驚,也有很多老舊房子經不起連續的地震,半夜不敢睡覺就怕再次地震,地震過後家裡的牆壁容易出現裂縫,也是很危險的,由於台灣位於地震地帶,在買房子看房子時都應該把防震功能也考量進去。



最危險的建築物型態如下:



一、有騎樓或1樓變更(或取消)樑柱、牆壁的住商混合大樓,這類型大樓因量體大(地震時的地震力也大),加上高度效應(地震時更大的搖擺、受力力矩),會讓柱子承受更大的負荷。尤其又碰上結構系統比較差,像是外形不規則(L型、型、T型)的房子(如台南的維冠大樓、花蓮的雲翠大樓)更是如此。結構系統不流暢,樑線不連貫(錯開)、退縮建築、柱線不連貫、懸臂式(花蓮的統帥大樓)的房子,遇到地震時更容易造成局部受力放大(形成軟弱點),若該部分未經適當補強,就會很容易導致崩塌、引發災變。又因這類建築上半部常做住家使用,充份的外牆及內(隔戶、隔間)牆,使得上部成為相對堅實的上部結構,但到了底層,則因挑高、去牆去柱而變為軟弱層,成了受力最大卻結構最脆弱的「軟腳蝦」,在地震時發生房屋倒塌崩解也就不難了解。



二、有騎樓或1樓變更(或取消)樑柱、牆壁的4、5層公寓及沿街透天住宅,這類建築物大多是1974年以前所興建,當時沒有嚴謹的抗震力設計的要求,建築物一般都以房屋重量的0.1倍做為地震的水平力,這也使得建築物的樑柱系統不具備良好的抗震能力(1974年以後,地震水平力修正為載重的0.23倍,2000年再修正為除輕震區仍維持0.23倍外,其餘調整為0.33倍),因此在地震時很需要牆壁的設置來協助抵抗地震力,但牆壁的配置要沿著外柱的正(背)面及側面都有,並且越多越好,牆壁除了和樑柱共同抵抗、分攤地震力外,它也提供了樑柱的有效側向支撐,增加了樑柱的軸向承載力。由於商業的進展,很多這類老舊建築物的1、2樓為了內部的淨空間需求,牆壁被任意拆除,使得底層變成整棟建築物的軟弱層。



騎樓或鐵捲門的設置也同樣會減少牆面的數量,因而形成整棟結構上的軟弱層。再加上地基大多採獨立基腳型式,而不是版式或筏式基礎,當這類的建築物坐落在有軟弱地層或有土壤液化可能的區域時,建築物會因為土壤承載力不足或下方土壤液化而產生不均勻沉陷,因而造成柱子斷裂或房屋傾斜,甚至導致房屋倒塌。921地震很多倒塌的沿街店鋪式住宅,1樓牆量極少,亦均屬於頭重腳輕的「軟腳蝦」結構。



三、違章加蓋的房屋,尤其是4、5層樓的老舊公寓,通常基礎型態就不好,每根柱子和其基腳板的承載能力就不足,再加上屋頂違建後,柱子和基礎的負荷又大幅增加,通常加蓋1層柱子的受力至少增加至30%(15%的荷重效應加15%的高度效應),加蓋2層至少增加60%的負荷,像屋頂加蓋做為隔間套房時,荷重更重。除了柱的承載荷重外,老舊建物基礎因採獨立基腳,其承載力常常不足,若坐落在不良的地質上時更是面臨嚴重的考驗,尤其碰到軟弱的土壤液化地層,情況會更嚴重。

可參考新聞:
https://news.houseprice.tw/2121
https://www.102like.com/p25442.as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8xRORF2vL0
愛隨便做變更的或加蓋什麼的,最後的惡果還是在人身上,唉!
921發生前建的又拉過皮的大樓不要買

921時復興南路某大樓,牆壁裂出"X"字型裂縫
之前google還查得到照片,現在查不到了
我朋友曾經住在那裡過
所以我印象很深刻

如今拉過皮後就像一棟新大樓
我不敢想像如果地震發生在台北,這一棟的命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