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台北市的房子,以自己的財力來說只負擔的起20幾年的舊公寓,台北市20幾年的房子當然銀行還是願意貸款啦,但是不禁想到當20年後要賣的時候,已經40多年的房子還有人要嗎(至少我自己就不會考慮買40幾年的老房子)?即使有人要,銀行還願意放貸嗎(銀行一般不是估50年的使用壽命)?銀行不願意放貸的物件接手性應該很差吧?
最近又看到一則統計,說台北市屋齡20年以上的房子佔70%,那可以想像20年後,台北市40幾年的老房子佔70%,然後還有屋齡2、30年的大樓跟屋齡20年的豪宅(因為現在的新房子都是豪宅),那20年後的首購族不就沒有公寓可買(房子太舊銀行不放貸)而只能買豪宅了嗎?
到底20年後台北市的住宅市場會變怎樣呢?
我自己想像有幾個可能性:
1. 台北市政府放寬40幾年老宅維持原容積率就地改建。
沒有維持原容積率的話,4、5樓公寓跟6、7華夏以目前的容積限制根本沒有改建效益,建商不想收購,住戶也不想自力更新,只好放給他爛,就像現在的萬華區跟大同區,反正也賣不掉,自己不住就租人。
2. 銀行把放貸條件放寬到台北市50年內的房子都可以貸款20年
這樣可以解決接手性問題,但是屋齡老舊的安全性問題仍是無解。
3. 70%的老房子無法轉手,台北市住宅市場交易量少掉70%,仲介倒閉70%。
4. 遷都到高雄或台中,台北市就讓他自生自滅。
大家的看法呢?
台北市房市M型化20年後會更明顯而已
到時後變成有台北市房子的人,都是比較富有的人
要從外地進台北市買房,要碼就是地主,要碼就是事業有成
一般的受薪階級進入門檻則相當高
會這樣認為的原因是
在台北市擁有不動產的人
除非缺錢,不然沒必要降價出售
收租都划得來
所以支撐住高房價
租屋市場一定會有,因為工作機會都在台北
(例外:除非政府透過地方及交通建設,將工作機會往外推)
到時後會是,外地的人來台北工作租房子,一部份的薪水去貢獻台北市這些屋主
為什麼一定要租呢,因為交通成本也不斷上漲
20年後的油價,會比今天低嗎,機率很小
這是這兩三年來 觀察房市的心得
房價 正比於 交通 及 工作機會
台北市這兩點 處於最優勢的狀況難以改變
至於老房子的問題
看看統領後面的舊公寓吧
40年的舊公寓
房價一坪50,穩到不行
貸不到嗎?
脫手這麼容易,不用擔心
podman wrote:
所以只要經濟的條件足夠支撐房價...都市會持續的更新...自然汰換舊的市容
.....(恕刪)
這部分似乎無法解釋大同區跟萬華區的現況,這兩區的都市更新都已經喊了好幾年,這兩年台北市的房地產景氣又在高點,但是這兩區的都市更新至今仍是只聞樓梯響,我想原因應該是目前都市更新計畫的在容積上誘因太小了,當地主跟建商都無利可圖時,誰願意花錢去做呢?
sam2112 wrote:
看看統領後面的舊公寓吧
40年的舊公寓
房價一坪50,穩到不行
...(恕刪)
是否可請sam2112提供為何這邊40年舊公寓會搶手的理由?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隱含有改建的效益吧!
假如公寓只蓋3樓,容積沒有用完,或是土地使用分區是商業區,那自然存在改建效益,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出為何有人會花一坪50萬去買那裡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