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硬去要一個”什麼”就會產生苦惱了
看看遍地都在蓋房子就知道蓋房子有多好賺了啦
如果你也想加入被剝削的一族那就去吧!
消費者付費嘛
只是有那個必要嗎?
(只要住起來愉快就好)
除非居住品質太差..不然租房子也很好阿
住到不想住了還不必去擔心被銀行套牢勒
而且房子不是自己的就不會去買太多不必要的東西了(搬家不方便)
貸款也行 付房租也行 因為你在住阿
有個重點那就是別讓房價壓跨你
只買買得起的房子就好
為了買房子弄的縮衣節食的那倒不必了啦
而是
為了買個好住處所以去除不必要的浪費那才實際吧
因此呢
思考一下吧
你重視的是什麼呢?
是自己名下的房子
還是一個真正的居住處
亦或是....
活在當下
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別太早去煩惱)
反正大家都差不多啦 所以事情一定會解決的
alvin0924 wrote:
前一陣子看到一篇文章,大前研一寫的,主要內容是說一對日本上班族夫妻,
年輕時因為遇到日本泡沫經濟高峰期,房價居高不下,只好買了離市中心很遠的房子,
多年過去,當他們每天搭電車上班時,發現離市中心近多了的房子,都以很優惠的價格出售,(經濟泡沫破裂)
心動的他們想要賣掉現有的住宅,換到比較市區的地段,卻在請仲介估價時,
發現自己的房子現值只有當初買價的1/3,而背上背負的剩餘房貸,還遠超過房屋現值.........(恕刪)
你po 的情形,也一定會在台灣發生。 台灣的房地產是在往崩盤方向移動。
良心的建議,你先租房子,等重挫後、法拍屋滿天飛時再去買。因為你這步走錯,可能要背至少20年的房貸,還可能面臨跟你舉的例子一樣,發現自己的房子現值遠低於當初買價,而背上背負的剩餘房貸,還遠超過房屋現值。你仔細想想,你有幾個20 年這樣耗。
至於政府跟建商聯手作多,想引散戶去高檔套牢,你不用太擔心,這種景氣,這種失業率,很難炒起來,口水成分居多。 去年甚麼三通、633、中國觀光客等等,比這更誇張都聽過,但放心,他們永遠也是說的比做得多。 關掉電視,多看跟主流媒體不同的聲音。
你最後一段的考量是對的,理性要大於感性。
忍一下,現在是比誰氣長,我相信那些滿手房子的,比你還緊張。何況,隨便只要跌個一百萬,你的壓力就減輕很多,而房地產一跌起來,常常不只一百萬。過一陣子,你可能除了買房子,搞不好還省一大筆買車錢或是子女教育費。
1+1=3 wrote:
我有2間房子--市價1500左右--我收入只有6萬--這1~2年內買的--
16年前--我31000薪水--月繳-18000房貸---利率13%
10年前--我40000薪水--月繳-27000房貸---利率7~8%
現在2間房屋---薪水60000內---月繳21000房貸--利率--1%...(恕刪)
呵呵....您把這些東西全部拉到超過上限,這樣風險是很大的.
只能說您運氣很好,"萬一"當年發生一些"狀況",您買下的房子根據您的收入情況,
若無"外援"的話,那就是等著被法拍或是賤賣一途了.
所以,現在個人是用一些比較基本的算法,房貸不超過月薪的30%,
再要加上適當的"保險"(月薪的15%)來平衡風險,
小孩的支出項大概也是月薪的20%~30%.(生了就要好好教,好好養,要不就別生)
其他的就可以拿來支應生活所需,維持生活品質.(嗯,又要出去玩四天了...^o^)
所以說,白手起家不是不行,但在決定買房子的同時,要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財務狀況,
不要把自己的房貸支出超過月薪的30%太多,畢竟未來會如何?工作會在哪?
出門走路會不會跌倒?開車會不會被白目撞到?這些事誰也說不準.
千萬別為了一間房子,背了一堆風險跟壓力在身上,這是不值得的.
暑假了,沒上班的老婆就沒事彈彈鋼琴,帶小孩去看些劇團演出,上上游泳課...
然後我繼續過我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就算住不起豪宅,但個人相信這樣也該算愜意的了.
切..M01真是臥虎藏龍,上次貼駕照,這次要貼VIP卡了..
我周遭不少朋友是從事房地產就所謂投資客
他們也告訴我房地產和股票一樣,是你賣我買的炒作方式
本人在年初也是向投資客買下北縣捷運周邊的房屋近2000
當時會買也是朋友相勸買屋抗通澎,你說對不對,目前未知
不過房子主要還是要看『地段』,地段好確實有『抗跌』的實力
而不是專找一些建商劃大餅『說未來』將來會漲的建物。
其實, 影響房價的重大因素, 我個人覺得是現在人的消費習慣改變
大部份人已經習慣, 買房子就是要付20~30年房貸,也普遍接受這個事實.
房價的貸款成數及總價也是支撐房價的重要因素.
所以, 什麼房價及所得比已經不是很準的數據了.
應該是" 能貸金額" 及 "能付房貸的收入" 兩者的比值 才是決定房價能支撐在那一點的關鍵點
不過講這些都沒用 ,終究還是要回歸市場供需, 向我買不起台北市 新成屋,我就去買台北縣買的起地方 買個40坪 就很夠住了 我不指望哪天台北市一坪可以20萬 ,所以我移民至台北縣, 畢竟人生不是只要付房貸過生活的 ,食衣住行育樂 總是希望能面面兼顧